
吴绍青,1895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巢县农村一个清贫的家庭里。其父在乡间开私塾,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他3岁时丧父,寡母携他回到芜湖外祖父家生活。在舅父资助下,他上了私塾,老师管教极为严格,同时本人又聪颖好学,因而打下极好的汉文基础。10岁时他进了芜湖教会办的小学。该校有多名美国教师,他开始学习英语,且极为勤奋。小学毕业后他升入芜湖萃文中学,到高中三年级时,由于美国校长限制中国学生的活动而发生了学潮。吴绍青是学生代表之一,被迫停止了学籍,于是在家自学不息。1915年,在上海面粉厂担任技师的舅父邀他去当助手,他因已立志学医而婉言谢辞。这时他看到报上登载汉口一英籍医师招收医学生的启事,立即赴汉口应试,不料到汉口后发现并非正规学校而大失所望。适时他得知由颜福庆等创办刚一年的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正在招生,随即前去报考,因考试成绩优异被招收为该校第一班插班生。该校系七年制,前二年为预科,后五年为医学本科。1921年第一班10名学生毕业,均获医学博士学位。这10名毕业生中有吴绍青、张孝骞、应元岳、汤飞凡、姚克方和周诚浒等。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重要领导骨干,对中国医学教育和医学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吴绍青从湘雅毕业以后,先到上海工部局传染病院任住院医师,后到芜湖医院任内、外科住院医师数年,而后又转到南昌医院任内科医师。1929年他赴美国到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在斯科特和福伊克纳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血液病,并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白血病的治疗》的论文。随后,该文被西塞尔《内科学》第3版列为参考文献。这时,吴绍青患了轻度肺结核,住进纽约多都疗养院休养,并得以医师身份参加该院胸腔会议。从此,他开始对肺病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和文献,深感肺结核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需大力防治。当他的病情静止后,他回到波士顿,改攻肺科,立志救治众多的肺结核病人。1932年,他婉言谢绝了师友的挽留,毅然偕在美国刚结为伉俪的夫人、前在中国南昌医院共事的美籍护士长埃尔玛克女士回到哺育他成长的祖国。仍在南昌医院工作,任肺科主任兼代院长,并在南昌西郊创办肺结核疗养院,还定期到郊外麻风院巡诊。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北平、天津、上海、太原、南京、武汉相继失守。在日军迫近江西时,吴夫人得美国朋友的帮助带领一子一女从九江搭外国海轮回到美国。吴绍青只身辗转到上海时,其肺结核复发,休养一年后,受聘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此时上海已变成“孤岛”。上海医学院派朱恒壁、应元岳分赴内地勘察院址,筹划内迁。随后该院师生分批经安南(今越南)海防到昆明。吴绍青带领几名学生驻在河内,负责接应师生和搬运工作。他调度有方,给许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上海医学院先在昆明龙潭开课,后迁到重庆歌乐山。吴绍青除继续担任肺科教授外,还兼任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二年。1944年,他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再度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任研究员,并兼任波士顿麻省纪念医院及帝屈德肺病医院肺科主治医师。他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周密考察了美国的防痨机构和设施,深入了解肺结核的预防和治疗新进展。这时他与阔别了6年之久的夫人和子女团聚。1946年,他携眷回国,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肺科教授,担任医疗教学工作,并以极大的热情推动上海和全国的防痨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防痨事业,吴绍青异常振奋,更加积极地参与各项防痨事务。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控制结核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主任委员、顾问, 《中华结核病科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的副总编辑、顾问,中国防痨协会理事、总干事、副理事长,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肺结核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务。吴绍青于1980年3月16日逝世,终年85岁。 结核病俗称痨病。在未发现抗结核的特效药物以前,结核病流行猖镢,结核病死亡占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那时人得了结核病较今日患癌症还要害怕,得病的人很多,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吴绍青自30年代初专攻肺科以后,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肺结核方面。1932年,他回国到南昌医院后,除在该院加强肺结核医疗工作外,在南昌西郊创办了西山肺结核疗养院,并经常呼吁防痨。1937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在上海成立,吴绍青被选为委员。该会1943年改称中华医学会防痨委员会,他被选为主任委员。1944年,吴绍青出国考察防痨工作,1946年回国,除继续担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外,大部分精力投于防痨工作。他首先在上海医学院的支持下,在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前身)内拨出数间房屋,并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获得X线机和其它仪器,创建了上海肺病中心诊所,开展防痨工作。他从实践经验体会到,仅靠少数单位少数人是不能搞好防痨工作的。于是他积极活动,恢复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断了的中国防痨协会,他被选为总干事,与副总干事陈湘泉一道大力推动全国及上海的群众防痨工作。他还发动、协助其他省市及一些地区恢复和建立防痨协会。他在上海,团结上海市原有的两个结核病医院和两个肺病诊所的约200名专业医师,为本市及全国举办各种训练班,培训专业医护人员,扩大防痨队伍。根据吴绍青提出的“重点检查,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方针,他们采用装有缩影X线机的流动车对部分大学、工厂、企业和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集体肺部健康检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病例,早期治疗的目的。他们协助许多工厂和企业举办自办疗养所(室),并派专业医师和护士定期查房、访视,给予必要的指导,收到既少花钱,病人又得到合理治疗的效果。卡介苗接种对预防儿童结核病,尤其儿童粟粒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有良好效果,已为国际所公认。中国防痨协会大力培训一批接种人员后,立即推行这项工作。当时人们对卡介苗接种尚缺乏认识。