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8年,爱迪生决定制造经久耐用、安全方便的电灯。首先,他用炭丝装在玻璃泡中,可是仅亮8分钟,于是先后又换了1600种材料。一次,爱迪生偶然想到用棉纱烧成炭,于是试了试。结果出人意料,灯泡寿命一下子延长。虽然取得了的成功,可是爱迪生继续研究,又研制出竹丝灯泡,寿命达1200小时。直到1906年,爱迪生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上面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事例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王百姓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儿子,他常说“人民的事就是我的事”。河南省是一个烟花爆竹生产大省,长期以来,由于配方原始、工艺落后,爆炸事故经常发生。面对这种情况,他深入到烟花爆竹生产厂家进行调查研究,研制了以高氯酸钾、硝酸钡代替氯酸钾的新配方,并帮助生产厂家改进配方工艺。这些新工艺、新配方的应用,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安全。他研究的以氯化钙、石灰为主要成份和以氯化镁、氧化镁、砂子为主要成份的两种固引剂,解决了河南省花炮生产固引环节的难题。这几种新配方、新工艺已在省内外推广,受到了生产厂家的好评。10多年来,他应公安部、安全部、警官大学排爆中心、民航总局及省地、市各有关单位的邀请,为100多期学习班授课,培训学员万余人次。1991年,山西省邀请他讲课,当时他的父亲生命垂危,实在不忍离去,当老人家看出他的心思后,就说:“你去吧,我一定等你回来!”王百姓含泪离开父亲踏上征程。当他讲完课从山西赶回郑州时,老父亲已昏迷不醒,当听到儿子的声音时,他睁开无力的双眼,只说了一句:“你可回来了!”就离开了人世。直到现在,王百姓每当想起这件事,就感到愧对父亲,他说:“老人家不知忍受着多大痛苦,在等待我的归来。”但他深知,为了工作,为了人民,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百姓多次深入全省烟花爆竹生产较为集中的县、镇,讲授生产花炮的新配方、新工艺。1992年以来,凡是经过他培训的单位和厂家,在从事花炮生产中,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事故,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王百姓印象最深的是,在他讲过课的偃城县李集乡,许多群众春节期间要集体到郑州给他拜年。当王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通知当地乡政府帮助制止,后来该乡只好派了几个代表来到郑州。他还记得在一次讲完课后,该村的老百姓为他送行,几个乡亲手捧一包东西要送给他,他一再谢绝,可大家含着泪说:“这里装的是1230颗红豆,每颗豆子代表我们村民的一颗心啊,你一定要收下!”此情此景使王百姓深受感动,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真情更珍贵呢?!他满怀深情地收下这份沉甸甸的情谊,至今,那包红豆还珍藏在王百姓家的冰箱里。王百姓经常说:“我名叫王百姓,来自老百姓,我离不开老百姓,我的所作所为应该对得起老百姓。”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老百姓都知道王百姓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好警察,所以在公安厅每天找王百姓办事的人最多。这些人多数是农民、下岗职工和需要帮助的学生等弱势群体。凡是找王百姓办事的人,他都热情接待,管吃管住,尽力帮助解决、反映问题和困难,从没有无故推走一个老百姓。他说:“我是人民警察,不能伤人民的心。为了人民警察这个称呼,为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凡是群众找我办事的,我能办的都尽力去办,不能办的给群众出个主意,想个办法。”1989年12月,邢台运往江西万载的吨黑火药爆炸,造成13人死亡,其中包括泌阳县一汽车司机及乘员6人。其他7名死者的后事均由政府、保险公司出面解决,唯有泌阳县这几个人的善后工作迟迟得不到解决,该司机的爱人开始了长期上访。当王百姓看到她一个30多岁的女同志带着几个孩子,背着馒头上访,实在不忍心。于是,他主动承担起接待上访的任务。在公安厅的安排下,经王百姓与计经委工会多方协调,终于由省政府妥善解决了这一难题。2001年,中央电视台先后多次对王百姓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慕名前来找他办事的人更多了。辉县一个名叫林若雨的女孩来公安厅找王百姓,从上午一直等到下午。王百姓从外面办完公务回来,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女孩。女孩说,她是奶奶在路边捡的,后来奶奶死了,无人供她上学,听说王百姓是个好人,就来找他请求资助。当天与辉县派出所一直联系不上,王百姓也分不清真假,但他看到孩子那无助的双眼,又不忍心将她推到门外。王百姓给她安排了住宿,陪她吃了饭,还送给女孩50元钱,让她明天自己回去,并告诉她,以后有什么困难请派出所出面联系。谁知第二天上午11时多,这个女孩又回来了,说是“上学需要120元钱,钱不够,没法回去”。王百姓又安排她吃了饭,在给她讲道理的同时, 又送给她200元钱,并把她送上了长途汽车。有人对王百姓说:“这女孩说的情况如果是假的怎么办?”王百姓笑着说:“假事当作真事办。”王百姓1999年12月,天下着雪,寒风刺骨,王百姓到爆破协会办事,在楼梯口发现有一个人盖着编织袋在那里躺着。原来这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王百姓问他:“大冷天为啥躺在这里?”他说:“告状的。”王百姓问他吃饭了没有,他说没有钱,几天没吃了。看到这种情形,王百姓马上从附近饭店端来烩面送给老人,并把老人安顿到爆破协会住下。老人一连住了几天, 王百姓每晚都去看望他,和他拉家常。最后,王百姓给老人买了车票送他回家,还给了一些零花钱,老人激动地说:“你比我的儿子还亲!”王百姓的老家在郑州二七区黄龙岗村, 村中有一个五保户叫王老麦。长期以来,王百姓一直承担着对老人的瞻养义务,老人缺什么,他就买什么。他每次回家看望父母亲,都要去看望老人,并留下零花钱。久而久之,老人与王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有时王百姓工作忙,不能及时回家,老人总会站在村头给人说:“百姓该回来了。”