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病床利用模型;科室病床利用 〔关键词〕 病床利用模型;科室病床利用 病床使用率和周转次数是衡量医院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现利用“病床利用模型”〔1〕对科室 病床利用进行评价,为医院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0年至2003年统计报表,见表1。 表1 2000年~2003年各科展开病床使用率及周转情况 2 方法与结果 有关公式 标准化病床使用率=病床使用率实际值/病床使用率标准值。 标准化病床周转率=病床周转次数实际值/病床周转次数标准值。 根据国家卫生部标准,全院年病床使用率上限为93%,下限为85%,标准值为89%;年病床周转次数上限为23次,下限为18次,标准值为21次。但本文是针对科室病床使用情况,故未进行标准化换算。 绘制四象限坐标图 以“病床使用率”为纵坐标,“病床周转次数”为横坐标,以表1中全院“病床使用率” 4年均值和“病床周转次数”4年均值次为象限标准,将各科4年平均的坐标点标在坐标图上,坐标点相应地落在第Ⅰ、Ⅱ、Ⅲ、Ⅳ象限中,表示该科室病床利用的静态类型 ,见图1。 图1 各科病床利用静态情况同样以全院4年平均水平为象限标准,将表1中各科4年数据的坐标点分别标在坐标图上,形成各科病床利用的动态曲线,见图2。 图2 2000年~2003年各科病床利用动态曲线 3 分 析 静态分析 见图1。 第Ⅰ象限 处于坐标图第Ⅰ象限的是“病床效率型科室”,如心胸普外科、五官科、消化肿瘤科。同全院平均水平相比,其科室的病床使用率较高,周转次数较快,病床利用合理,因其病种构成多为常见病、多发病,可考虑增加此类科室人财物的投入,以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Ⅱ象限 处于坐标图第Ⅱ象限的是“病床周转型科室”,如妇儿科。科室的床位使用率较低,但周转速度较快,病人的平均住院日较短,说明病种相对较轻。由于医疗市场竞争激烈,此类科室可适当放宽收容条件,增加收容病种,提高病床使用率,达到多收快治的目的。 第Ⅲ象限 处于坐标图第Ⅲ象限的是“病床闲置型科室”,如传染结核科。此类科室的病床使用率较低,周转次数较慢,展开病床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在管理上,要形成专科特色,扩大知名度,注重诊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充分发挥闲置病床的作用。 第Ⅳ象限 处于坐标图第Ⅳ象限的是“压床型科室”,如干部病房、骨科。这类科室的病床使用率一般较高,但病床周转次数较慢,病人住院时间相对较长,说明收治疑难、危重、特殊疾病较多。在工作中,内科应注意应用新疗法,外科应注重开展新技术,力争缩短待检时间,重视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减少术后无效恢复日,注意掌握治愈、好转标准,减少压床,这样才能加速病床周转,使病床得以更好地利用。 烧伤科和心血管呼吸科虽然属于闲置型科室,肾脏神经科属于周转型科室,但均接近于全院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也可考虑增加三个科室人财物的投入。 动态分析 由于科室病床使用率和周转次数不能进行标化,收治病种和危重程度又不同,所以科间病床利用一般不具有可比性。科内4年相比,反映了本科病床利用的动态情况,由图2动态曲线可见: 心胸普外科基本在效率型内波动,床位利用一直比较合理。五官科、消化肿瘤科2000年为周转型,后三年均转向效率型,进步明显。 干部病房、骨科一直波动在压床型内,传染结核科一直波动在闲置型内,可以考虑减少传染科的病床数,增加干部病房、骨科的病床数。事实也证明,近三年军队离休干部病床使用率明显增加,骨科也经常加床收治。 肾脏神经科由闲置型向效率型转变,进步明显。神经外科由压床型向闲置型转变,与2000年底肾脏专业由神经外科调至肾脏神经科有一定关系,但神经外科动态曲线变化最大,特别需要加倍努力,否则也可以考虑减少床位数和人员数等。 烧伤科病床利用曲线最接近全院平均水平但病床使用率偏低,值得注意。 利用“病床利用指数”计算各科及全院平均收容 病床利用指数(每床年平均收治病人数) = (病床使用率 × 病床周转次数)。 根据需要,可以用各科和全院的床位数来计算平均收容数。比如全院4年平均病床利用指数为×= ,也就是说,在这4年中,全院每张病床年平均收治病人人次,按4年平均展开病床450张×1/4+500张×3/4=张计算,4年平均每年收治病人× ≈ 7 703人次。 4 讨 论 利用“病床利用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客观地反映了科室病床的工作效率,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有关科室的病床配置数量进行优化,使病床使用和病床周转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这样既可避免我们在工作上只追求床位使用率而忽视了周转次数的提高,又可充分挖掘那些闲置病床的潜力。“病床利用模型”分析科室病床的利用情况,其优点是简捷明了,快速直观,实用性强。 本文通过对各科床位利用情况的分析,为医院综合调控病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纵观各科和全院,病床使用率太低,与国家卫生部规定的病床使用率的标准值89%相差甚远。医疗制度早已改革,我们应紧跟形势,了解社会医疗需求,认识医疗需求变化,门诊与病房应紧密配合,合理调配医疗布局,积极收治病人,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更大地利用。 参 考 文 献 〔1〕 朱士俊主编.医院管理与信息利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38. (解放军第97医院信息科 江苏徐州 221004) (本文编辑 刘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