吴绍青与刘永纯医师撰写了一篇《卡介苗无害论》的文章,提高了许多家长的认识,使他们放心让儿女接受接种。为了提高群众对结核病的认识,1947年2月中国防痨协会联合上海市各界知名人士及有关单位组成委员会,开展防痨宣传教育和劝止随地吐痰运动。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包括在路旁电线杆上漆刷标语;在火车、轮船、飞机、公共电车汽车上张贴宣传画;在中外报纸上刊登劝止随地吐痰运动的文章,在公共电车、汽车上进行劝止随地吐痰的广播;在广播电台的防痨讲座节目中由专家轮流讲授;在电影院放映正片前,先放映防痨幻灯片;发动全市30多万小学生在马路上劝诫行人不要随地吐痰等。上述活动的规模和声势均十分浩大,并历时5个多月。这些工作不仅在上海收到了良好效果,且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从1946―1949年,吴绍青的工作极为繁忙,几乎将全部时间与精力放在防痨事业上。他直接领导上海肺病中心诊所的日常工作,和医师们共同察看X线集体肺部健康检查的缩影照片,每周亲自看一次门诊,并参加上海防痨协会各项防痨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加强中国防痨协会与中央卫生部的联系,1951年1月,中国防痨协会由上海迁到北京,由裘祖源接替吴绍青的总干事职务。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防痨工作,吴绍青感到十分振奋,更加积极地工作以推动上海和全国的防痨工作。1951年国外报告异烟肼对医治结核病有效。1952年,吴绍青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协作,研制国产异烟肼取得了成功。该药物经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分析,证明毒性很低,然后在中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一医院对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证实国产异烟肼疗效高、副作用少、价格低廉。随后,吴绍青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大会上宣读了该研究成果,并写成论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上,使国产异烟肼迅速向全国推广,众多肺结核患者获得了及时的治疗。接着他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病理教研组和微生物教研组协作,进行结核菌对异烟肼的耐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的研究。他们选择经胸部X线证实,痰涂片结核菌阳性并过去从未用过任何抗结核药物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服用异烟肼后,对其痰培养作耐药性测定,然后再接种在小白鼠和豚鼠身上,分别在1个月或2个月时用乙醚将它们杀死,取其脾、肝、肺和淋巴结作巨体观察和显微镜检查。将经异烟肼治疗平均7个月、资料完整的25例加以分析,证实全部痰菌阳性者均产生耐药性,临床症状仍有不等程度的进步。同时,证实耐药的结核菌对动物体的致病力也同样有所降低。但少数患者有差异。吴绍青认为这一差异是由于宿主和细菌在某一标本中的不均一性造成的。他主张只要临床上需要,可不必因结核菌产生耐药性而在给药方面受到限制。这一研究为当时认为应对结核病人给以长期合理地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1957年,吴绍青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防痨会议。在大会上他宣读了这一研究结果,受到与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为了进一步发展上海市的防痨工作,1956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市肺结核病防治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王聿先局长任主任委员,吴绍青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吴绍青负责拟订全市统一的防痨工作计划,指导全市防痨工作的开展,把上海市结核病院、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所属各院、所和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三支主要防痨力量从业务和技术上统一起来,进行防痨工作。同时,他还组织每周举行一次病案讨论会,讨论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参加的人员有各单位肺科医师、放射科医师等。这对提高全市有关医师的业务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吴绍青对于其他单位建立肺科的工作,无不热心帮助,如上海市胸科医院和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都得到过他的指导。在浙江嘉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一医院,收容了不少患肺结核的解放军战士。他连续3年组织一些结核病科和呼吸系内外科专家、医师利用星期日前去讲课、读片、示教、处理病例以及开展手术治疗,提高了该院的业务水平。随着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海市组成全市性的结核病防治网的条件已经成熟。1956年,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相继在1957―1958年全市各区县先后成立了结核病防治所,负责本区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从此,全市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在中心防治所的全面规划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根据有计划的抽样检查,上海市结核病患病率自1957年的400/10万下降至1990年的64/10万;市区结核病死亡率自1951年的208/10万,下降至1990年的4.3/10万。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明显减少。195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83.3/10万,1980年已无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结核病组、美国、英国和罗马尼亚防痨专家到上海参观后,对上海防痨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赞叹。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市防痨工作者通力合作所取得的,当然也与吴绍青的长期辛勤劳动和献计献策分不开的。吴绍青在1979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上指出:结核病仍是中国当前肺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解决它,必须把好“治必彻底”这一关,治一个好一个,治寓于防,治愈率愈高,预防的负担愈轻。今后随着防治规划严格贯彻执行,真正做到“防治结合”,那么疫情的控制应该是完全有把握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呼吸生理研究的飞跃发展,推动了肺功能测验在内科、外科、呼吸科和职业病领域的广泛应用。过去,肺功能测验在中国只有最简单的肺活量测验和测验常数。1956年起吴绍青等开展肺功能测验,利用新陈代谢仪改为肺量计,开展肺功能测验,以后陆续进口了新仪器,对中国正常人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等一系列测验。