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诞生于1899,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 历史 。它不仅具有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用于治感冒、发热、牙痛、关节痛等疾病的治疗,而且小剂量阿司匹林还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广泛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因此,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75毫克或者100毫克),能够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脑梗塞等。这已经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认可,张大夫在这里提醒大家的是,尽量选用肠溶型阿司匹林,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而是药都可能存在毒副作用的道理,大家都懂。阿司匹林也不能例外。如过敏、消化道出血、出血时间延长等,也可能会诱发哮喘或者肝肾功能损伤等。但阿司匹林是否使用,要衡量收益风险比,以及副作用发生的几率。 所以,有阿司匹林适应症而没有禁忌症的朋友,请按时服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阿司匹林并不陌生,我们大多数人都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阿司匹林吗? 每天一片阿司匹林,到底有什么好处和风险?我们常说的阿司匹林一天一片是只100mg的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剂量不同效果不一样,比如大剂量阿司匹林是用来解热镇痛的,当然不能一天一片。长期服用100mg左右的阿司匹林才能预防和控住心脑血管疾病,市面上还有一种25mg的阿司匹林,一天一片也不行,因为最少需要3片,也就是75mg,这样才能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阿司匹林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说就是预防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上学的时候,我们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去公园赏鱼,经常会拿一把鱼食撒在鱼水里,这时候鱼儿就会都游过来吃食,于是鱼越积越多。平时没人喂食的时候,鱼就会分散在池塘中。我们的血管随着年龄增加及各种不良习惯的养成,就会形成血管垃圾,但是这些血管垃圾包裹在血管内壁。当某种条件下,这些垃圾就会穿透血管内壁,这些垃圾就好比鱼食。血小板就是鱼儿,看到鱼食的勾引,拼命聚合在一起,就会形成血栓。血栓在心脏血管就是心肌梗死,在脑血管就脑梗死。我们吃阿司匹林的目的,就是抑制阿司匹林聚集,就是别让鱼儿聚起来,即使你们看到鱼食,但我们也放了化学物质,鱼儿也不会游过来吃食,也就减少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就预防了心肌梗死、脑梗死。 哪些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呢?1、已经明确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搭桥术后、脑梗死、严重的颈动脉狭窄等等,这些是必须吃阿司匹林,不管是20岁还是90岁。 2、如果还没有发生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我们要不要吃阿司匹林预防呢?小于70岁的人,目前还是根据10年心血管疾病评分,具体评分要根据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家族史等等综合评估才能决定要不要吃阿司匹林。 3、70 岁以上老人如果没有明确心脑血管疾病,肯定不用吃阿司匹林,即使是高危人群,只要没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就不要吃阿司匹林。还有就是出血风险高的患者也不用阿司匹林。 为什么阿司匹林要每天一片? 血小板是有寿命的,一般血小板的寿命是七天,每天都会有新生的血小板更新换代,为了更好的一抑制血小板聚集,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才能使新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得到抑制。 大家最担心的就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会引起出血,没错,药物就是双刃剑,阿司匹林既然能预防血栓,那肯定会造成出血风险增加。这也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吃阿司匹林,只有吃完阿司匹林能得到更大的好处,才有必要吃。还有就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并不是发生在大部分人身上,而是少数人身上。 每天一片阿司匹林的风险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是肠溶阿司匹林一定要空腹吃,如果是普通阿司匹林一定要餐后吃,这样会减少胃刺激。 阿司匹林除了会引起胃部症状或出血外,还可能导致尿酸升高,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黏连,使凝血因子不易释出,因而延长出血时间。以上血液损伤可以表现为肢体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外在表现。千分之二左右的患者可能出现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者休克。 但对于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患者,阿司匹林还是能明确的明显的带来更多获益,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阿司匹林该吃则吃,不该吃千万别吃,严格把握适应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监测大便及血常规,观察是否有出血。 【受维权勇士保护,抄袭必究!】 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有什么益处和风险,和你所属人群类别、阿司匹林的剂型和剂量密切相关。