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已成为我们当今谈论 健康 的主导话题。当我们翻开“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医的论著时,我们不难发现“治未病”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治病必求于本”,探讨“治未病”的理念,普及“治未病”知识,对于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中医药学,发扬广大中医药文化,提高我国人民 健康 水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当今我们论述最多的就是“治未病”与 健康 、亚 健康 的关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 健康 的定义是:“ 健康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 社会 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相对于这个 健康 的定义,提出了亚 健康 状态的定义:“亚 健康 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 健康 的状态,是介于 健康 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而“治未病”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未病先防”,就是 养生 、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一阶段主要是“ 养生 与调理”的关系。“ 养生 ”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 养生 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 健康 的,即“未病”。 根据体质的不同,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为第一要素,如:脏腑功能衰退,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气血虚衰,机体失于濡养,故生理机能低下,机体生化不及,精乏气少,则脏腑功能易损:或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人体,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虚损尤以肾、脾改变最为突出。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健脾补肾就成为重要手段。“治未病”与“既病防变” 目前,“治未病”的理念对于“既病防变”而言,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变途径,采取有效手段阻止其进一步演变、传变,以防加重病情,即第二层意思就是“既病防变”。 “既病”又有“欲病”之分,所谓“欲病”之状,即疾病的潜伏期即将过去之状态,病发在即。在疾病早期症,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清代叶天士治疗温病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可有效控制温病转归,是未雨绸缪之举。“先安”是对阴虚体质患者的阴液保护,顾护了温病阴液耗伤之虑,以防传变之兆,应有先安之举。叶天士关于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以及病位变化的阐述,使我们看到“治未病”理念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我们对温病的救治水平。“治未病”与“病后康复” 康复是对病后的一个调理,即第三层意思就是“病后康复”,意在治疗上要做到善始善终。“愈后未病态”是病后康复的主要指症,病后调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其死灰复燃。当疾病初愈后,正气还未完全恢复,此时,要采取适合患者的调养方法,促进机体康复。 对于我们常见的急性病病后的康复调理相对会容易一些、好一些;而对一些慢性疾病要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也就是说在病理已形成的初期阶段,如冠心病的缓解期,脑血管病的形成期,糖尿病已形成后的预防并发症期等等,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调整(扶正祛邪、培固元气),对于控制其再度发作却是非常重要的。 回归自然,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中医药学的“治未病”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文化之中,突出了治在“病先”的主题,体现了“知常达变,知变先防”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体现了医学领域“防胜于治”思想理念。这是一种积极与疾病作斗争的思维、思路的 探索 ;这是一种人们对自然规律的 探索 ,是指导中医临床的一个系统思维方式。其实,中医经典理论中之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体现了中医学一贯主张的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疗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应该通晓 养生 之道,摄生之理,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 健康 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和杜绝疾病发生的机会,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等主张,这实际上是要人们遵守 养生 之道,而这些又都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这比疾病发生之后而施行的治疗要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而在疾病发生之后,是有一定的传变和发展规律的,一个好的医生还要熟悉和掌握这些规律,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的传变和发展,促使其发生良性逆转。如《金匮》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内经》所言:“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段话强调医生要重视早期治疗,并注意防止疾病向内脏传变,一般病在体表,容易治愈;病邪伤及筋脉和六腑也还可治;若侵及五脏时,病势就严重了,治愈率也就低了。在中医学发展的 历史 进程中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如扁鹊对齐桓公和虢太子之治就形象地证明了疾病发生后由表及里、由腑入脏、由浅及深、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及治疗难易和结果的不同,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中医一贯主张的摄养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而这也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全部科学内涵。对于治未病而言,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其实中医不仅仅可以“治未病”,更可以“治已病”。中医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治已病,诚如朱丹溪所言:“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所谓中医治未病,主要指两点,一是遵循中医 养生 之道,二是对疾病进行及时、积极、正确的治疗,及时是为早治,早治胜于晚治;积极是为主动,主动胜似被动;正确是指避免失误,只有如此才会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完成这两点,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算大致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