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则气缓”出自《素问·举痛论》,指的是一种病理现象,是指适度的喜,可使气和志达,如果喜太过,反会令人精神涣散,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比如,“范进中举”就是由于太高兴了,而精神失常的最好例证. “喜则气缓”,即九气为病的机理之一.对“喜则气缓”,《素问·调经论》是这样论述的:“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这就是说,如果适度之喜,则气脉舒缓(缓:言生理),若喜甚,则气过于缓,而渐至涣散.喜则气缓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浮荡,气机弛缓。喜为七情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喜伤心”,喜为心之志。《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