老人病重时一再告诉乡亲,一定要让百姓回来。老人去世后,村里人正为安葬费发愁,乡亲们突然发现老人家里的一只篮子用塑料布缠了多层,打开一看,里边包着几千元钱。乡亲们说:“这是百姓给他的钱,现在老人去世了,把钱还给百姓吧,老人的安葬问题村里想办法解决。”王百姓听说后,对村干部说:“老人存下的就用在老人身上吧。”王百姓父亲去世那天,他正在家守灵又听人说,有一个老人找他有急事。他出去一看,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一见面,老人就哭着说:“大兄弟,我本不应该这个时候来找你,但实在是没办法呀,你的大侄子得了精神病,不治不行呀!”王百姓二话没说,掏出身上仅有的600元钱给了他。老人泣不成声说:“我是快要死的人了,怎么还你呀?”王百姓说:“大哥,不要说还不还的问题,快去给孩子看病吧。”1998年,老人临终前,对病已好转的儿子说:“没有你百姓叔,就没你的今天,你这辈子都要记住他的大恩大德。”老人去世后, 儿子由于过于悲伤,精神病复发。整天到处乱跑, 家人只好用铁链子把他锁在床上。有一次,王百姓回到村里,乡亲们告诉他:“那孩子的病又犯了,这样下去,恐怕活不了多长时间。”王百姓立即赶到他家,病人一见到他就跪在床上大喊:“救救我吧!”王百姓落泪了。他对病人的妈妈说:“送孩子到医院治治吧。”病人的妈妈说:“他爸走了,借你的钱还没还,现在哪还有钱给他治病啊。”王百姓含着泪说:“大嫂,给孩子看病要紧,我回单位凑点钱,3天后送回来。”3天后,王百姓把2000元钱送到了病人家里。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凑了近5000元钱,终于又把病人送进了医院。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病人情绪恢复了正常,全村人都说是王百姓救了他。他也常对村上人说:“百姓叔是我的再生父母,现在我一定好好干活,报答百姓叔,百姓叔百年后我要披麻戴孝给他送终。”王百姓还经常资助一些特困户、特困学生。他村里有一农民,家里很困难,盖房时缺资金,王百姓就给他送去了2000元。听说煤炭管理学院几个学生一月只有75元的生活费,他就和爱人商量,把国家奖励的5000元奖金捐给了这5名学生。类似这样的事很多,但他很少在领导和同志们面前提起,他说:人民好比舟下水,干部好比水上舟,舟下有水能行舟,舟下无水落沙丘。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不帮忙谁帮忙。努力学习王百姓从部队转业到公安厅后,一直负责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他深知这项工作专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又和国家经济建设息息相关。要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具备相当深厚的爆炸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在生产建设中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爆炸案(事)件的发生和顺利地破获爆炸案(事)件。几十年来,王百姓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认真学习,研读各类专业书籍,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由王百姓主编以及与其他同志合编的《爆炸物品使用与管理》、《危险物品基础知识与管理》、《中国民用爆破器材应用手册》、《爆炸现场勘察要略》等专业书籍,分别由煤炭工业出版社、河南科技出版社、警官大学出版社、群众出版社等出版。王百姓还结合工作实践,撰写了16篇专业论文,其中《爆炸现场的处理》一文被公安院校收入教材,《火炸药爆炸在现场的认定》曾先后在美国洛杉矶排爆中心、公安部排爆学习班上交流。王百姓总结出来的“销铵类猛炸药在爆炸瞬间不能引燃汽油等易燃物品”这一论断曾在美国排爆界轰动一时。那是1994年,王百姓参加了中美防爆技术交流访问团,在洛杉矶他代表中方专家提出了:硝铵类猛炸药爆炸后,由于爆速快、压力大,炸点周围的空气被瞬间急剧压缩,形成缺氧带,一般情况下不能引燃汽油等可燃物品的论断。当时,仅凭理论推理,没能让洋专家们信服,许多美国同行听后直摇头。在现场进行了多次试验后,验证了该论断,得到了美国专家的认同和称赞。目前,这一理论已运用到了爆炸现场的勘察工作中,对爆炸案(事)件中炸药的定性起了重要作用,几年来利用该理论,省内外成功地破获了一大批重大案(事)件。虽说王百姓已年过半百,但仍坚持认真的学习。在海口召开的全国防爆技术交流会上共收到论文63篇,其中王百姓一人就撰写了4篇,并全部被会议录用。在浏阳举办的安全生产与质量论坛所写的论文,也被会议录用并获奖。立足本职人民警察的天职就是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王百姓先后参与了数十次重大爆炸案(事)件的场勘察工作,为正确处理案(事)件提供了重要依据。2001年3月16日凌晨4时至5时之间,石家庄发生了一起新国中成立以来最大的爆炸案,死亡人数之多、损失之大、影响之坏,都是空前的。案发3个小时,王百姓就接到了公安部的紧急通知:火速赶赴石家庄!12时,他火速赶到案发现场。经过紧张勘测和分析,王百姓执笔拿出了专家组意见,并对炸药种类、装置类型、炸点位置和装药量一一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结论: 5个爆炸现场,炸药包装一致,点火方法一致,作案手段一致,侵害目标明确,作案时间相近,系一人或一伙人所为,完全可以并案侦察。侦破方向确定后,刑侦人员把被炸的5个炸点的所有住户并在一起分析,很快发现,只有一个人和这5个炸点同时都有关系,诸如继母、姐姐、前妻、前妻的家人等等,而且其对这些人都很敌视,久存报复之心。案发8个多小时,通缉令迅速发往全国。7天后,犯罪嫌疑人在广西落入法网。该案件破获如此神速,在世界刑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事后,公安部领导对王百姓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说:专家就是专家,他们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当然,对爆炸案(事)件中有关问题的定论,在公安系统内部经常有争论,有时甚至很激烈。比如“3·16”石家庄国棉三厂家属楼爆炸案装药量的计算问题,争论就比较激烈。多数同志认为是20公斤左右,其中有一个同志提出80公斤,王百姓听了直摇头。