不同的人群类别,益处和风险不同 如果你属于普通人群,没有相关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等,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未来10年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那么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对你可能没有益处,只会带来风险,如胃黏膜损害引起的腹痛、消化道出血、溃疡,肝肾损害,尿酸异常等;如果你属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人群,益处目前不好评估,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有一级预防指针的患者应每日服用阿司匹林,但近来国外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效果持保守态度,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阿司匹林带来的风险可能大于益处,故针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患者,建议在专科医师的评估下使用,应用指针为获益大于风险;如果你属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人群,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益处是大于风险的,因为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9-25%,非致死性心梗可下降33%左右,非致死性脑梗可下降25%左右。不同剂型的阿司匹林,益处和风险不同 阿司匹林有普通剂型和肠溶剂性两种规格。普通剂型在胃中溶解,对胃黏膜的损伤较大,肠溶剂性在肠道中溶解,对胃黏膜的损伤较小。故如果你服用的是肠溶剂型,相比于普通剂型,发生胃黏膜损害的风险相对较小,益处相对较多;如果服用的普通剂型,发生胃黏膜损害的风险则相对较高。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益处和风险不同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达到预防心梗、脑梗的作用,该剂量范围为75-150mg/日。不同的厂家,阿司匹林的规格不一样。有25mg一片的,有30mg一片的,有50mg一片的,也有100mg一片的。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如果你所服阿司匹林的规格为25-50mg之间,这对你也没有什么益处,因为服用阿司匹林受益的最低剂量为75mg。如果你服用的阿司匹林超过100mg,甚至超过150mg,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会增加,风险可能高于益处,因为超过该剂量范围的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抗血小板的效应,但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感谢阅读! 我是小眼睛医生 专注于心脑血管疾病 致力于公众 健康 热爱于健身的心内科医生 阿司匹林肠溶片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药物。 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合什么样的患者服用呢。 这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粥样硬化进一步进展。 哪些患者不能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呢。 如何服用阿司匹林最为有效呢。 大部分临床医生都建议,75-100mg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绝对是有效的。 但是,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需要长达数年的服用才能够起到治疗效果。 我是小眼睛医生 觉得我的回答欠佳,可以回复告诉我 觉得我的回答有道理,可以关注我阿司匹林是一个经典的老药,也被很多人神化成无所不能的老药,关于阿司匹林是否要吃?什么时间吃?有什么益处和风险,一直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内容之一。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每天吃阿司匹林,都有什么益处和风险? 一、哪些人才需要吃阿司匹林? 事实上,阿司匹林作用再多,效果再好,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吃阿司匹林,那么哪些人才需要口服阿司匹林呢?主要有以下几类人群,第一就是已经确诊的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第二类就是有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风险的人群,而不是中危或是低危人群。第三类是有动脉血栓风险的人群,比如先天性心脏病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的阿司匹林口服。这些人群是有明确的阿司匹林使用指征的,使用阿司匹林才会获益。二、阿司匹林每天都吃有哪些获益? 阿司匹林只有有适应症才需要口服,那么口服阿司匹林以后,我们都会有哪些获益呢?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不可逆的和血小板结合,进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急性血栓事件发生,减少血小板参与的血栓事件的发生。所以阿司匹林主要用于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的指征也主要用于高危患者。阿司匹林的获益主要是减少心梗,脑梗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急性血栓事件,进而减少死亡等相关并发症。三、阿司匹林口服有哪些风险? 既然不是一个每个人都需要口服的药物,也就意味着阿司匹林的口服和其他药物一样,也都有其相关副作用。阿司匹林口服以后,其主要副作用就是出血的相关风险,比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等。其次就是胃肠道反应以及阿司匹林哮喘、过敏、不耐受等等。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没有阿司匹林口服适应症的患者,不建议口服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百年老药,但同时也是一个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的经典药物,它不但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而低剂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医生建议您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那么主要考虑的,就是对于心血管疾病发作预防方面的作用。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不管是阿司匹林还是其他的药物,我们选择用药,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服用药物的获益和风险的比较,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风险评估”思想,在用药方面的实际应用。