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学说及危象
希氏学派认为疾病乃体内四液失调之结果,倘若为体格强健者,则四液之量均等。[20]当四液(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及黏液)之量失调时,人即生病,直至回复平衡,方告痊愈。希氏疗法以此为宗,例如当黏液过多时,以柑橘入药,冀达调和之效。
其学说之另一重要概念为“危象”,其为疾病之转折点,能跨越者,则告康复,不然则告死亡。然而即使能越过其一次,亦有复发之可能。
根据此理论,危象常在“生死存亡之时”出现,所谓“生死存亡之时”,乃指感染疾病后的一个特定时间。倘若危象在该时刻之后甚久方才显现,则复发之可能性甚高。葛伦相信此想法源于希氏,然而其亦指有可能出现于希氏之前。
希氏乃西方史上首位医师,因其不相信疾病乃天谴或超自然力量所致,并且认为主因乃环境因素、饮食及起居习惯。然而,依当世之解剖学及生理学学说,其理论错误亦不少,诸如体液学说等,悉已证误。
古希腊之疾病治疗法,分为“库尼多斯”及“科斯”二派。库尼多斯派重视诊断,但建基于众多对人体的错误假设上。因为其时希腊人视解剖为禁忌,故医师对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一无所知,故当一种疾病所引起的症状繁多时,库派医师往往无从判断。
而科斯派,亦即希氏之派,则以普通诊断法及被动疗法诊症,并从而得到更大的成就。此因其重视照顾病人及预后,而非诊断,故能有效地治疗疾病及改进临床实习之成效。
希氏医学及其哲理与今天相去甚远,当世之医师多重视特定诊断及专业治疗法,两者悉为库尼多斯派所强调的。这种古今之差异,使得希氏之医学在过往二百年间备受批评。而其消极治疗法,更受到强烈谴责,举例而言,法国医师.胡妲称希氏疗法为“将亡之沉思”(meditation upon death)。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我以阿波罗,阿克索及诸神的名义宣誓:我要恪守誓约,不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如果我违反了上述誓言,请神给我以相应的处罚。”
这是古代西方医生在就业时宣读的一份有关医务道德的誓词。它的主要内容,取自古希腊一位医师的誓言。这位医师名叫希波克拉底,在西方被人们尊为“医学之父”。
1948年,世界医协大会对这个誓言加以修改,定名为《日内瓦宣言》。后来又通过决议,把它作为国际医务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希波克拉底对后世的伟大贡献。
作为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贡献不仅是首先制定了医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而且在医学观点和医疗实践方面,都对以后西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希波克拉底还在一篇题为 《箴言》的论文中,辑录了许多关于医学和人生方面的至理名言。如“人生短促,技艺长存”“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暴食伤身”“无故困倦是疾病的前兆”“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
"世界上实际上只有两件事情:去了解一件事情和坚信别人已经知道的事情。去了解一件事情即所谓科学,而坚信别人已经了解的某件事情是无知等等。这些至理名言当今还能给人以启发。
流传约2000多年的确定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的誓言,以希波克拉底的名字命名,希波克拉底是公元前5—前4世纪著名的希腊医生。
这一誓言很可能在希波克拉底之前已经在医生中代代相传,以口头的形式存在,希波克拉底也许是第一个把这一誓言用文学记录了下来的人。这一誓言中有封建行会及迷信的色彩,但其基本精神被视为医生行为规范,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当代,在很多国家很多医生就业时还必须按此誓言宣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希波克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