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两个方面:1.第一个方面是,研究表面活性剂与质粒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面活性剂对DNA功能的影响,目的是通过二者的作用机理,以了解细胞内的生物过程,或者是为治疗人类疾病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 用循环伏安、紫外-可见光谱和交流阻抗等方法,以电活性小分子亚甲基蓝(MB)为探针,研究了几种表面活性剂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均可通过疏水和静电作用与固定在电极表面的DNA分子结合,改变电极表面DNA的状态,进而影响电活性小分子的电化学行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DNA之间以静电排斥为主,也有部分疏水性结合,它使MB的氧化还原峰峰电流减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MB的电化学响应有增敏作用,而代十六烷基吡啶、溴代十八烷基吡啶表现出抑制效应,它们与DNA间既有疏水性作用,也有静电吸引。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DNA的结合较弱,其主要是通过改变溶液的性质(如粘度、极性和介电常数等)影响DNA的构象,从而导致MB电化学参数的微弱变化。此外,表面活性剂疏水链的长短及极性头基的大小对作用过程也有一定影响。2.第二个方面目前研究的较多,主要是筛选能够降解污水内表面活性剂成分的细菌质粒,目的是得到高效的降解表面活性剂的质粒,用于改造细菌,从而得到高效的降解污水的菌株,用于环境治理。实验原理一般是:先从污水中提取各种菌株的质粒,分别将其转化进入其他的菌株,观察这些菌株消化表面活性剂的能力变化,从而知道这些质粒是否能够降解表面活性剂,以及降解能力的大小,由于这方面工作在污水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现在研究的较多。下面是一篇文献的结论,基本上概括了这个方面。表面活性剂排污水体细菌的研究,虽然有过一些报道,但是 其降 解的分子机制尚未见有过报道。如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去考虑选育高效降解菌株 ,不仅涉及 到微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同时也和分子遗传学 (降解基因 )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说明,能生活在表面活性剂污水中的细 菌大多数含有质粒 , 检出率高达。主要是大质粒,占质粒菌株 的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菌株含大质粒随表面活性剂 浓度 的提 高而增加。大质粒 可能是在进 化过 程中通过重组和选择,把 两个以上 的小 质粒 相关的一组功 能的结构 聚集起来,所谓 “ 复合复制子”,最后出现降解表面括性剂的功能。 自然界发现的 多 重 抗 药性,就是一种 “ 天然复合复 制 子 ” 。长 期生活在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污 水 中 的 细菌,其大质粒 可能与多重抗 药性质粒 的进 化过程相似。 本研究发现,有部 分大质粒 菌株有降 解 表面活性 剂的功 能。 这种质 粒的存在 与否, 直接 与表面 活性剂污水净化 有关。 同时, 这种质粒,还 可以通过接 合转 移给 其他菌株 ,使其 他菌株 也获得降解能 力。 由此说 明, 大质粒在选育表面活性剂降解苗中是首先值得注意的对象。至 于含一 个或多个小质粒对菌株的生长繁殖有何作 用, 有待夸后的研究。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预示,进一步对表面活性 剂降 解质 粒的遗传学研究,将有 助于解决微 生物 处理表面活性剂污水 的一 些重 要的 理论 问题 和实践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