吴绍青等在1956―1961年间陆续发表有关肺功能测验的论文24篇。他们在1961年编写出版了《肺功能测验在临床的应用》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肺功能的专著。该书对呼吸生理、肺功能测验的价值、测验方法、肺功能正常常数和各类肺疾病肺功能的改变,均作了重点阐述。同时对测验方法和步骤的描述极为详尽,基层单位医师手此一册,即可开展测验。这本书在全国各地备受欢迎。50年代,中国有关肺病学的书籍屈指可数,许多医师大多阅读国外出版的专著,而国外的肺疾病的患病率及临床情况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时大相径庭。吴绍青认为中国应有自己编写的专著,否则对肺科的发展极为不利。1959年,他与其他有关专家编写了《结核病学》 、 《实用肺结核病治疗学》等书。他还是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一书1952年、1958年、1972年和1980年版的编委,并是呼吸系统疾病部分的主编。这些专著对于肺病学知识在中国的普及起到很大的作用。60年代初期,中山医院肺科即对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进行肺功能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吴绍青根据他半个世纪的临床经验和渊博的医学知识,高瞻远瞩地指出:在抗生素和抗结核药物问世后,全世界肺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肺结核和肺部急性炎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一部分病例则必演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吸烟、大气污染和各种过敏原的长期作用,助长了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癌的患病率的上升。他认为结核病医师应扩大眼界,不宜囿于过去的狭隘的范围,只局限于肺结核病的研究。他大力提倡戒烟。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召开全市性肺气肿综合讨论会上,他提醒上海市肺科医生应重视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防治。1971年,周总理指示卫生部成立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国防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的研究工作。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宣传戒烟的机构。这些事实与吴绍青的远见是不谋而合的,说明吸烟对慢性支气管炎的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吴绍青一生著述甚多,先后发表了80多篇论文,写过近10本肺科教科书和参考书。他丰富的肺科学识与经验,充实了中国近代的医学宝库,为中国肺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中期,与肺科同事研究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肺功能测验技术,获得成功,编印出版《肺功能测验在临床应用》一书。60年代,对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患者进行肺功能测验,积累不少成果和资料,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吴氏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讲课生动,表述精确,逻辑性强,对基础理论和各种疑难杂症讲得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并以满腔热忱帮助兄弟医院建立肺科,培训人员,传授医术,临床会诊,指导示教。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实用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部分、《实用肺结核治疗学》等。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吴绍青在培育人才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他长期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教授和中山医院肺科教研组主任。他的教学方法具有独创性。他采取启迪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将肺部疾病从病理、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逻辑性强,因而效果极好,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对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进修人员都有明确要求和一套培养方法。他通过查房、病例讨论、教学讨论和胸腔会议等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循循善诱、反复启迪。他指导住院医师阅读国外文献并要求作笔记,鼓励写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和文献综述等,亲自为他们修改文章。他还鼓励主治医师、研究生和进修人员从事研究工作,撰写论文。在他的教导下,中山医院肺科医师每年在国内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质量较好的论文。上海第一医学院每年接受全国各地派来的肺科进修人员5―6名,20多年从未间断。医学院还举办了肺功能进修班多期。这些进修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已成为骨干力量。据统计,全国有11所医学院校的肺科主任为吴绍青的学生。至于他的学生在全国结核病防治院所和综合性医院任肺科领导和医师者则更多。他的学生王鸣岐、王德理、诸荣恩等都是全国知名的肺科专家。60年代,中国《国外医学·呼吸系疾病文摘》月刊由中山医院肺科教研组担任主编。吴绍青发动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每月写一二篇文摘,他亲自对照原文仔细校正,藉以提高他们阅读英文杂志和编写的能力。他曾长期担任《中华结核病科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的副总编辑、顾问,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编委。他十分重视杂志的质量,经常为杂志审改稿件,撰写专著。他规定自己每年至少写一篇科研论文,每篇论文,最少修改三遍,多至五六遍。论文质量要达到要求后,他才向外投稿。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中处理过吴绍青稿件的老编辑无不赞赏他严于律己的作风,不论中文稿、英文稿几乎不需改动一个字,一个标点。1979年11月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吴绍青抱病前去参加,并作了报告。报告阐明了中国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关键性问题,指出肺科工作者科学研究的方向。该报告后来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上,影响很大。在临终前的二三个月,吴绍青心绞痛发作频繁,虽在医师劝告下作了些休息,但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就执笔撰文。