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转出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ICU转出患者会出现生理、认知和心理方面的功能障碍(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些功能障碍统称为“ICU后综合征”。本文就ICU后综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PICS)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危险因素、评估以及防治策略进行探讨。 ·一、定义 · 美国危重症学会(Societyof Critical CareMedicine,SCCM)将危重症疾病患者转出ICU后,在认知、心理和生理方面新出现或加重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称为“PICS”,其中,生理功能障碍表现为ICU获得性衰弱、废用性萎缩、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等;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障碍,执行能力下降,思维处理速度降低,视觉空间能力受损等;心理功能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二、PIC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危险因素 · PICS中的躯体功能活动障碍 · 重症患者治疗后并发的长期躯体功能活动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ICU-AW是ICU患者常见的一种获得性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危重症性多发性神经病(CIP) 、危重病性肌病(CIM)和危重症性多神经肌病(CIPNM )等,在ICU患者中发率高达80%,CIP主要累及周围神经、膈神经,由于神经传导速度下降,使肌肉的自主活动功能减退 ;CIM的发生主要累及四肢肌肉,由肌电活动异常使肌肉兴奋性、耐力下降,多见废用性萎缩肌病;CIPNM则多见神经与肌肉的混合性损伤。ICU-AW可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进而增加ICU病死率。 · 炎症导致的肌肉萎缩、结构和功能障· 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 等危重症疾病导致的SIRS , 均可以因毛 细血管阻塞 、动脉血流减慢 、血小板聚集等原因导致微循环障碍,从而造成细胞 缺氧缺血性损伤,炎性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高血糖 、低蛋白血症等 均可以引起局部组织水肿,阻碍神经肌肉组织的氧供和营养代谢,从而导致能量 耗竭。此外 ,在炎性因子作用下 ,血脑屏障破坏可以导致细胞因子等神经毒素进 入神经系统、肌肉组织而影响线粒体功能,使线粒体三磷酸腺苷产生减少,抑制 线粒体呼吸 ,进而导致神经肌肉细胞凋亡 . 从而发生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和ICU-AW。 · 制动· 肌肉通过运动和收缩来维持正常功能活动,而制动状态则会由于肌蛋白合成减 少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在ICU治疗过程中,镇痛镇静广泛应用于机械通气患 者,以降低氧耗和应激损伤,而由此产生的长时间制动是导致ICU-AW的常见 病因: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差 ,肌球蛋白丢失,肌球蛋白/肌动蛋的比值下降 , 肌丝受到破坏,肌力下降,另一方面炎症反应则可使分解代谢增加,患者更易出现肌无力及骨骼肌的废用性萎缩。 · 药物的使用· 重症患者lCU-AW的发生也与多种治疗药物相关,例如神经肌肉阻滞剂可抑 制神经肌肉接头的运动诱发电位产生 , 而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等抗菌药物 都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导致神经损伤,引起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 PICS中的认知功能障碍· ICU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常经历高强度的躯体和心理应激,因应激导致认知功能损伤临床表现为谵妄、记忆力减退、执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视觉障碍等如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弥漫性脑功能障而发病 ,表现为包括认知功能障碍在内的多种神经症状。危重症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 发生通常与住院期间发生的低氧血症、低灌注、脓毒症、血糖异常、谵妄、既往认知功能障碍病史相关。 · 血糖异常· 低血糖患者会存在更差的视觉空间功能障碍,而高血糖和血糖波动会引起星 型胶质细胞数量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增加导致神经损伤而加重其他认知功能 障碍 ,研究表明当血糖>时其相关性更强。 · 谵妄· ICU中谵妄的发生也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造成远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谵妄患者发生认知损害的风险是非谵妄患者的倍 ,脓毒症造成脑内的微循环障碍,由于继发脑内的缺血/出血性病变、血脑屏障被破坏、神经炎性损伤、神经递质失调,进而导致患者谵妄发生。 · 痴呆与既往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疾病,研究显示,ICU治疗与痴呆的发生呈正相 关,具体机制可能与脑白质损伤相关。重症患者入ICU之前有认知功能障碍 病史,在PICS中可能是影响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 。 · PICS中的精神心理障碍 · 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PICS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通常与认知功能障碍、躯体活动障碍合并存在。PTSD指对强烈的应激因素的异常 精神心理反应,患者由于受到重大心理创伤而出现的精神障碍对重症患者说。ICU的经历属于创伤性记忆 , 患者在转出ICU或出院PTSD发生率约为, 而既往抑郁症病史、焦虑、镇静药物使用等都是导致重症患者出现精神心理障 碍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重症疾病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躯体功能、精神心理状 态,其家属也会由于照护压力和经济负担造成生理及心理障碍。