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罕见病,是指盛行率低、少见的疾病,在美国罕见疾病组织所公布的罕见疾病高达一千种之多,在中国较为人熟知的罕见疾病包括:Fabry病、高雪氏病、黏多醣症、苯酮尿症、地中海贫血、成骨不成症(俗称玻璃娃娃)、高血氨症、有机酸血症、威尔森氏症等等。2.不同时间和地区,罕见病的界定标准会有所变化。艾滋病一度被定为罕见病。又如地中海贫血病,在北欧地区也曾被定为罕见病。现在这两种疾病都已是常见病。3.白化病,是由于不同基因的突变,导致黑色素或黑色素体生物合成缺陷,从而表现为皮肤、眼睛、毛发等色素缺乏的一种遗传病症。白化病患者的皮肤和毛发呈白化现象,易晒伤、大多有眼球震颤、怕光、低视力等现象,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4.肢端肥大症,是脑下垂体因增生或肿瘤而引起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皮肤及骨骼异常增生性疾病。未成年人发病引起巨人症,成年人发病表现为皮肤弥漫性肥大增厚,面部皮肤纹理增粗,皱纹加深,鼻唇沟增宽,舌、嘴唇变厚。同时垂体肿瘤压迫导致器官病变且恶性肿瘤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寿命缩短。发病率6~18人/百万。5.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病,是一种罕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每年1~2人/百万,女性发病率较高。60%的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胸痛等,病情严重的出现心包积液,导致右心衰竭,只能卧床不起。患者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目前是不可治愈的重度慢性疾病。6.苯酮尿症,缺乏丙酮酸羟化酶,苯丙氨酸只能靠转氨生成苯丙酮酸,病人尿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堆积对神经有毒害,使智力发育出现障碍。新生儿患病的机率约是5万分之一,一年约有6~7个患有此种病症的新生儿出生。7.线粒体病,是由线粒体DNA或核DNA缺陷引起。基因缺陷导致了线粒体呼吸链上的功能蛋白或结构蛋白发生改变,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使能量合成受阻,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常见的有癫痫、偏头痛、痴呆、偏盲、四肢酸痛且活动后乏力明显、视力下降、眼睑下垂、神经性耳聋以及身材矮小、糖尿病、心肌病、白内障等。1.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应积极开展罕见病的宣传及科学知识的普及,组织相关医学培训,提高中国罕见病的发现和诊断水平,减少因误诊、漏诊造成的疾病干预与治疗时机的延误。2.罕见病常为先天性、慢性、消耗性疾病,疾病给患者和其家庭造成的痛苦巨大,罕见病患者和其家庭亟需社会给予生活、医疗、心理等多方面支持。3.由于身有残疾,罕见病患者在生活和就学、就业中常遭遇歧视现象,应提倡更和谐的社会环境,使罕见病患者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并为罕见病患者入学、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4.由于罕见病药物研发费用昂贵、风险巨大、市场需求量小,多数制药企业不愿进行开发,社会应支持政府制定特殊的罕见病药物研发激励政策,促进更多的罕见病获得有效治疗方法。5.国际上仅有约1%的罕见病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而在中国注册的罕见病药物微乎其微。由于研发过程耗资巨大,罕见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价格昂贵,多数患者家庭无力支付。社会各界应动员起来,帮助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付费机制,使罕见病患者获得可持续的医疗保障。罕见疾病虽然罕见,但不一定就是不可救药的病,事实上有许多罕见疾病是可以治疗或控制的,若能早期发现,通过药物治疗、严格的饮食控制、或食用特殊配方的食品,都将得到很好的成效。
请参照以下范文,注意摘抄,希望对你有用 医学论文书写格式 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 一、 引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 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3000~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150~250字较为恰当。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D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D,什么是骨质疏松。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二、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 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 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 三、 结果 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 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①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盲法”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80%),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③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 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100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样本数,如(37/68)。