我们在选择应用一个药物时,首先应该考虑,服用这个药物,身体会有哪些获益,其次也应该评估,用药患者对这个药物是否有服用禁忌或者应谨慎应用的高风险因素,在用药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评估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风险,如果我们服用这个药,对于身体的 健康 获益远远高于可能发生的风险,那么我们服用这个药物从有效性安全性来说就是合理的,如果我们服用药物对身体的 健康 获益并不大,但身体可能产生的副反应风险却很大,那么这就是未充分评估风险的乱用药,不合理用药。 阿司匹林每天服用一片,对身体有什么获益呢?首先还是要强调, 在选择阿司匹林长期服用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也不是所有的中老年人都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对于有动脉硬化,血管斑块等问题的朋友,斑块一旦出现破裂,会激活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引起大量的血小板凝集,甚至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服用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就是抵抗血小板的凝集,减少血栓风险,阿司匹林的这个作用,可以贯穿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和极高危风险的朋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减少出血心梗、脑梗等栓塞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其 健康 获益是巨大的。 通常说来,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相关慢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我们会综合其年龄,家族心血管疾病早发史,是否吸烟,是否肥胖等多个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通常对于评估结果属于高危风险的,可以在评估用药风险后,根据情况考虑选择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而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二次发生,一般也会推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除了这2种情况以外,不建议其他的中老年人随便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点,其实也是长期服用这个药物的风险点。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凝集的功效,在血管内,斑块出现破裂时,它能够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栓风险,但如果是在出现出血问题时,它的抵抗血小板作用,就会使出血风险加大,更不容易凝集。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应该注意的是导致出血的风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大的出血风险是消化道内出血风险,一方面阿司匹林本身的血小板抵抗作用能够加大出血风险,另一方面阿司匹林药物本身也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不光是与药物的酸碱特性有关(肠溶片已经基本解决了阿司匹林的胃黏膜直接刺激性),而药物对于前列腺素生成的抑制作用,也会影响胃黏膜的 健康 。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首先应该评估患者的消化道出血风险,如果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很大,如胃溃疡处于活动期的患者,这种情况下,及时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患者的一级预防,也要充分评估用药的适宜性。 另外在阿司匹林长期服药期间,也应该注意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如果我们在长期服药期间,出现恶心、腹痛、呕血或者黑便、柏油样便等症状,应充分考虑是消化道出血问题,及时的停服阿司匹林并就医诊察。除了消化道出血风险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有可能会导致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多种出血问题,但如果出现上述出血问题,也不应该一味的归咎于阿司匹林,应当经过医生充分评估,确认是否是长期服用药物所引起。 最后再谈一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风险,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对于高尿酸痛风患者来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竞争性抑制尿酸排泄的不良反应风险,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尿酸的进一步升高,甚至诱发痛风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高尿酸痛风并不是作为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的禁忌症,可以在服药期间,定期监测尿酸水平,如果尿酸水平波动不大,则可以放心服用,如果服用阿司匹林使原本平稳的尿酸水平升高,甚至诱发痛风,那么可以考虑换服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等。 阿司匹林被很多老年人当成了神药,不管有病没病,每天都要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其实这种做法很可能没有好处反而带来风险,阿司匹林是一种药物,既然是药物,就要对症应用,而不是随随便便不经过医生指导,自己想吃了就买回来吃的! 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的确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但是长期服用我们也需要看人群,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有这几类人: 已经确诊的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人群,需要预防,有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风险的人群,确实存在动脉血栓风险的人群,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这些人群是有明确的阿司匹林使用指征的,才能长期小剂量口服阿司匹林。 