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时期曾出现过这样一种现象,之所以称之为现象而不是说群体,就在于其属于非主流,但是却又得到极其推崇。这种现象就是儒医的出现,儒医有着很高的价值追求,分为了三重境界。其中分为了良医、大医和圣医;其中良医所注重的是技能技巧,注重医学知识,所以追求的目标是真。而大医则是注重德行,追求的则是善,最后圣医则是注重道,也就是追求美。
这类群体在宋代时期非常吃香,以至于说“无儒不通医,凡医皆能述儒”的地步。而这也和宋代的科技发展有关,李约瑟先生曾经说过“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儒医也是一样,它出现的焦点就存在于宋朝时期。在此之前并非没有儒医的出现,甚至还有很多颇具成就,如南梁陶弘景、魏晋王叔和等等,在为文学大家的同时,也是医术发展的重要人物。
但是与宋朝所不同的是,儒医现象在宋朝犹如是喷泉一般涌现,甚至形成了一个阶层,出现了一个以此作为追求的群体。而且宋代许多文人大夫都对医学有所研究,积极参与到医学的研究当中,但是仅限于学术的探讨,这类人也别称之为是“儒而知医”。其中就包含了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等皆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宋朝是儒医爆发的时期呢?
在宋朝之前,尤其是汉朝时期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生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至于其他阶层的人士则饱受欺压。医生也是如此,除去历史之中那些耳熟能详的佼佼者,几乎无所听闻。比如唐朝时期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就很好的刻画了当时人们对于医生的态度。但为什么在宋朝时,却有所改观甚至成为主流呢?其原因大致有着两条,其一是宋朝统治者对于医学的重视,其二则是宋朝时期的医学建设和教育。
宋朝皇帝和医术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宋朝承接乱世建立一统王朝,所以一切都是百废待兴,尤其是在文教方面更是得到了滋生土壤,终于是有了得以重建秩序的机会和空间。正所谓是“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
特别是宋朝的开国君主赵匡胤也是深谙医术,在建国之初赵匡胤就曾修订了《开宝新详定本草》;而在《宋史》的在当中还曾记载了他为自己弟弟治疗的过程。赵匡胤重视医学和其性格也密不可分,例如刘安世评价赵匡胤说“太祖用心,尧舜之心也。”;程颐则说“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固知赵氏之祀安于泰山。”;都表明了宋太祖之宽仁,不好杀人而以宽抚手段得天下,正所谓医者父母心,宋太祖便是如此。
同样不但是君主好医,同时士大夫阶级也对医学有了新的认知,不再是宋以前的态度,曾经医生被视为三教九流的行列,但是现在却大有不同,范仲淹时期就曾立下过志向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也和时代背景分隔不开。宋朝是个注重实用主义的朝代,乱世之中现实击溃了一切,大道理和古人圣贤皆不可救天下,这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战乱频繁时期什么才能救人?既然圣贤书无法救天下百姓,倒不如学会医术救一人得一人。这种实用主义也在宋朝颇为流行,比如夜市的开启也是在这种思想上所成立的,面对经济的发展实用来得更加切合实际。
宋朝的医学教育
宋朝前就已经出现了医学专属的教育机构,称之为是太医署,传承至北魏,宋朝时期则是直接承接改为太医局。而和前朝所不同的是宋朝的太医局更注重的是培养人才,并非同入医院。后来太医局则是更为直接的成为了医学生的学习之处,就好比现在的医学院一般。从此医学则也成为了和太学、律学齐头并进的学科,而且逐渐独立出来。
宋朝时期除了太医局之外,宋徽宗时期为了能够提高医学者的地位,另外又在国子监之中加设了医学一科,并且按照太学的教育方式独立成为医学科。而这也是标志着融合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医学制度出现,并且为当时宋朝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所以在朝廷和统治者喜好的双重影响之下,医学活动也受到了各个层次地区的重视。正所谓是上行下效,懂得君王喜好自然有人笑脸相迎,这也就逐渐兴起了儒医之风。
儒医的成型还要谈及宋朝皇帝的帮助,宋徽宗时期特地开设了各个级别的医学校,并且从儒学之中选拔了很多对医学有兴趣的学生去儒学,同时教授儒学经典和医学,这也就造就了第一批儒医。这类群体不但是有修养和高道德标准,还懂得行医,故而不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实际作用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儒知医术成为了一种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