直至逝世前两天他还为南京军区后勤卫生部办的《内科主任、主治医师呼吸系疾病进修班讲义集》完成了前言和一篇讲话稿。1980年3月16日上午,他还在指导年轻医师翻译《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理论》 (英文)专著,并邀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陈恒医师汇报上海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情况。16日下午,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噩耗传到全国各地,各地受他教益的朋友和学生们,无不哀痛不已。他为中国防痨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生前还留下遗言,将自己的遗体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个人物简历1895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巢县。1921年毕业于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获医学博士学位。1921―1929年先后任上海工部局传染病院、安徽省芜湖医院和江西省南昌医院住院医师、医师。1929年赴美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1932―1937年任南昌医院肺科主任、兼代院长。19371944年先后在上海、昆明、重庆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兼任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1937―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1944―1946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任肺科研究员,兼波士顿麻省纪念医院及帝屈德肺病医院肺科主治医师。1946―1980年任上海医学院(1952年改称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教授、顾问,创建上海肺病中心诊所,任主任,到上海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市第一肺病医院前身)指导工作。1980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
1.左心声学造影现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3年9卷5期, 347~349 赵博文,王新房.2.心肌声学造影的应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4年10卷3期198 ~200 赵博文,王新房.3.超声对比剂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95年18卷4期224~225 赵博文,王新房.4.声振微气泡右心声学造影20例报告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年11 卷2期 95~99 赵博文,王新房.5.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诊断房间隔瘤2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5年11卷5期 319~320 赵博文 高敏 范妙英 寿金朵 夏萍6.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49例 浙江医学1995年17卷6期 321~325 赵博文 冼棠超 高敏,范妙英 寿金朵7.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5年11卷增刊1号23 赵博文 高敏,范妙英 寿金朵8.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诊断房间隔瘤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5年11卷 增刊1号 104 赵博文 高敏,范妙英 寿金朵9.左室条束改变155例分析 浙江医学 1996年第18卷3期 149~150 何红 冼棠超 赵博文10.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诊断永存动脉干3例 浙江医学 1996年第 18卷4期 252~253 沈同芳 赵博文 范妙英 寿金朵11.前上纵隔纤维粘液肉瘤心腔内转移1例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6年12卷5期 Page 68 赵博文 范妙英 寿金朵 冼棠超12.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位碟瓣的评估 中国超声 医学杂志1997年13卷3期31~33 赵博文 范妙英 寿金朵13.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Ebstein畸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7年 13卷2期 139~140 赵博文 冼棠超 范妙英 寿金朵14.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深插管监测中的应用 浙江医学 1998年第20卷3期 163 李洪根 赵博文 范妙英 寿金朵 吕江红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ic assessmentof Medical (SJM) mitral valve. Journal of Cardiology 1998 Vol Supplement II, 1998 Page 149 Zhao Bo-wen; Fan Miao-yin, Shou Jin-duo, Fan Xiao-min, Mizushige K, Matsuo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improving diagnosis of interatrial shunting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septal aneurysm Journal of Cardiology 1998 Vol 32 Supplement II, 1998 Page 150 Zhao Bo-wen; Fan Miao-yin, Shou Jin-duo, Fan Xiao-min, Mizushige K, Matsuo of myocardial v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mparison of myocardial contrast echaocardiography(MCE) and low dose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Journal of Cardiology 1998 Vol Supplement II, 1998, 129 Zhao Bo-wen. Mizushige K. Watanabe K. Takagi Y. Ueda T. Iwado Y. Kondo I. Matsuo .心脏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的应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 杂志 1999年第6卷1期, 33~34, 何启才 赵博文 李泽坚 王永清 郦志军 叶伟文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ratrial shunting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septal aneurysm detected by contrast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Angiology 1999, Vol 50, 745~753, Bo-wen Zhao, Katsufumi Mizushige, Tang-chao Xian, Hirohide Matsuo2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三尖瓣闭锁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9年15卷增刊1号, 64, 孙亚萍 赵博文21.