如果你没有适应症,一切正常却非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药物可能会带来胃粘膜刺激,同时还可能会带来出血的风险,比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等。所以,如果并没有阿司匹林口服适应症存在,不要自己觉得好,就随便买回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很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有不少老年患者当做保健药品服用。实际上,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阿司匹林也不例外。所以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才应该服用。 哪些患者应该服用阿司匹林?带来的益处是什么呢? 1.已经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如冠心病、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或颈动脉斑块患者等。 这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目的是减少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 如高血压、糖尿病伴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严重慢性肾病患者,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等。 这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目的是避免发生发生心血管事件。 服用阿司匹林,存在哪些风险呢?该怎么办? 换句话说,就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平时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要及时诊治。 1.胃肠道反应 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如黑便等(这时应立即就医)。 为减少阿司匹林副作用,应注意服药方式。对于阿司匹林肠溶片,建议饭前20-30分钟服用,而阿司匹林普通片,建议与餐同服。 2.出血 表现为皮肤青紫或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如出血轻微,可观察,出血量大,需及时就医。 3.哮喘 很少部分患者可能对阿司匹林过敏,诱发哮喘发作,这种情况,是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的。 关注 健康 ,关注“心血管徐医生” 阿司匹林,神药中的战斗机! 阿司匹林是一种上市近百年的经典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化学成分为乙酰水杨酸。它对于缓解轻、中度的疼痛和降低因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发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近些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因此可以用于预防高危人群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预防血栓形成。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方面也有循证的依据表明,阿司匹林对于高危孕妇的孕期 健康 和妊娠结局具有保护作用。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它对某些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因此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一直是不断扩展的。阿司匹林凭借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药效发挥和合理的价格,一度被誉为“神药”!一代神药就要走下神坛? 对于吃药,大家要时刻牢记“是药三分毒”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每种药物都有其副作用。多年的应用发现: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而其最重要的副作用莫过于出血的风险。在2018年8月25日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分别公布了他们最新的临床研究报告,都显示如果一个 健康 人尚未出现心血管疾病,那么阿司匹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甚至不足以抵消其带来的副作用。其中,哈佛大学的研究更是指出,,对于普通人群,服用阿司匹林与安慰剂相比,只能使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心血管原因所致的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下降4%,但是带来了更多的大出血等不良事件!换句话说就是“弊大于利”!这些研究结果一经国际顶级医学杂志刊出,便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代“神药”阿司匹林可能要走下神坛了。神药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 其实,在笔者身边的亲友中也不乏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他们中也有很多经内科医生推荐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其中有一些患者就出现了皮下淤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副作用,并向笔者咨询。其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一直在推广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但是在最新的研究结论面前,他们也改变了既往的态度:未患过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早期预防,其作用并不明显,反而会带来脑、胃或其他器官、部位出血的副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您以前没有出现过心脑血管的问题,即使是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也不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否则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所以,即使是“神药”,也得对症下药,而不可以“想吃就吃”!