家属在患者转入ICU后会出现不安全感,导致睡眠障碍、进行性疲乏加重、抑郁、焦虑等一 系列精神心理问题,其中焦虑发生率在21%~56%, 抑郁发生率在8%~42%, 的家属存在睡眠障碍和疲劳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疑似PICS的患者进行精神心理状况评估,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够更大程度改善患者远期预 后。 三、PICS的评估 目前PICS的评估标准尚不明确,国际上尚无统一的针对PICS的评估工具,不同的研究中使用的评估工具不尽相同。 · PICS问卷· PICS问卷(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questionnaire,PICSQ)是由韩国学者Jeong等于2019年编制的自陈式问卷,该问卷是基于PICS概念框架设计的,包括PICS的生理、认知和心理三个维度,生理维度反映降低的生理功能、日常活动的局限性和症状体验,认知维度,反映记忆障碍、执行功能障碍和视觉空间感知异常,心理维度反映焦虑、抑郁和PTSD,每个维度分别有6个条目,共18个条目,每个条目的得分为0分(从不)、1分(有时)、2分(经常)和3分(总是),PICSQ总分在0~54分之间。 · 健康老龄化保健检测量表—自评版· 健康老龄化保健检测量表—自评版(theself-report version of the healthy aging brain care monitor,HABC-MSR)是由痴呆症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小组于2014年开发的,最初用于评估初级保健系统的老年人在认知、功能和心理方面的症状。HABC-M由27个条目组成,评估认知、功能和心理三个方面的症状,其中认知亚量表包含6个条目,反映记忆、定向和判断能力;功能亚量表包含11个条目,反映日常活动能力和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心理亚量表包含10个条目,反映抑郁、精神病和焦虑。每个条目根据患者前2周内对症状的感知频率来评分:0分表示完全没有,1分表示几天(2~6 d),2分表示超过一半的天数(7~11 d),3分表示几乎每天(12~14d),总分范围在0~81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Wang等于2019年首次将该量表用于ICU转出患者,评估其PICS症状。 · PICS生理障碍评估工具· ICU获得性衰弱(ICU-acquired weakness,ICU-AW)的诊断是临床使用一个标准化的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每个肢体近端、中端和远端肌肉群的力量。ICU-AW的评估方法包括医学研究委员会评分(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神经传导检查、肌电图检查、生物标记法、标准手测握力器等。ICU MRC是对患者双侧六组肌群(腕伸展、前臂屈曲、肩外展、足背屈、膝伸展、大腿弯曲)的肌力进行分级,每组肌群的肌力按照0~5级评定:0级代表无肌力;1级代表肌力微弱;2级代表肌力差;3级代表肌力可;4级代表肌力良好;5级代表肌力正常,总分范围0分(四肢瘫痪)~60分(肌力正常),低于48分即可诊断为ICU-AW。 · PICS认知障碍评估工具· 常用的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state examination, MMSE):MMSE由Folstein等于1975年编制,共30个条目,包括定向力(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和语言能力五个维度,其中语言能力包括命名能力、复述能力、阅读能力、三步命令、书写能力和结构能力。量表总分30分,根据受教育水平确定痴呆临界值为:文盲组≤17分,小学组≤20分,中学及以上组≤24分,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MoCA是由Nasreddine等根据临床经验及MMSE的条目设置和评分标准而制定的,主要用于筛查、评估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Mo CA主要包括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记忆、注意、语言流畅、抽象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等多个方面的认知评估,由12道题组成,共30个单项,每项回答正确者得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者评0分。≥26分为认知正常,若受教育年限≤12年,则分界值为25分;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 :RBANS是由Randolph等于1998年开发出来筛查老年痴呆的工具,共12个条目,RBANS包括五个维度,其中即刻记忆包含词汇学习和故事复述2个条目,视觉广度包含图形临摹和线条定位2个条目,言语功能包含图画命名和语义流畅性测验2个条目,注意力包含数字广度和编码测验2个条目,延时记忆包含词汇回忆、词汇再识、故事回忆及图形回忆4个条目,量表总分由5个维度分值之和查表而得,得分越低表明认知功能越差。 · PICS心理障碍评估工具·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the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HADS由Zigmond和Snaith于1983年编制,分为焦虑和抑郁两个分量表,共14个条目,其中7个条目(A)评定焦虑,7个条目(D)评定抑郁,各条目分0~3四个等级。分量表得分0~7分提示无症状,8~10分提示可能存在焦虑或抑郁,11~21分提示肯定存在焦虑或抑郁症状,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或抑郁症状越严重,分量表以8分为临界值时,诊断焦虑或抑郁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PCL-C):PCL-C[35]是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行为科学分部制定的,共有17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相应评估的是PTSD的3个主要症状:侵入症状、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总分范围为17~85分,以50分为临界值,总分>50分提示可能存在PTSD。 四、PICS的防治 PICS的早期识别与防治尤其关键,认识PICS的病理生理机制 ,在ICU住院期间严格执行ABCDEFGHBundle的管理模 式 ,关注合理的营养支持。优化血糖管理。通 过家人的鼓励陪伴以及ICU日记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支持,对ICU转 出/出院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 ,提供多学科联合专业的延续性医疗服务。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 ABCDEFGH bundle· 2012年,美国重症护理协会基于循证医学基础,提出ABCDE集束化镇痛镇静管理措施(ABCDE Bundle),目的是使患者得到舒适 、安全治疗的同时,减少谵妄的发生、加强躯体功能恢复一改善远期预后。