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主要分布于发病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唾液腺和唾液中。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浆内形成特征性狂犬病病毒包涵体-内基氏小体。可用动物脑内接种或鸡胚进行培养增殖。从自然病例中分离到的街毒经多次人工传代培养后称为固定毒。 狂犬病的病原是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属单负股病毒目弹状病毒科(Rhabodoviridae)的狂犬病毒属。在电子显微镜下,该病毒呈圆柱体,底部平,另一端钝圆。整个病毒颗粒的外形呈炮弹或枪弹状。病毒粒子长130~200nm,直径约为75nm,表面呈蜂窝状,带有6~7nm长的突起。狂犬病病毒粒子的沉降系数为600~625S,浮密度为1。6~1。29/cm3,分子量约4。75×108。该病毒核酸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长11932个核苷酸,分子量约4。6×106。病毒的囊膜与核衣壳可经去胆酸钠处理和恒速平衡梯度离心分开。核衣壳由96%的蛋白质和4%的RNA组成,包括了病毒全部RNA。 狂犬病病毒能抵抗自溶及腐烂,在自溶的脑组织中可以保持活力7~10天。冻干条件下长期存活。反复冻融可使病毒灭活,紫外线照射,蛋白酶、酸、胆盐、甲醛、乙醚、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以及自然光、热等都可迅速降低病毒活力。煮沸2min可杀死病毒。56℃于15~30min内、1%甲醛溶液和3%来苏儿于15min内使病毒灭活。培养细胞中增殖的狂犬病病毒,用1:4000β-丙内酯处理2h,即可灭活。真空条件下冻干保存的病毒可于4℃存活达数年。pH《3。0和pH》11。0,均可使狂犬病病毒灭活。60%以上酒精也能很快杀死病毒。 狂犬病病毒具有凝血特性,可以凝集鹅和1日龄雏鸡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的适合条件是pH6。2,0~4℃低温以及血凝抗原内不含血清(非特异性抑制素)。温度稍高,即使室温或36℃,皆不出现凝集现象。狂犬病病毒凝集鹅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故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病毒可以在5~6日龄鸡胚上增殖,也可以在幼仓鼠肾继代细胞(BHK21)内增殖,并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EF)。此外,Vero细胞也可用于人和动物狂犬病病毒的体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