公安系统的领导看到这种情况,就点名由他谈一下看法。王百姓说:“既不是20公斤,也不是80公斤, 应是200~250公斤。”事后证明,王百姓的计算是准确的。把危险留给自己1998年6月27日,郏县三郎庙的一辆小轿车的底盘被人安置了一颗炸弹,意欲对车主实施报复。在爆炸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下,王百姓和战友孙平山临危受命,于凌晨2时30分赶赴现场。经勘察,这颗炸弹是一种无线遥控、具有多种发火方式的智能型炸弹,制作精度很高,在河南省是首次发现,在国内也十分罕见。炸弹安装在汽车底部,使排除作业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稍有不慎,随时可能爆炸。为此,王百姓做好了充分思想准备,他让战友为他多照了几张像片,并交代一定要做好录像。他的目的很明确,万一发生爆炸,可以给后人留下第一手资料,让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给家人有一个最后的交代。为防止发生意外,王百姓划出警戒范围,把围观群众疏散到200米以外后,就和战友冒着生命危险钻到了离地面只有30厘米高的车下,分析爆炸结构和发火原理,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利用排爆工具小心翼翼地将雷管脚线、炸弹电源线、接受射天线一一切断,然后把10厘米厚的海绵放到炸弹下面。固定炸弹的铁丝被远距离切断后,炸弹轻轻地落到了海绵上。随后,他们用绳索远距离拉着海绵将炸弹移到150米远的安全地点,并把炸药、雷管、接收器、电池、磁铁一一分离。当宣布炸弹失去爆炸性能时,围观的几百名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王百姓又一次经受生与死的考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其实,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那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是成功的,而有些人是失败的呢?是因为成功的人愿意付出努力,愿意经受困难;而失败的人经常被困难打退,“只要你不跪下,没有人会比你高”。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后,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在验证着这条朴实无华的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下苦功夫,铁杵都能磨成针,还有什么办不到...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小石潭记: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文言文综合阅读,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而且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考查学生将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语段的理解中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整体意识。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般说来,提供的语段都是浅易的,我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树立整体意识,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写景;然后看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利于抓住关键,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以少驭多,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 树立整体意识,还应将字、词、句、段和注释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段与试题连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考点意识。 考点意识,就是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和“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其最终目的要归结到《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上,要在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法——“可能怎么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3、语境意识。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功夫,可以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也可以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4、互参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阅读,帮助答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A、新旧知识互参,化新为旧。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题目一般来说是崭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旧知识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课本上。碰到某些字、词、句的陌生用法和意义时,不妨思考:这个字、词、句的这种用法和意义在课本上有没有出现过?在复习迎考的训练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否用过去的思路、方法、技巧来解答?