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X线摄片目前最常用的颈椎X线摄片为颈椎侧位片,其次为前后位片、齿状突开口位片、屈伸动力位片以及左右斜位平片。颈椎常规放射学检查主要是指颈椎侧位片。常见征象有:(1)颈椎生理曲线折断,提示曲线折断处对应的颈椎节段活动度增大。(2)椎体移位,如向前、后或侧方水平移位> mm(也有学者指出以3 mm为标准),相邻两椎间隙成角相差>11°(图14 -1)。颈椎退变性不稳的评估中除水平位移和成角位移外,椎管矢状径及A值、B值的测量(图14 -2)也有重要意义,即矢状径和A、B值大者即使退变和不稳较严重,也不一定造成脊髓受压;而椎管矢状径及A值、B值小者,则可能随着不稳的加剧或病变节段的进一步退变,演变为颈椎不稳症或颈椎病。(3)椎板间或棘突间间距增宽,以椎板或棘突间隙较相邻节段增宽2 mm为标准。(4)椎间隙异常增宽或变窄。(5)关节突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6)椎体后缘连线不连续。(7)椎管增宽或狭窄。椎管增宽指X线前后位片显示椎弓根间距超过相邻节段2 mm以上。X线屈伸动力侧位X线片对退变性颈椎失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观察到颈椎椎体间相对位移、成角的异常增大和脊柱的异常活动度。通常认为当相邻椎体间水平位移> mm或成角增大至>11°时,即可诊断为颈椎失稳。(二)颈椎CT颈椎CT可提供轴位椎体、椎弓、关节突损伤和椎管容积改变情况。CT横断面图像无重叠,尤其对C↓1~C↓2骨环显示尤佳。颈椎不稳定性损伤中,小关节脱位、半脱位较常见,多伴骨折且常为双侧。CT横断面对关节间隙的宽度及关节绞锁显示清楚,可由此判断脱位与否;而对于关节面的对合,尤其是上下对合,CT横断面诊断则很困难,故需行薄层扫描三维重建图像,方可多层面、多角度显示小关节脱位和骨折。当X线片显示不清,或急性创伤时X线摄片体位受限时,可考虑做颈椎CT。(三)颈椎MRIMRI被认为是最好的影像检查手段,因为它不仅能显示髓内异常改变,而且可以直观显示脊髓与椎管的关系、脊髓在椎管内的走行,以及为适应变形的椎管而发生的位置改变。MRI对颈椎损伤的稳定性评估有独具特色的作用,即对因颈椎损伤引起的脊髓和神经损伤、组织受压变性有较明显的诊断作用,可了解椎骨、椎间盘对脊髓的挤压情况,神经和脊髓组织的血肿、液化、变性,以及椎间盘和韧带结构的软组织损伤等,并藉此评估颈椎的稳定性。Jinkins等率先报道用专门设计的MRI扫描机评估颈椎退变患者不同体位及动态运动时的表现。该扫描机采用超开放设计,让受检者在正常直立位、负重(头部本身重量)及动态情况下完成检查,从而保证受检时与日常生理状态的一致性,获得比常规仰卧位检查更多的信息,如椎间盘滑动性疝出、脊柱活动性异常增大、椎管及神经根管的狭窄等。这些均为潜在性的病理状态并与颈椎负重及运动有关。在该状态下检查获得的颈椎曲度更加准确,反映了真实生理状态,并可区别曲度异常是由患者体位原因,还是肌肉痛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