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t、u、F等)和P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82有关“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 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①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②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材料与方法”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 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自明性”(self-explanatoriness)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明性”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 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 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 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正常”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 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 四、 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②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④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⑤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 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②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可能”等。③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唯我正确”的态度。④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 五、 致谢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 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应于文章的最后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参阅、查找有关文献。它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提示了本文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创新,即表示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反映了论文起点的高低。 著录文献总的原则是准确、完备、规范、便于检索。对于著录文献的要求有:①一定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全文的文献。如阅读的只是摘要,则不应列为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课题提出的根据,主要实验方法,提示支持本文的资料和不支持本文的资料,均应列出参考文献。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各杂志要求不一,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篇数为10篇左右,综述为20篇左右。③参考文献应尽量引用最新的,因为新文献必然包括老文献,以近1~2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年限长的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亦不宜列为参考文献,因为它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的。④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以已发表的原著为主,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转载和内部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未发表,但以被刊物通知采用者,可以引用,但英在刊名后注明“待发表”。《国外医学》所刊内容都是经人加工的二手资料,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同样,综述性文章不宜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如果综述中介绍了尚未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的最新观点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⑤被引用的中医经典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而是在正文所引段落尾注明出处。 关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目前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国际通用的温哥华式,另一种是国家标准GB7714-87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但不同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附参考文献时可参照以上两种标准和各杂志的要求。 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采取了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附于正文引文句末右上角方括弧内。引文写出原著者,序号标在著者的右上角,如×××等[4];如未写著者姓名,则序号应方在引文之后;如果参考文献序号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则不作角码,如……参照文献[6];引用多篇文献时,将每篇文献的序号列出,中间以逗号相隔,如××[1,4,5];若序号连续,则只标注起止序号,中间加“~”。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序号不加括弧,也不加“.”,只空1个字符。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温哥华式)大致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温哥华式的写作要求。 期刊的著录格式一般为:作者.文题.刊名,出版年份,卷次(期次):起止页.。作者在6人或6人以内者全部列出姓名,相互之间加一逗号;6人以上者仅列前3位,后加“等”或“et al”。(国内一般只列前3位作者。) 例:陈治.多发行肌炎与皮肌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5:117-119. 书籍与专著的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例:吴恩惠主编.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168.