ABCDEBundle包括 :气道管理(airway niiinagfment, A ),以患者为中心 ,充分镇痛的基础 上给予最小化镇静,目标导向滴定式治疗;(自主)呼吸(both spontaneous awakening trials and 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包括机械通气患者的每日唤醒和自主呼吸实验;合理镇痛镇静治疗(choice of analgesia and sedation,C);谵妄的评估、预防及管理(delirium assessment,prevention,and management,D);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early rehabilitation,E),此外,FGH也增加到集束化中,以防止PICS 。FGH包括: 家庭参与,后续转介,功能协调(family involvement, follow‐up referrals, and functional reconciliation,F);g,良好的交接沟通(good handoff communication,G); PICS 和 PICS-f的宣教资料(handoutmaterials on PICS and PICS‐F)。 · 早期康复训练· 在ICU患者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表稳定后,全方位康复(肢体、认知、心理)有利于减少PICS的发生。早期物理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多学科团队协作参与选择合适运动方式与强度如被动运动、床边坐位活动、下床活动 等;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康复专科合作的多中心医疗模式可进行各种方式的认知康复训练(包括记忆训练、组织协作等),即使患者处于昏迷或者镇痛钺静状态,仍然能够通过言语 、音 乐、触摸等感觉刺激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包括针对性的进行注意力、沟通能力和执行力方面的训练,有效提高重症患者的言语能力、即刻和延迟记忆;早期心理干预:ICU患者侵入性的治疗措施、与亲人分离、周围环境的嘈杂时,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有临床心理治疗师以及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指导,早期评估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制定心理疏导措施,积极与患者沟通病情,疏解宽慰患者对疾病治疗的顾虑。 · 营养· 营养治疗对于预防PICS至关重要,尤其是ICU-AW。充足的能量输送和蛋白质摄入是肌肉合成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过度的能量消耗主要由肌肉分解代谢来弥补,这影响了瘦体重损失、风险死亡率。先前关于营养治疗的研究将减少死亡率和感染性并发症作为目标。最近的观点认为,营养治疗应以肌肉体积和力量为目标,营养治疗和PICS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研究表明,从急性期开始,通过补充肠外营养确保最低能量输送可降低PICS的发生,但过量喂养可能导致自噬损伤的发生并加重ICU-AW。因此,适当的能量输送,避免过量喂养尤其重要。 · ICU环境的管理· ICU的患者会受到环境刺激,尤其是噪音和光线。许多研究报告了ICU内的过度噪音。一些研究报告了降噪策略与谵妄之间的重要关系。而谵妄与长期认知障碍相关,部分研究显示使用降噪设备改善睡眠质量可以减少ICU中谵妄的发生。 · 血糖管理· 重症患者的血糖波动与远期认知功能损伤相关,通过胰岛素进行强化血糖管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低血糖,可致ICU患者出院后认知功能的损伤以及视觉空间障碍,因此指南推荐对于高血糖的重症患者初始静脉注射胰岛素维持血糖在,密切监测血糖的拜年话情况,合理的血糖管理、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动是预防PICS发生、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重症监护病房日记· 重症监护病房日记由医生和患者家属填写,记录患者在ICU期间的状态,并记录患者的经历。内容可以是文章、图画、照片等,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发展过发展过程 ,恢复缺失的记忆,ICU日志可以帮助指示患者的方向,并可以通过缓解焦虑、抑郁和PTSD症状来预防PICS。记录日志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PTSD症状,而且可以减少患者家属的PTSD症状。但ICU日记存在具体实施的局限性。 · 总结 · ICU后综合征包括ICU住院期间或ICU出院后发生的身体、认知和精神损害,以及ICU患者的长期预后。为了预防PICS,重要的是实施ABCDEFGH集束化管理和新的治疗策略,包括康复、日记、营养、护理和环境管理以改善预后。 · 参考文献 · [1]王铮,杨禄萍,秦一丹,王昱.ICU后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和中西医结合防治进展[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02):252-256. [2]InoueS, Hatakeyama J, Kondo Y, et al.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ts pathophysiology, preven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Acute Med Surg. 2019;6(3):233-246. Published 2019 Apr 25. doi: [3]邵勤文,王艳杰,孙向红,赵海平.成人ICU后综合征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2020,6(04):457-462. [4]Olesen TSW, Kruse M, Pawlowicz-Dworzanska M, Klostergaard K, Leutscher PDC. Ugeskr Laeger. 2017;179(45):V12160915. [5]Smith S, Rahman O. 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July 29, 2021.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不断发展,研究成果论文也越来越多。以下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以供参考,欢迎借鉴阅读。
论文题目: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3年我院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婴儿占。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100%),鼻翼扇动(),三凹征(100%),紫绀(),烦躁(),发热(),呼吸和心率增快,两肺均可闻及中细湿啰音(100%)和肝脏肿大 (100%)等。在使用抗生素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西地兰和多巴胺、酚妥拉明等药物,56例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肺炎治愈率为,好转率为,无死亡患儿,平均住院天数 d。结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病情变化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联合治疗是关键。
