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灼病及其特点
葡萄气灼病是与特殊气候条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生理性病害,是“生理性水分失调症”的表现之一。气灼病是红地球等葡萄品种的常见病害,尤其是葡萄套袋后容易发生;在其他葡萄品种上,气灼病时有发生,有些年份非常严重,严重时病穗率在80%以上,损失10%~30%。对于套袋葡萄,套袋前的疏穗、疏果工作已完成,如果套袋后出现气灼病,损失更大,因为病果率实际就是损失率。
气灼病一般发生在幼果期,从落花后45天左右至转色前均可发生。首先表现为失水、凹陷、浅褐色小斑点,并迅速扩大为大面积病斑,整个过程基本上在2小时内完成。从病斑横切面看,病斑表皮以下像海绵组织。病斑面积一般占果粒面积的5%~30%,严重时,一个果实上会有2~5个病斑,从而导致整个果粒干枯。病斑开始为浅黄褐色,随后颜色略变深并逐渐形成干疤,若一个果粒上有几个病斑,则整粒干枯可能形成“干果”。病斑分布具有一定随意性,一般在果粒侧面,而近果梗处和底部也发生。在土壤湿度大,或水浸泡一段时间后遇雨水后(在葡萄粒上有水珠)忽然高温,有水珠的部分,易在底部出现气灼病。
气灼病无传染性,与日灼病(日烧病)容易区别。日灼病是由于太阳的紫外线、强光线与高温共同作用造成的灼伤,颜色比较深,类似于“火烧”状;气灼病是水分生理病害,病斑颜色比较浅,类似于“开水烫”状。
气灼病与其他生理性病害(缺硼等)的区别在于:气灼病形成非常快,一般在2小时之内完成;其他病害形成比较缓慢,病斑由小变大需要几天或十几天过程。
气灼病与刺吸式害虫危害的区别在于:气灼病病斑大,虫害刺吸形成的病斑小;气灼病病斑颜色会逐渐加深,形成枯死斑,而虫害刺吸形成的病斑凹陷、失绿、硬斑,一般不枯死。
葡萄气灼病是特殊气候与栽培管理条件下表现的生理性病害,任何影响葡萄水分吸收、加大水分的流失和蒸发的气候条件、田间操作,都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连续阴雨后,天气转晴后的闷热天气,易发生气灼病;连续雨水,土壤含水量连续处于饱和状态,天气转晴后的高温,易发生气灼病。葡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协调,地上部分发达,相对应的地下根系不好,容易发生气灼病。相反,地下根系比地上部分发达(或地上的枝叶量与根系量协调一致),就不容易发生气灼病。不同品种的差异。首先,根系不发达的品种容易发生气灼病,比如红地球。其次,果皮薄、果皮表面粗糙、果皮保水性差的品种,容易产生气灼病。据调查,红地球、龙眼、白牛奶等品种,气灼病发生比较严重。气灼病和化学物质的使用有关。任何破坏果皮皮层的通透性,造成果皮失水加快的化学物质,会加重气灼病的发生;使用影响水分(向果实方向)传导的化合物,会加重气灼病的发生。套袋前,应使用正确的药剂和剂量,否则会加重气灼病的发生。葡萄的夏季修剪、葡萄套袋前的疏果,会造成葡萄汁液的流失,有可能引起或加重葡萄气灼病的发生。气温高、蒸发量大的时期浇水(比如中午浇水),会造成根系温度降低,影响水分吸收,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土壤黏重或长期被水浸泡导致土壤通透性差,或土壤持水量小、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葡萄套袋,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设施条件下,由于环境湿度大,通风往往受到影响,气灼病极易发生,其发生频率高于日灼病。
(2)气灼病防治方法
健壮、发达的根系,是水分吸收和传导的基础。培养健壮、发达的根系,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通透性,合理负载量,采收后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注意根系病虫害(如线虫病、根腐病等)的防治。保证葡萄植株水分的供应包括土壤中的水分供应与水分在葡萄体内的传导两个方面。在易发生气灼病的时期(葡萄发育的大幼果期),尤其是套袋前后,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土壤不能缺水,缺水后要注意及时浇水。宜采用滴灌,若大水漫灌,需注意灌溉时间,一般在下午6时至早晨浇水,避免中午浇水。有机质含量丰富、地表松土保墒、覆盖草或秸秆等都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气灼病。另外,病虫害规范防治的葡萄园,有效避免或减少穗轴、果柄伤害,能减少或避免气灼病的发生。主蔓、枝条、穗轴、果柄出现问题或发生病害会影响植株水分的传导,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尤其是穗轴、果柄的病害,如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均影响水分传导。所以,花前花后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花序和果穗的病害防治非常重要。保持土壤通透性好,能促使根系功能的正常发挥。避免长期水分浸泡,及时中耕、松土等,土壤通透性好,有利于根系呼吸,根系的功能正常,避免或减少气灼病。协调好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平衡。如果根系弱,要减少地上部分的枝、叶、果的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协调一致,会减少和避免气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