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是所有中国孩子的命门。
在这一年的高压氛围里,我们的学生可能断腿断手却坚持带病读书,女生可能为推迟经期吃避孕药,种种事情我们都见怪不怪。因为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从学生到家长到学校,都要拼命维持一个不偏离轨道的状态,任何一丝影响读书的因素都不被希望发生。
所以不难想象,最近这则“湖南桃江四中集体爆发肺结核”事件中的受害者——一群高三尖子生班的学生——该有多痛苦绝望。
肺结核,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治疗过程漫长而痛苦。
根据当事同学接受的采访,他们至今不知道自己明年能否正常参加高考、通过体检,学校也没有给出任何关于高考资格的说法。
距离疫情爆发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但直到这两天才因为当事人向媒体爆料而受到关注。当事同学的言论则直指学校有应尽而未尽的责任:
如果不是学校的不尽责,很多人的悲剧也许可以被避免、被减轻。
2017年1月,桃江四中364班某同学发现自己的同桌在吃治疗肺结核的药。(此前他们班中已经有两位男同学因肺部问题休学或转学,后来同学们才知道是因为肺结核。)
7月,几名364班同学被诊断为肺结核,家长拿药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是这个班级里的个例,引发怀疑。
7月28日,学校突然宣布高三放假十天,和学校以往的严格管理相比,“这很不寻常”。
8月6日复课后,364班同学得知有同学感染肺结核,三名和转学男生要好的同学被学校要求休学。
8月10日,学校组织364班集体做了血液检查,疑似病例11人,确诊肺结核7人。
8月18日,学校通知364班放假,并要求他们在27日复学前,去疾控中心做学业检查。有可继续学习的体检证明的学生,可以在复学后正常上课。
8月19-20日左右,364班同学陆续检查,全班89人中44人确认感染肺结核。
而之后的几个月中,继续有原364班同学被诊断出肺结核。
11月,学校组织对364班那些一直在学校上课的同学做筛查,又确诊了十几例。
11月15日,事件被媒体大范围曝光。
11月16日,桃江县委宣传部在政府官网上发布通告,称截止11月15日,近90%的患病学生经诊断,已经复学或可以复学。
但是,根据媒体的报道,患病学生的近况并没有那么乐观。据当事学生对新京报所讲,有的同学出现严重的药物过敏,受到红斑疹子的困扰;有的女同学产生了肠结核和盆腔结核;同学们担心自己能不能痊愈,等等。
关于究竟有多少孩子受到波及,家长们和官方的说法也有所出入。
学生家长向澎湃新闻展示的确诊病例可证明,至少有50多位学生确诊了肺结核。桃江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则给北青报记者的答复是,确诊20余例。
而最新的官方通报中,确诊的数字是29,共有72名学生接受治疗和管理。
我们当然是希望这个真实数字越小越好。但是由于肺结核有潜伏期,发病后才能检测出,所以目前谁也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会继续增长。
更令人痛心的是,酿成这么大范围的公共卫生事故,学校的处理方式存在明显的问题。
一是始终对某些事实语焉不详。
对于家长和学生质疑的故意隐瞒,班主任曾在接受北青报采访时称,他之前也不知道那些带病上学或因病请假的学生的真实病因,言语中似在暗示患肺结核的学生隐瞒病情在先。
的确,高三时期的高压氛围是可能会让生大病的同学选择隐瞒,原因也很简单——364班后来被感染的当事学生也曾在命运未卜时在日记里写道:“我们高三了,都不会想耽误学业去休学降级。”
但是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称,他们在7月就已经发现好几例肺结核患者来自同一学校。
根据《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的规定,同一学校同一学期发现2例及以下患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患者所在学校反馈。
那么,如果疾控中心如实按照规定向学校进行了反馈,学校是没有毫不知情的道理的。
而家长怀疑学校早就知情,也是因为学校口头上不说清楚、行为的目的却很明白——
早期,学校对学生没有正式的情况说明,只是语焉不详地放假,突如其来地要求学生去做肺结核检查。这让学生和家长很有理由怀疑,学校知道存在肺结核疫情却不公布,到了事情快要控制不住的时候才去亡羊补牢。
如果学校真的面对这么重量级的传染病却选择掩耳盗铃,那实在是最愚蠢的做法了。
二是缓慢而误事的应对措施。
学校在处理这件事时最大的漏洞,就是在8月6号疑似有同学感染肺结核、10号已经确诊了7人时,直到整整一周后才停课并要求全班同学去做检查。
就算学校再怎么不知情况深浅,可在同一个班级确诊7人到停课之间隔了整整7天,实在说不过去。
毕竟根据《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如果在同班、同宿舍中新发现了1例及以上肺结核病例,此时该做的是立即将筛查范围扩大到同一教学楼和宿舍楼的师生。
而在这拖延的一周里,学校的应对措施却仅仅是晚自习后熏艾草、用84消毒液消毒。在这个封闭管理的学校里,364班学生集体和飘散着肺结核病毒的空气继续生活了一周。
据新京报采访,班主任甚至当时不让学生戴口罩,意图是“不要散播恐慌情绪”,学生只好背着班主任偷偷戴口罩。
现在回过头去看,谁也说不清这明知班级中有肺结核却坚持上学的一周,究竟给后来的大面积感染埋下了什么种子。
至少怎么看,学校的处置方式都不够快速、高效,而当对象是一群集体生活的未成年人,一个失败的管理者就更为糟糕。
不管学校是出于侥幸心理,还是效率太低,还是有什么和利益相关的念头,他们的不当举措都在客观上对这些十七八岁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这其实反映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严重缺失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缺失对生命健康的尊重,把太多其他的考虑凌驾在了疾病可能造成的伤害之上。
而这样的缺失,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回看以前那些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令人失望的处理,我们会发现,那熟悉的思维仿佛没有一点长进。
就在去年,连云港某高中也发生过类似的肺结核疫情。网友在论坛上爆料称该学校高一某班级有18名学生患肺结核,学校却刻意隐瞒。
而后经过探访,发现发现多名高中生感染肺结核属实。甚至该校高一某班级52人里,只有十几人没有患病。
在这样严重的情况面前,学校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最初的病例产生后,只是让大家用消毒水打扫教室就继续上课。
在肺结核这样的传染疫情面前,掌握权力的管理者就算是不作为,也已经是在接近作恶了。
直到事件曝光后,当地政府部门才匆匆宣布,“截至4月21号,先后确诊13例,均进行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可是如果不是受害者忍无可忍地曝光,说法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呢?