关键词: 小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婴幼儿死于肺炎,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属重症肺炎范畴,预后的危险性较普通肺炎有所增加,是儿科危重症[1]。现将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符合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诊断的56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1个月~3岁,1~3个月17 例,6个月11例,9个月9例,12个月6例,3岁13例,≤12个月43例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0例,Ⅱ度营养不良4例,腹泻轻度脱水4 例,低钙血症3例,中毒性脑病7例,败血症1例,脓气胸1例,呼吸衰竭2例。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例。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56例(100%),鼻翼扇动38例(),三凹征56例(100%),紫绀48例(),烦躁42例(),精神差 23例(),发热46例(),其中36℃~37℃ 10例、~℃ 28例、~40℃ 8例。脉博110者4例()。血白细胞20×109/L者5例()。中性分类者44例()。心肌酶学检查: CK升高25例()、CK-MB升高25例()、LDH升高25例(),α-HBDH升高40例(),AST升高35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无ST-T改变。胸部X线检查:56例(100%)均示小片絮状阴影(右肺23例、 左肺2例、两肺31例),心影增大5例()。
治疗 ①采用综合疗法,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或高频喷射通气、镇静、退热、支持疗法外,抗感染用三联抗生素,中毒性脑病给予降颅压治疗。纠正心力衰竭用西地兰(用量2岁 mg/kg,首剂用1/2量,必需时隔6~8 h再用1/4量,第2天后不用维持量)、氨茶碱(3~5 mg/kg)静脉滴注、速尿(lmg/(kg?次),1次/4~6 h)、德沙美松( mg/kg)及5%碳酸氢钠(3~5 ml/kg)静滴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多巴胺5 μg/(kg?min)联合小剂量酚妥拉明5 μg/(kg?min)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用微量输液器控制时间匀速输入;②疗效标准:按给药后计时,喘憋缓解,紫绀消失,心力衰竭纠正均按症状缓解及心力衰竭纠正后24 h内无复现者为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胸透、血常规均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心力衰竭纠正,胸透肺部阴影仍未吸收,血常规正常或异常。
2 结果
56例的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其中33例用西地兰1次,20例用2次,2例用3次,无一例用维持量,无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用药时间为3~5 d,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肺炎治愈49例(),好转(自动出院)7例,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天数 d。
3 讨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我科近3年来收治56例,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56例中婴儿18例占,与文献报告相似。目前认为重症肺炎除微生物的直接侵害外,更重要的是微生物及其蛋白质或脂质产物启动了自身免疫系统参与调控的一系列生物连锁反应,涉及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炎症的释放等,临床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3]。此外婴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肺组织发育差、肺泡小、数量少、血管、血质丰富,易发生肺部感染,从而妨碍通气与气体交换,易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4-5]。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是由于感染使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发生炎症,黏膜水肿,泡壁充血,泡腔充满炎性渗出物,阻碍通气和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和CO2潴留。低氧血症引起的酸中毒,可干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对钾、钠离子的交换,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致肺动脉高压。使回流右心血液受阻,体循环淤血,影响心输出量,加重心力衰竭。
婴幼儿重度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病情变化快,极易导致患儿死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诊治的关键[6]。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与严重肺炎本身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均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及烦躁不安,但前者是由于血动力学变化,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造成肺静脉压增高,肺淤血肺水肿引起,后者则由于肺泡炎性变引起肺泡浆液渗出所致。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无创性心功能测定,如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和舒张时间间期测定、心搏出量测定、心脏及大血管径线测定、心瓣膜流速测定、核素心室造影和核听诊器检查、血液内分泌变化测定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但在基层医院受条件所限,仍只能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指标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本组资料显示,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除有较明显的紫绀、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三凹征、烦躁、肺湿啰音外,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加≥160次 /min,呼吸增快≥60次/min,肝肿大右肋下≥3 cm,与文献所述相似[5]。心脏扩大和奔马律无疑是心力衰竭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但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大多数都不明显,加上肺气肿和肺实质病变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很难从体征上得到证实,本组仅有的患儿出现奔马律。