汗。。不会写。。你自己加油吧。。。
一般是白血病或者是心脑血管疾病,这种病一般是很难治愈的,死亡率高达99%。
罕见病对于任何家庭而言都是一种巨大损伤,主要是因为罕见病人群受众相对较小,所以很多药物在研发出来之后价格都相对较高,很多家庭因为罕见病变得支离破碎,甚至有些家庭因为罕见病用药实在太高,在百般无奈之下就只能放弃使用相关药物而放弃生命治疗,这真的让人感觉到非常难受和可惜。
根据相关信息显示,直到目前为止已经将近有2860种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而国内67%的已经上市,罕见病用药都在其中,这种很大程度上去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在十年间里面,我国医保参保人数从亿增长到了亿,就足以代表着我国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基本医疗保障网,任何一位居民在生病以后都能够被很好保护,能够直接使用医保报销相应药物,从而减轻经济负担。
罕见病用药始终是一个严重问题,主要是因为罕见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动不动就高达十几万,甚至有些罕见病,一针就可能高达几百万,可是这也无可奈何,有些人为了治疗罕见病已经倾家荡产,没有任何可以卖的东西,有些家庭因为罕见病不仅支离破碎,同时还背负了巨额债务,罕见病用药给很多家庭造成很大经济负担,导致很多家庭变得非常不和谐,而67%罕见病用药能够纳入医保,能从很大程度上去保证这些患者还有生的希望。
罕见病对于任何家庭都会造成巨大伤害,这些罕见病用药价格非常高昂,不过好在这些年随着国家医保已经将一些罕见病药物纳入其中,给很多家庭解决了很大经济负担,所以还是要为国家点赞,但是我们更多的是在生活当中还是要注意自己身体健康,适当锻炼自己。
1、食物过敏症——不能吃任何食物英国小女孩 Indi Rigby 在两岁的时候就被确诊患上了罕见的食物过敏症-FPIES(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症),这意味着她不能吃任何食物。在她刚出生的时候就遇到了对牛奶蛋白过敏的问题,所以她戒了一切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但是当她10个月大的时候她开始对一切食物产生了过敏反应,刚开始因为吃了姐姐的东西,几个小时后她便开始呕吐、昏昏欲睡,生命迹象变得微弱。2. 蝴蝶病——碰她哪里,哪里就惊现巨大水泡在今年八月的时候,湖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了一名三个月大的弃婴。这名婴儿进医院的原因是得了一种罕见病,得了这种病的宝宝几乎不能触碰。三个月大的女婴多多躺在病床上,她的双腿缠满了绷带,甚至连两只胳臂都被袜子裹得严严实实。床头还悬挂着“接触隔离”的指示牌。尽管只是给她喂奶,但护工孙才英的双手上还是戴上了手套。“她的皮肤破了,不能碰,带上手套避免细菌感染。”护工孙才英说。罕见病到底是什么?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本来都应该是健康成长的孩子,却从小就被罕见病困扰折磨,甚至出生后就没过过正常人的生活。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并不“罕见”,罕见病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各式各样的罕见病共有6930多种(图片数字些许out),约占人类疾病的10%。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至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约有80%的罕见病是遗传缺陷所致,其中一半患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但是,目前只有不到1%的罕见病已有有效治疗方法。所谓的罕见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看图说话。除了上面列出的几种,罕见病还包括肺动脉高压、巨指症、自闭症、水过敏症、睡美人综合症等,既然说到它们,想必各位和头条妞一样对这样的病名很是好奇,那我们就来了解下这些奇特的名字背后的故事。肺动脉高压:肺部的高血压,会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可以说是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患者的嘴唇和手指泛着蓝紫色,由于长期缺氧,他们的每一步行走都无比艰难。巨指症:神经生长异常所致,以手指或足趾体积增大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在四肢先天性畸形中的发生率很低,巨指畸形是最少见的上肢畸形之一。自闭症: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个孩子被诊为自闭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可能会有异常的记忆力,在个人兴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别超卓表现。 水过敏症:又称为“水源性荨麻疹”,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皮肤病,患者对水过敏。截至21世纪初,这种病只发现35例,并且从没有人被治愈。睡美人综合症:这是一种会反复出现过度的睡眠及行为改变的疾病。病发时往往在白天及晚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睡觉或者嗜睡,患者常因疾病发作而无法正常上学或者工作。大部分人几乎整天躺床、疲倦甚至无法和人沟通。地球上每一万个人中,就有六到十个罕见病患者。有专家称,我们每个人都带有罕见病的基因缺陷,从这个角度说,任何人的基因都有“病”。目前,中国罕见病总患病人口约为1680万,95%没有治疗方法。同在生命的起跑线上,他们,却无法坚持! 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表示,“罕见病领域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全世界的患者在诊断、治疗、医保及社会融入方面都面临一样的挑战”。