声学造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房间隔膨出瘤心房水平分流的研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9年15卷增刊1号, 65,22.心肌声学造影与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冠心病行PTCA术患者的心肌功能及血流灌注特点的对照研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9年15卷增刊1号 ,174, 赵博文 水重克文 渡边一史 高木雄一郎 植田 孝 古本 涉 岩藤泰庆 近藤 功 松尾裕英23.心脏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的应用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年第16卷1期, 42, 何启才 赵博文 李泽坚 王永清 郦志军 叶伟文24.心肌声学造影与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冠心病行PTC术患者的心肌功能及血流灌注特点的对照研究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0年2卷 增刊 Page 44 赵博文 杨倩 范晓明 汤富刚 范妙英 吕江红 寿金朵 冼棠超 水重克文 渡边一史 植 田孝 高木雄一郎 松尾裕英25.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三尖瓣闭锁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1年15卷 , 64, 孙亚萍 赵博文26.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声学造影诊断先天性三尖瓣闭锁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1年17卷 11期, 874~ 875, 卢一丹 赵博文27.经心外膜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中华胸心血管 外科杂志 2001年第17卷6期,345, 何启才何正富 赵博文28.声学造影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房间隔膨出瘤心房水平分流的研究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11卷3期,181~ 182。赵博文 寿金朵 吕江红 范妙英 范晓明 汤富刚 徐海珊 杨倩 冼棠超29.自制声振微气泡心脏声学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年第 3卷 第2 期89~91。马新光 赵博文寿金朵 范妙英 吕江红 范晓明 汤富刚 徐海珊 杨 倩 冼棠超30.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瓣膜成形术的监测评估研究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 7卷 第 4期 286~287 赵博文 何启才 周大春 王永清 范晓明 汤富刚 范妙英 寿金朵 吕江红 徐海珊31.床边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急诊及ICU/CCU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中华急症医学杂志 2002年 11卷 第3期, 206, 赵博文 鲍德国 潘孔寒 范晓明 汤富刚 范妙英 寿金朵 吕江红 徐海珊 冼棠超32.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体外循环主动脉深插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2年第18卷第8期, 599~600, 赵博文 吕江红何启才 陈自立 周大春 范妙英 寿金朵 汤富刚 范晓明 徐海珊33.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声学造影诊断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2年第18卷第9期 赵博文 吕江红 徐海珊 寿金朵 范妙英 汤富刚 范晓明34.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心律失常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年第11卷8期506~507。赵博文 宋伊丽 陈湫波 徐海珊 寿金朵 吕江红 汤富刚 范妙英 范晓明 冼棠超35.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钝性外伤性室间隔缺损1例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年第11卷10 期 615赵博文 范妙英 徐海珊 寿金朵 汤富刚 吕江红 范晓明 of valvuloplasty using intraoperative transesopg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 Clinic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Scientific Sessions Abstracts of The 13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ardiac Doppler Society(ICDS), Vol 9 Supplement P 62. Zhao Bowen, He Qicai, Zhou Dacun, Wang Yongqing, Fan Xiaomin, Tang Fugang, Fan Miaoying, Shou Jindou, Lu Jianghong, Xu Haishan37.谐波成像在胎儿超声心动图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11卷11 期 673~675. 赵博文 寿金朵 徐海珊 吕江红 范妙英 汤富刚 范晓明38.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三尖瓣反流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超声影像 学杂志2002年第11卷11期 694~695 赵博文 宋伊丽 徐海珊 吕江红 寿金朵 汤富刚 范妙英 范晓明3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移植肾动脉重度狭窄 1例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2年第18卷第11期878 徐海珊 冯剑 赵博文40.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二尖瓣成形 术1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年第19卷第1期 64~65 潘美 赵博文 姚向平 王永清4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浙江临床医学2003年第5卷1期 64 吕江红 范晓明 赵博文 汤富刚 范妙英 寿金朵 comparison study of harmonic imaging (HI) and fundamental imaging (FI) in fetal echocardiography。