如果不能,那么,这个字、词、句的用法和课本中、训练时出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内在规律?……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牵了线、搭了桥,可以利用旧知识解答新知识,利用已知启发未知。 B、语段试题互参。“研读语段,理解文意”—“阅读题干,把握要求”—“筛选信息,解答试题”,这是一般的正向的阅读和解题思路。逆向来看,由于高考文言文目前还是以客观题为主要考查形式,诸多选项(尤其是可以判断为表述正确无误的选项)对理解语段是有一种补充或验证作用的。 C、试题之间互参。文言文综合阅读题几个题目之间不是孤立的,不但有着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后面试题中可以判断的正确无误的信息,来解答前面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验证前面没有把握的答案。 D、阅读之间互参。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阅读载体、考查基点、阅读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别,但同作为文章的阅读,又有其相通之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现代文阅读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识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进行文言文综合阅读时,除强化四种意识外,还应掌握临场应试技巧。 1、高考文言文语段固然大多是陌生的材料,必然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障碍,要字字句句都能落实难度恐怕也很大。一般文言文语段理解上有障碍的字、词、句,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迁移过来,解决问题,以考查迁移能力,或者是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测字、词、句未知的用法、含义,以考查语境意识;另一种是即使不理解,也不影响答题。对于这两种情况,要使用不同的策略,对前一种,要善于激活积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善于瞻前(上文)顾后(下文),“连蒙带猜”。对后一种情况,则可以大胆一些,一跳而过。 2、加大阅读的投入,恰当地控制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一般说来,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以2:1为宜。 3、努力克服解题方面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只停留在就题解题的层面,思维仅仅限定在一个语段、五个题目、二十个选项中;二是机械地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解,忽视了语段和试题、试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正确做法是:解题时,要有意识地打开思路,充分调动一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情感积累、思维积累等),化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同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言语段与试题、试题间的互参因素,利用选项中的正确选项或思维导向来解决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1、给加点字注音 土砾( ) 鹤唳( ) 阙处( ) 飞漱( ) 【指破迷津】: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除注意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注意与形似字,义近字的区别外,关键是平时多读多写。 参考答案:lì,lì,quē,sù,qiè,ráng 2、课文填空 ①《三峡》中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 ②《三峡》中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 ③《<论语>八则》中指 为“文”的原因的句子 。 【指破迷津】:完成课文原句填空题的关键是平时的认真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时尤其要突出重点句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弄清一些语句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B、《幼时记趣》体裁是散文。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主体部分描绘了五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C、《三峡》选自《水经》,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D、《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京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指破迷津】:解答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我们有时只凭主观经验答题,四选一。看不准或看不全题干,将“有误”看成“无误”,将“不正确”看成“正确”。其次要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此题抓住题干中的“有误”,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B、D;用直选法可以确定为C。 