阿司匹林被业内称为“神药”。神奇之处不仅体现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更多体现在了癌症的“跨界”治疗上。
临床医学大量病例证实,阿司匹林具有抗凝作用,能抑制血液中的血小板凝集,长期低剂量服用可以有效降低高风险人群罹患冠心病、中风及血栓的风险。[1]
学界证实:阿司匹林的抗癌功效——防与治
2019年初,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证实,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让癌细胞无法利用血小板与其他细胞抱团,使其暴露在免疫系统的打击之下;
同时,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破坏癌细胞在转移部位形成生态位,使其难以定向种植。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打击靶细胞的各种膜受体,抑制多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减少肿瘤的增值,降低肿瘤的侵袭能力,最终减少肿瘤细胞的转移。[2]
在细胞受到刺激时,NF-KB会改变细胞正常的信号传导,促进细胞增殖,同时启动癌基因的转录,最终导致癌变。[3]这时,阿司匹林的靶目标之一就是NF-KB。
Navone等[4]学者通过一项人脑胶质细胞瘤的研究,总结出阿司匹林会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影响着肿瘤细胞的活力,甚至是减弱肿瘤血管的生成。
在治疗层面上,很多临床数据证实,阿司匹林能对化疗药物(比如顺铂)有一定的增敏作用。
Jiang等[5]学者在多个体外实验中,证实了结肠癌化疗中阿司匹林的正向作用,癌细胞在治疗过程中增值减缓、迁徙和侵袭的能力明显减低。
各种风险显著降低,尤其是结直肠癌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布的指南中指出,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及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药物。
该研究提示,每日服用日常剂量的阿司匹林,10年间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及死亡率会降低40%,死于其他癌症的几率也会降低16%。
指南中还指出,推荐近十年心血管风险超过10%的人群、无出血风险的50-69岁人群,建议可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6]
辩证看待:服用任何药物,均有利有弊
通过这篇文章已经对阿司匹林的抗癌、治癌的作用有了很深的了解。那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吃这个药?是不是可以放开政策,全民预防性的服用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任何药物,都不可以离开医生的医嘱随便服用!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医生评估,制定用药建议,大家还是要到正规医院,听从医生的意见。
如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要定期(半年一次)检查出血、凝血的指标,甚至会安排检查一下大便隐血,来排除是否有出血倾向或者是凝血障碍的问题。
肿瘤一直都是医学界的难题,每一项攻克都能使整个行业和医学界沸腾。但是,对于癌症这个疾病仍然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还是要高度警惕,定期筛查,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科学、早期、配合是患者在治疗癌症途中最应该遵循的原则,切忌到处寻找“最新药物”,胡乱尝试。
参考文献:
[1]郑刚.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最新的证据和解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31:99-102.
[2]宋一萌,李明真,马潞林.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进展.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7,32:236-240.
[3]Jiang L , Ren L , Zhang X ,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PIMREG promotes breast cancer aggressiveness via constitutive activation of NF-kB signaling. E Bio Medicine,2019,43:188-200.
[4] Brambilla E, Negoescu A, Gazzeri S, et al. Apoptosis-related factors p53, Bcl-2, and Bax in neuroendocrine lung tumors. Am J Pathol, 1996,149:1941-1952.
[5] Jiang W, Yan Y, Chen M, et al. Aspirin enhances the sensitivity of colon cancer cells to cisplatin by abrogating the binding of NF-kB to the COX 2 promoter. Aging( Albany NY), 2020, 12: 611-627.
[6] 欧阳学农.阿司匹林: "老司机"跨界抗癌[J].家庭医学,2017,(1):24-25.