也因肺部啰音的影响,心音低或听不清,因此心音低钝一项仅供参考。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主要为右心力衰竭,但本组患儿发生下肢水肿仅,这可能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发生快,病程短有关。因此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应以原发病症状加重、心率呼吸增快和肝肿大三者同时存在为主要指标,对患肺炎的婴幼儿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即应考虑合并心力衰竭,及时治疗,以迅速控制心力衰竭,防止病情恶化。对于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多数学者主张在抗感染、吸氧、镇静的基础上抗心力衰竭治疗。本组资料表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为肺部炎症、发热、血白细胞及中性分类升高明显,用三联抗生素治疗,治愈17例,好转7例,无死亡病例,说明迅速控制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十分重要。由于小儿的心肌细胞浆网量少,钙诱导离子释放的功能尚未成熟。心肌收缩蛋白对钙的敏感性随发育而增高,小儿心肌收缩力的储备有限,心肌的顺应性也较差。
因此,在应用洋地黄制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要偏小,选用地高辛或西地兰,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毒毛旋花子甙K。本组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 例,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急而重,进展快,宜采用速效强心药。本组采用西地兰54例,仅用1~2次西地兰即使心力衰竭迅速控制,说明西地兰仍是目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与氨茶碱配合,具有迅速控制心力衰竭,不必用维持量,从而减少西地兰用量进而减少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的优点。
多巴胺是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心肌β1-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AC)系统耦联,激活AC,使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加强心肌收缩力 [7]。小剂量多巴胺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使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心输出量增加。酚妥拉明[8]是a受体阻滞剂,能直接扩张小动脉有效降低肺动脉压,起效快,达峰时间短,适宜剂量既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又能避免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最佳剂量为5 μg/(kg?min),每次给药总量为015~110 mg/kg。因而两药联用剂量均选择5 μg/(kg?min),在使用了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又避免了副作用的产生,特别强调的是输入过程必须用微量输入器控制速度以确保剂量匀速进入。确保安全性和剂量使用的正确性,本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组病例观察二者联合应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配合洋地黄类药物发生强心作用快且强,无任何副作用,适合于基层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沛然,黄磊.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的诊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1207-1207.
[2] 于瑞新.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02,24(6):514-515.
[3] 杨峰,李翠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106例诊治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21(2):166-167.
[4] 王俊,杨柏松,韩晓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3,9(9):540-541.
[5] 陆樱.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3):481-482.
[6] 李志岚.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94-96.
[7] 赵甬,吴云琴,盛瑶.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早期干预小儿重症肺炎预防心力衰竭58例.医药导报,2007,26(12):1463-1464.
[8] 苏小奇.酚妥拉明治疗33例婴幼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07,20(3):44-45.
116 浏览 6 回答
140 浏览 4 回答
303 浏览 2 回答
207 浏览 6 回答
83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3 回答
211 浏览 4 回答
255 浏览 6 回答
281 浏览 2 回答
325 浏览 4 回答
192 浏览 2 回答
263 浏览 2 回答
245 浏览 5 回答
343 浏览 4 回答
22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