罕见病确实使人震惊:有的会让人心中 产生强烈反感,有些会使人心碎,有些病像是胡诌的但其实是真实的。然而,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某些人正因此而受折磨,下面就是一些怪异的罕 见病。
1. 层状鱼鳞癣
《权力的游戏》所有的死忠粉都知道维斯特洛大陆上最致命的疾病就是灰麟病——是一种食肉性的瘟疫,感染 此瘟疫的个体将突变成全身布满鳞片的食人异种。
这个幻想在现实中的确找得到根据。现实中的这一种疾病叫作层状鱼鳞癣,是由几种基因突 变引起的。个体出生时身上有一层清澈的薄膜,几周后,这层薄膜脱落,个体全身都留下深色的麟片。皮肤变得十分紧绷。而当皮肤紧绷时,眼睑被 向后拉扯,内眼睑露出来。这会让那些患者的外表看起来像一个外星人。
Shalini Yadav 是一名层状鱼鳞癣患者。图片摄于2017年9月、改善治疗之前。图片来源:JORGE GUERRERO / AFP / Getty Image
2. 异己手综合症
类似于异教经典作品《亚当斯一家》里面所说的,该疾病患者的手不受控制,仿佛这只手拥有自己的意志一样。其动作通常很复杂并带有意图, 包括那些与患者力图去执行的动作相反的动作,比如关灯。甚至还有患者攻击自身的案例。
人们认为该疾病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脑部手术引起 的,尤其是接近脑部中心区域的手术。
对此病,并未存在已知的治疗方法,不过一些病人发现症状会随着时间过去而消失。
3. 乌纳塔 恩综合征
该疾病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像猿一样走路和智力低下。患病个体通常可以直立站立,但是只能用四肢来爬行。由于患者行为像灵长目动 物,因此,该疾病被认为是一种“反向进化”。
乌纳塔恩综合症最初是由土耳其进化生物学家乌纳塔恩在2005年发现的,在一个家庭中的5个 成员身上发现了这种症状。另外3个成员后续被发现也同样使用四肢爬行、语言能力有限、对周围环境缺乏充分的认识以及存在严重的智力迟钝。
该疾病通常在看似正常的个体出生后十年发生。有趣的是,与正常个体相比,被诊断个体的大脑核磁共振成像图像仅显示轻微的脑部变动, 甚至完全没有差别。
一部关于土耳其乌拉斯家族的2006年BBC纪录片的剧照,该家族的五名成员用四肢行走。图片来源:BBC
4. 假乳房
2015年,一名56 岁的女性抱怨说她的右腿根部有一个病变的凸起。经医生确诊,是一个乳头,有乳晕但却没有腺体组织,也就是说,它无法产奶。
在其他个 体身上也发现了“异位乳头”的生长,被称为假乳房。该疾病通常发生在青春期之后,性激素变得活跃,而且身体的其他部分也要长出类乳房的组织。 尽管这种乳房并不分泌乳汁,但它们与正常乳房的组织相同。
5.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症
吸血鬼神话般的形象或许对罕见病的现象 有一些依据。一种X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叫作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症,患者的皮肤几乎发出白光,眼周颜色很深,并且长有尖利的牙齿。 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汗腺,意味着他们必须避免强光。
Melanie Gaydos 生来就患有外胚层发育不良这种遗传性疾病,这使得她的牙齿、指甲、软骨和骨骼发育不全。尽管如此她开拓了她的时装模特事业。 图片来源:Ruaridh Connellan / Barcroft USA via Getty
6. 外国口音综合症
用口音来冒充他人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但如果某天你永远卡着这个口音上呢?外国口音综合症患者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种病是神经损伤引发的语言失序,患者说话的音调和节奏会改变, 结果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某种外国口音。
焦虑或沮丧等心理疾病也可能会引发外国口音综合症,因为心理疾病改变了人体大脑解读信息 的路径。
7.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Benjamin Stacy于1975年肯塔基州出生,他在方方面面都表现正常,唯一的问题在于他的皮肤是蓝 色的。原来他来自于一个蓝皮肤孩子的家族,这些蓝孩子共同有着一种罕见的遗传缺陷,名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这种缺陷与一种特殊的血红 蛋白——高铁血红蛋白的增长有关。正常人体的血液中仅含有1%的高铁血红蛋白,但有缺陷的人体内含有20%。
高铁血红蛋白不能正常地释放 氧气,这导致患者的嘴唇发紫、皮肤显蓝、血液显棕色。不过他们一般没有其它症状,可以活到老年。
美国罗德岛州布朗大学急诊医学部的一员是57岁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男性患者,图为他的手。图片来源: Thomas Ross / Brown Emergency Medicine
8. 行尸综合症(活死人症 )
这是一种妄想性障碍,患者认为他们失去了肢体或是处于 垂死状态,或者甚至是已处于死亡状态。他们通常声称自己的肉体正腐烂,蛆虫正在啃食他们的内脏。那些以为自己已经死了的人常常觉得他们想做什 么就可以做什么。
9. 异食癖
你饿到不行的时候能吃下一匹马是一回事,而你饿到要吃一些类似灰尘或玻璃等不可食用的东西又是另 一回事。
这就是异食癖患者的真实情况,他们渴望吃各种各样的东西,从地毯到洗发水到烟头。
异食癖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但人们 已经尝试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其它心理疗法来改变异食癖者这些怪异的食欲和行为。
英国伍尔夫汉普顿的Kelly-Marie Pearce在怀孕期间患上异食癖,通常她每天啃下20个海绵,配料是沙子。图摄于2017年4月,地点是 她家。图片来源:Worldwide Features / Barcroft Im / 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10. 爱丽丝梦游仙境症候群
此罕见病的患者会持续感觉到外界物体和自己身体的比例不协调,没有任何饮料或食物能帮助他们恢复到正常的感知状态。通常他 们感知到的物体比该物体的实际大小要大,他们所感知的时间流逝速度要比真实的速度要慢。
目前该罕见病没有有效的疗法,但已知 典型的病因包括颞叶癫痫和脑瘤。
229 浏览 5 回答
166 浏览 5 回答
141 浏览 7 回答
254 浏览 3 回答
308 浏览 2 回答
197 浏览 6 回答
166 浏览 3 回答
138 浏览 3 回答
185 浏览 2 回答
177 浏览 3 回答
252 浏览 4 回答
280 浏览 10 回答
326 浏览 2 回答
321 浏览 3 回答
353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