参考答案:C 4、指出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拔山/倒树而来 C、乃/以瓦/布之 D、土人/谓之/“傍不肯” 【指破谜津】:朗读节奏的划分,首先要重视朗读、理解课文,推敲词句的含义,琢磨停顿,其次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和特殊实词的作用,掌握朗读停顿的规律。一般停顿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盖”、“夫”、“且”、“若夫”、“至若”、“故”、“乃”等词语之后,“而”字之前。B项中的停顿应在“而”之前。 参考答案:B 强化训练 1、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项为之强jiāng 庞然大物páng B、遽契其舟jù 遂不得履suì C、自度其足duó 而忘持度dù D、梵天导木塔fén 其喙有钳huì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是春秋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B、《幼时记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运用奇特的想像,从而使事物形象描写的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C、《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富有文字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D、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3、根据提示默写课文 ①《三峡》中写出三峡的山高峻的句子。 ②《三峡》中写出三峡夏季江水迅疾的句子。 ③《<论语>八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之 至之市 (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 则以钳搏之 ( ) 其虫旧曾有之 ( ) 为 方为秋田之害( ) 二虫尽为所吞( ) 项为之强( ) 以 岁以大穰( ) 何不试之以足( ) 以丛草为林( )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将奚为北面(为什么) D、吾用多(用处) ②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我欲之楚( ) 此非楚之路也( ) ③翻译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④这则寓言形成的成语叫做 ⑤写出它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6、阅读《地震》,完成下列各题 地 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①.选出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 A、鸡鸣犬吠/满城/中 B、俄而/几案/摆簸 C、人眩晕不能/立 D、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②.将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③.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A、众骇异,不解其故(原因)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因为) B、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正在)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才) C、自东南,向西北去(从)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自然,当然) D、方知地震,各疾趋出(疾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⑤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⑥找出文中体现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 ⑦文多角度描绘出地震时的情景。试分析文章是怎样表现自然界的变化的?又是这样表现人们的反应的?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 2. A 3.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之:到……去;助词,的; 代词,它,指子方虫;助词,无意义。为:成为; 被; 因为。 以:因为;用;当作。 5.①. D ②.之:到……去;的。 ③.马即使是好马,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④.南辕北辙 ⑤.做事如果方法不对,把方向搞错了,往往条件越好,距离目标越远。 6.①.B ②.“有声如雷”“喧如鼎沸”句 ③. C ④.人们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任凭大地旋转倾侧。 ⑤.时间顺序:戌刻 俄而 久之 逾一时许等 ⑥.骇异—失色—稍定 ⑦.主要从声音和情态两个方面来写自然界的变化的。如“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等。 写人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其惊恐心理,侧面表现大地震的情形。“众骇异,不解其故。“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241 浏览 6 回答
187 浏览 3 回答
129 浏览 3 回答
153 浏览 2 回答
159 浏览 4 回答
238 浏览 3 回答
193 浏览 5 回答
99 浏览 3 回答
247 浏览 2 回答
201 浏览 2 回答
130 浏览 1 回答
232 浏览 3 回答
140 浏览 4 回答
257 浏览 3 回答
239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