京东互联网医院出品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审稿医生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肿瘤外科 住院医师 余见洪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每天写一点#好书分享#本周分享英国作家迪尔米德·杰弗里斯的著作《阿司匹林传奇》。本书以百年老药阿司匹林的传奇历史为线索,反映历史遗产、科学技术和商业资本,在近代医学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作者从阿司匹林问世的故事入手,讲述这种不起眼的小药片如何一步一步改变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到历史发展的进程。通过这本书,你可以理清近代医药学的发展脉络,了解为什么阿司匹林会被冠以“神药”之名,同时对科学、社会、战争、政治和商业领域的内在关联建立感性认知。 这本书围绕阿司匹林作为科学发明、商品和药品这 3 种属性依次展开。 第一个重点,说的是“科学传奇”。人类数千年的智慧,是如何积累传承,最终开花结果的?阿司匹林曲折的问世之路,就是这个问题最典型的答案。 第二个重点,说的是“商品传奇”,告诉你为什么阿司匹林能家喻户晓,风靡全球,甚至掀起独特的文化和潮流。 第三个重点,说的是“药物传奇”,阿司匹林为什么能畅销百年,至今无可替代,它有什么特殊之处? 第一部分 阿司匹林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作者描述它的问世过程时,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词:拼图。历史上,人类发明阿司匹林这样的药品,就像拼一幅藏宝图,要不停地打怪寻宝,把几块碎片收集在一起才能找到宝藏。 第一块拼图,叫“探索”,就是从自然界中找到富含药物成分的植物。乙酰水杨酸是用水杨酸人工合成的物质,而水杨酸在柳树的树皮里含量很丰富。别看阿司匹林是现代的药物,但在历史上,人类在史前时期就掌握了柳树皮的药效。 《自然》杂志在 2017 年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生物学家在一个距今 4 万年前的古尼安德特人颌骨中,发现了古老的DNA和细菌。研究发现,这位远古青年患有严重的牙周脓肿,在他的牙结石上发现了残留的青霉素和水杨酸。遗憾的是,古人对柳树的药效记载基本是零星的经验之谈,逐渐淹没在了历史长河里。等人类再次发现柳树皮的药用功效,已经到了公元 1758 年。一位名叫爱德华·斯通的英国牧师在散步时,鬼使神差地把一块柳树皮塞进了嘴里。斯通牧师是位有心人,他发现嘴里的味道和当时治疗疟疾的唯一特效药,金鸡纳霜的味道特别像。斯通灵光一现,展开联想:既然味道差不多,那吃柳树皮是不是也能治好疟疾呢?斯通后来做了不少实验,还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提交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并于当年发表。 藏宝图第一块拼图就此现身,斯通的论文成功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启了阿司匹林的问世之路。随着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生们发现柳树皮其实治不好疟疾,但它能缓解疟疾的并发症,发热和疼痛。但是很明显,柳树皮粉末和现代的药物可不是一回事。阿司匹林能够问世,还需要第二块拼图,那就是“提纯”。18 世纪的医生们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常识后,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那就是草药之所以能对症治病,原因是其中富含某种有效的成分,只要将这些物质提取出来,用药就容易多了,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经过提纯,人们终于拿到了柳树皮里的有效成分,水杨酸。但是当时的人们都不太爱用。因为水杨酸酸性太强对消化道的刺激性很强,很多病人宁愿忍受病痛,也不愿意服用。 终于,法国科学家热拉尔尝试通过化学反应,中和了水杨酸的强酸性。虽然这次实验算不上完美,但这是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第一次正式亮相。遗憾的是当时热拉尔觉得这个实验太复杂,就没有再跟进。但“神药”既然已经问世,隆重出场就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还差最后一块拼图。 最后一块拼图的名字,叫“合成”。除了副作用大以外,水杨酸还有个问题,那就是产量太少。要想把它从实验室里的样品变成真正的药品,就必须找到人工合成的方法,并且中和副作用。不过让人有点意外的是,完成这个任务的不是药品公司,而是一家染料公司。 在当时的化工行业里,来钱最快的行当要属合成染料,莱茵河畔大大小小的染料公司扎推成立。这其中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公司,叫弗里德利希·拜耳染料公司。由于竞争激烈,拜耳公司一直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当时有位化学家,叫卡尔·杜伊斯贝格,成了拜耳公司产品研发部门的负责人。面对染料行业的激烈竞争,这位化学家及时转换思路,把业务方向调整到药物研发上,彻底放弃了染料业务,转型成了一家制药公司。公司建起了先进的药物实验大楼,招募了一批化学家搞研发。很快,研发团队就把目光投向了水杨酸,决定研发一种药效类似,但副作用小的新药。最后,化学家霍夫曼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制备出了乙酰水杨酸。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当时的拜耳公司对这项成果并不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被霍夫曼另一项新成果,二乙酰吗啡牢牢吸引住了。说“二乙酰吗啡”你可能不太熟悉,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海洛因”。 不过还好,当时公司的一位研发组组长没有放弃乙酰水杨酸,努力向公司证明它的价值。乙酰水杨酸突破重重关卡,终于投产,正式命名为阿司匹林。
111 浏览 4 回答
169 浏览 2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148 浏览 4 回答
152 浏览 4 回答
116 浏览 3 回答
277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3 回答
333 浏览 6 回答
196 浏览 5 回答
194 浏览 2 回答
93 浏览 4 回答
160 浏览 3 回答
86 浏览 3 回答
143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