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离奇驾崩,毫无征兆,也没有寻医问诊的记录。元朝人写的《宋史·太祖本纪》关于赵匡胤的死只有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癸丑日的晚上,皇上在万岁殿驾崩了,年五十岁。正史没有记载赵匡胤的死因,人们只好把目光转向野史,而野史中常见的就是“烛影斧声”的故事。烛影斧声最早见于文莹和尚的《湘山野录续编》,简单翻译下原文:宋太祖早年曾与一个道士相交,预言他能当皇帝,但之后就再没见过。到了开宝九年,皇帝到达洛阳,又遇到了这个道士,于是向道士问自己的寿数。道士说:“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天气晴,您可以再活十二年,否则您要抓紧时间采取措施(准备后事)。”到了十月二十日晚,皇帝出来看天气,晴天,很高兴;过了一会儿,天气陡变,阴霾四起,雪雹骤降。皇帝连忙让人打开宫门,召见时任开封府尹皇帝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兄弟二人在皇帝的寝殿,举杯对饮。皇帝让所有的宦官和宫妾都退出寝殿,人们只能远远地看到室内蜡烛映在窗纸上的兄弟二人的影子。只见赵光义时不时地从自己的位子上站起来,像避让着什么,像是不能再多喝对方劝的酒的样子。喝完酒的时候,已经是三更天,寝殿下的雪已经数寸厚。皇帝出来,拿着柱斧(水晶制的小斧子,类似西方的权杖,一种装饰物)戳地上的雪,回头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于是就去室内脱衣服睡觉了,鼾声如雷。当天晚上,赵光义也在皇宫里睡下了。到了五更天,下面侍候皇帝的人突然听不到皇帝的鼾声了,一看,皇帝已经驾崩了。于是赵光义就在哥哥宋太祖的灵柩前继承了皇帝位,就是宋太宗。宋太宗十分悲痛,带领群臣一起瞻仰宋太祖的遗容,遗体的面容像玉石一样光洁明亮,就像刚刚跑过热水澡一样。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对宋太祖的死也有记载,区别在于没有“烛影斧声”的事,当晚赵光义也没有在宫中,而是在自己的家里:当天确实下雪了,皇帝驾崩的时候,已经是四更天了,宋皇后让宦官王继隆(王继恩)召来皇帝的儿子秦王赵德芳。而王继隆认为宋太祖心里早就认定由晋王赵光义来继位,居然不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去晋王府召赵光义。王继隆看到医官贾德玄(程德玄)大半夜坐在晋王府门前,很奇怪,问他怎么回事。贾德玄说:“二更天的时候,我听见有人在角门,说“晋王召见”,我开门出去,却根本没有人。进来又听见有人如是叫门,我出去看,还是没人,这样连续三回。事情很奇怪,我恐怕晋王是真的病了,于是就到这里来了。”(二更天出门到晋王府,也不敲门就在门口坐着,一直坐到四更天)。王继隆很奇怪,连忙把来意告诉贾德玄,两人连忙敲门,一起去见赵光义,请他跟自己进宫。赵光义很吃惊,犹犹豫豫不敢去,说道:“我要跟家人商量商量。”可是赵光义进去半天也不出来,王继隆着急了,催促道:“时间耽搁长了,皇位就是别人的了。”于是三个人冒着雪步行到宫门,招呼他们一起进去。王继隆让赵光义先待在自己值班的屋里,对赵光义说:“您先在这等待,我先进去禀告皇后。”贾德玄说:“已经到宫里了就应该直接去见宋皇后,哪能等?”于是一起进到寝殿。宋皇后听到有脚步声,知道是王继隆回来了,就问道:“德芳来了吗?”王继隆说:“晋王来了。”宋皇后看到赵光义,非常惊愕,但她反应也很快,知道事情不可逆转了,连忙称呼赵光义为“官家”(宋代称呼皇帝为“官家”,皇后这样称呼赵光义,等于承认了他当皇帝),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赵光义也哭着说:“大家一起富贵,不要担心。”。这段故事最后还特意写了贾德玄的结局,后来也当了官,因为性格贪婪,官当得不大,但皇帝赵光义对他也很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