正是信息的不透明、举措的拖拖拉拉,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2015年,西安市某中学曾有多名学生在网上爆料,学校多名学生感染肺结核,老师却因为怕影响不好,而不让担惊受怕的学生向上级反应。
据称,给教育局打电话的同学还被学校领导查出来,叫到办公室批评,俨然是息事宁人的做派。
事情闹大后,省教育厅才回应称,经过疾控部门筛查,该校有4例确诊肺结核,3例疑似,PPD强阳性(有可能感染)学生21名。
官方说法并没有学生爆料说得那么严重,但如果学校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甚至想方设法阻止学生去了解和反映情况,就算只有一人确诊,也足以发酵恐慌。
可是在这种处理方式里,恰恰非得要学生集体恐慌,甚至有可能因为恐惧夸大了事实,才能倒逼出学校和官方的一个解释。
除了语焉不详、企图蒙混过关,还有一种应对思路让人无法判断校方是真傻还是装傻,只有哭笑不得。
2016年10月18日,河北某小学多名学生发热、呕吐、腹泻,经省市疾控中心确诊是食物中毒。
甚至当时该学校的因食物中毒的总入院人数超过300人,已经达到了《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里较大学校食物中毒的标准。
可是在前一天接孩子时,老师针对这些已经肚疼、发烧、去医务室打过针的孩子,只是向家长解释说他们感冒了,让他们把孩子接回家而不是去医院,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治疗。
这也让家长在事发后纷纷质疑,学校是不是在装鸵鸟,有故意隐瞒集体食物中毒的嫌疑。
即便老师是真的不知道,也足以说明他们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警惕性太不够。而这样的管理者,又如何让人放心?
这些过往的案例就和这次的桃江四中肺结核疫情类似,身为管理者的学校没有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更糟的甚至还想甩锅逃避责任。
可是,学校本该是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别关照之地——你再找不出第二个地方,如此拥挤地群居着一群未成年孩子或是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他们中间传染病传播的概率之大,他们对传染病知识的不了解,他们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理应让他们更加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结果,这些在学校里爆发的公共卫生问题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前车之鉴,哪怕只是一时一地的事情,也足以让无辜之人蒙受本可以避免的痛苦。
而这一切的一切里,最让人心寒的莫过于,当受害者忍无可忍地维权,他们的自尊却再一次被践踏。
回到这次的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在患病人数继续增加的后期,根据当事学生的微博自述,细节虽没得到证实吗,但至少家长和学生讨说法的维权行为受到了不小阻碍。
最初在网上爆料的学生,还受到了指责——网上她事不关己的校友,生活里别的班的老师,都指责她这是抹黑学校、给学校丢脸。
“不光是网上,别班的朋友说他们班主任也会在班上说,我们爆料是给学校抹黑、丢脸,不顾学校的名誉。我们也很无奈,如果学校愿意站出来,我们不会爆料。我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为什么我们要像杀人犯一样被别人躲避、嫌弃?”
可是正如当事学生说的那样,如果学校一早能站出来采取正确及时的措施,如果学校在后续的处理中表现出该有的担当,那么这些无辜的学生本不用忍着病痛在网上发帖,想求一个说法。
这就还是那个根本问题——生命安全究竟被排在了多么卑微的位置,才会让人觉得那些虚无的身外之物,能凌驾在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的健康之上?
也许学校方面有太多的考虑,也许所有这些令人失望的处理方式都是围绕着一个行事逻辑:低调处理,维持稳定,把恐慌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殊不知在每个人对生命的珍视面前,最让人恐慌的不是病情,而是无法知情,是自欺欺人,是低效、缓慢、不作为的处置方式,是对病魔威力的无知和对生命尊严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