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2003年4(3): 374~377 Zhao Bo-wen, Tang Fu-gang, Shou Jin-duo, Xu Hai-shan,Lu Jiang-Hong, Fan Miao-yin, Fan Xiao-min, Pan Mei43.超声诊断胎儿单心室并永存动脉干1例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12卷 6期 384 潘美 赵博文44.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房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年第19卷第7期 赵博文 潘美 宋伊丽 寿金朵 吕江红 徐海珊 汤富刚45.胎儿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心脏内强回声结构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12卷 8 期 赵博文 潘美 宋伊丽 寿金朵 吕江红 徐海珊 汤富刚 范晓明 范妙英46.频谱多普勒及 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19卷8期591~594 赵博文 汤富刚 潘美徐海珊 寿金朵 吕江红 范晓明型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ei Index 的对照研究 临床超声学杂志 2004年 6卷1期 7~11 赵博文 潘 美 寿金朵 徐海珊 吕江红 汤富刚 范晓明 林 莎48.室间隔缺损并双腔右心室伴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赘生物1例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4年13卷2期 156 赵博文 潘美 指数综合评估正常胎儿心室功能的定量研究.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4年 13卷3期 165~169 赵博文 潘 美 汤富刚 范晓明 寿金朵 吕江红 徐海珊 林 莎 applications of fetal echocardiography in detection of fetal arrhythmia : a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451 fetuse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ZHAO Bowen 赵博文, ZHANG Songying 张松英 Pan Mei 潘美, XU Haishan 徐海珊, SHOU Jinduo 寿金朵, LU Jianghong 吕江红,TANG Fugang 汤富刚, FAN Miaoying 范妙英, FAN Xiaoming范晓明 and Lin Sha 林莎 2004 Vol 117 3期 474~47751.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儿童主动脉缩窄.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年20卷3 期 221~222 赵博文 潘 美 罗叶旋 吕江红 寿金朵 徐海珊 林 莎52.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年20卷 4期 307~309 赵博文 潘 美 汤富刚 寿金朵 吕江红 徐海珊 林 莎53.胎儿超声心动图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2004, 23卷2期 潘美, 赵博文54.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心律失常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妇产科学杂志,2004年 39卷6期 365~368 赵博文 潘 美 张松英 宋伊丽 徐海珊 寿金朵 吕江红 林 莎 唐海林 1.《胎儿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心血管畸形及心律失常的检测研究》2002年浙江大学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启动基金 万元.2.《胎儿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心血管畸形及心律失常的检测研究》200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攻关项目,资助经费12万元。3.《急性冠脉阻塞和再灌注时收缩期及收缩期后室壁改变的动物试验研究》200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科学基金, 万元. 1.《临床介入治疗新趋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9月。2.《实用临床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美国罗玛琳达大学医学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联合腔镜诊治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器官移植学会委员、医院管理学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浙江临床医学杂志》、《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二十多本杂志编委。蔡秀军教授在他近20年的从医生涯中,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及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众多病人及同道们的称赞。在长期的临床一线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腹部外科和腔镜外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造诣。开展了背驮式肝移植,高难度的肝脏尾状叶、肝门胆管癌切除术,完成了国内病例数最多的腹腔镜肝脏切除术,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他除了完成繁忙的临床工作外,还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至今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主编、参编的著作10余部。曾获浙江省第四届青少年英才奖、1999年浙江省青年科技奖、中国普通外科杰出中青年学者称号,入选2002、2004年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是浙江省优秀医生、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 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2002年度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296 浏览 5 回答
135 浏览 7 回答
166 浏览 3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180 浏览 4 回答
289 浏览 3 回答
318 浏览 3 回答
212 浏览 3 回答
135 浏览 2 回答
105 浏览 3 回答
152 浏览 7 回答
338 浏览 1 回答
275 浏览 6 回答
326 浏览 6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