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路是不会猝死的,之所以说能跑就不要走,是因为跑步可以锻炼身体。
日前,欧洲一家在环境、工作场所和食品领域致力于保护人类健康的研究机构发布了一个建议:要求把二氧化钛(Ti02,钛白粉)定义为致癌物!法国食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局(ANSES)在文件中表明,钛白粉常用于涂料、建筑材料和其他工业与日用消费品中,根据其研究结果,建议将其列为通过吸入可能导致癌症的1B类致癌物。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已经于2016年5月31日发布了ANSES提交的这份要求将钛白粉列入有害物质统一分类的文件。目前,这一文件正在向欧盟国家征询意见,截止日期为2016年7月15日。之后,ECHA将有18个月的时间考虑,并给欧盟委员会一个最终的提议。钛白粉作为一种白色无机颜料源自岩石和矿物,并且已经在许多产品中被应用了数十年了。据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钛白分中心了解,根据ECHA的CLP法规(物质/混合物的分类、标签和包装),如果ANSES将钛白粉列为1B类(人类致癌物)的提议被接受,那么欧盟范围内所有含有钛白粉的涂料将可能被列为致癌物质,所影响的国家将涉及28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而CLP法规列入1A和1B两类的致癌物质在消费领域的使用是被限制的,这意味着配方中含有钛白粉的涂料将可能退出消费零售领域,而只能卖给专业用户。而且,一旦欧洲委员会正式批准这个文件,全球各地的环保组织和各国政府将很有可能参照欧盟的分类,这样全球涂料市场都将受到冲击!对于ANSES的这份文件,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旗下一个非盈利组织二氧化钛制造商协会(TDMA)发表了一份回应声明,称其6年前已经对钛白粉进行了分类评估研究,根据这一评估报告,在欧盟化学品REACH法规的规定范围内,“基于科学而有效研究的评估,钛白粉不应该以任何形式被列入有毒物质分类中”。此外,一个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也与这一结论相同,这项研究调查了15座钛白粉制造工厂2万名工人数十年的工作情况,结果表明经常暴露在钛白粉中并没有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危害。TDMA表示将及时公布对这一产品评估新的发现和研究的新进展。同时,该协会也表示了会“仔细审查”法国的提议并对ECHA公共咨询提供详细回复。而据中国钛白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数据显示,此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一篇论文对钛白粉致癌性已经进行了研究。该论文指出,美国和欧洲分别于1970年和2000年对二氧化钛生产过程中,工人职业暴露在二氧化钛粉尘环境下的级别进行了甄别,尽管“场地清理”和“维护”相关职业的暴露级别很高,但是最高的还是二氧化钛的“包装”和“碾磨”过程,职业暴露在“可吸入粉尘”中的平均级别达6mg/m3(几何平均数),但是后来这一标准被忽略了。现在还没有现成的数据来规定或量化职业暴露在“超细二氧化钛”粉尘下的标准。不过,二氧化钛生产工厂的工人们不仅暴露在二氧化钛粉尘里,还直接接触到矿石粉末、尘土、强酸和石棉纤维等微粒。而北美和西欧国家则进行了三组“流行病学队列研究”和一组“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来评价二氧化钛是否会导致人类致癌这一话题。规模最大的一组“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是针对二氧化钛行业生产工人的调查,这些工人来自6个欧洲国家,均为白人男性。这项调查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这些工人患肺癌的风险有所增加;然而,在该调查中,却没有找到“暴露反应关系”的证据。这些工人与普通人相比,虽然因肾癌导致的死亡率并没有增加,但是却显示出轻微的“暴露反应关系”。另外两组调查是在美国执行的,这两组调查都没有报道称是否有肺癌或者其它癌症发病率升高的情况,也没有肾癌发病率的相关报道,大概是因为这种案例比较少。总之,正如最近几十年发生在西欧国家和北美国家的情况一样,调查研究并没有发现职业暴露在二氧化钛环境下与增加患癌症风险之间的直接关系。此外,还有对二氧化钛导致动物致癌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室采用“钛白粉”和“超细二氧化钛”通过以下方式来测试二氧化钛对老鼠的致癌性:给小白鼠和大老鼠采用“灌胃多次给药法”;使大老鼠和雌性小白鼠“吸入暴露”;给仓鼠、雌性大老鼠和小白鼠“气管内给药”;给大老鼠“皮下注射”;给雄性小白鼠和雌性大老鼠“腹腔内注射”。在一组“吸入暴露实验”中,雌性大老鼠患“肺肿瘤”(良性和恶性)的发病率升高;在另一组“高剂量吸入暴露实验”中,雄性大老鼠和雌性大老鼠患“良性肺肿瘤”的发病率均增长。在这组“高剂量吸入暴露实验”中,雌性大老鼠由于“鳞状细胞癌”,被诊断为“囊性角质化病变”,但是后来又被复诊为“非肺肿瘤角质化囊肿”。两组大老鼠和雌性小白鼠“吸入暴露实验”都证明了负面结果。给老鼠“气管内用药”的那组实验在使用两种二氧化钛之后,表现为雌性大老鼠患良性肺肿瘤和恶性肺肿瘤的发病率同时增加,而仓鼠和雌性小白鼠患肺肿瘤的发病率没有上升。给大老鼠和小白鼠“灌胃给药”、“皮下注射”和“腹腔内注射”的几组实验均没有发现任何肿瘤发病率明显升高的情况。虽然人类可能会通过吸入、吞食或皮肤接触的方式暴露在二氧化钛中,但是人的肺部对吸入二氧化钛后产生的“间隙动力学”和实验室动物不太一样。(一般来讲,“微粒特性”和“宿主因素”都会影响二氧化钛被吸入后的沉积模式;难溶于水的粒子,例如二氧化钛相关的专题论文被归类在炭黑一类)。人吸入二氧化钛的调查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案例报道。这些数据显示,二氧化钛主要沉积在“肺泡组织”以及“淋巴组织”内。一项口服二氧化钛的临床调查研究显示,不仅胃肠道会根据二氧化钛粒子大小而选择性吸收,而且血液中的二氧化钛含量也与粒子大小有关。调查研究还显示,“防晒霜”中使用的“超细二氧化钛”对人的皮肤是安全的,二氧化钛只能渗透到皮肤的最表层细胞,即“角质层”。因此,健康的皮肤能有效阻止二氧化钛渗入身体。目前还没有研究数据证明受损的皮肤是否也可以有效防止二氧化钛渗入。的确,已有几组研究调查显示,暴露在二氧化钛粉尘下的工人,直接吸入二氧化钛后导致身体机能发生一系列病变,包括“肺功能衰竭”、“胸膜长斑和胸膜增厚”、轻微的“肺泡组织纤维化”等。当然,在这些调查中,工人们同时还直接接触了“石棉”和“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炎症”以及跟肺部相关的疾病,包括“肺部上皮细胞受损”、“胆固醇肉芽肿”和“纤维化”。在动物实验中,把啮齿动物暴露在“超细二氧化钛”中,肺部发生病变的概率比在“极细二氧化钛”环境下更大。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在于微粒表面积对动物肺部造成的压力不同,也被认为是隔离吞噬“超细二氧化钛”的介质受损的结果。与其它粒子相比,“极细二氧化钛”(Fine titanium dioxide particles)表现为极低的毒性。高浓度时,“超细二氧化钛”(Ultrafine titaniumd ioxide particles)微粒可以阻断“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但是,如果换成“极细二氧化钛”就不会发生这一现象。在试管内用“极细二氧化钛”和“超细二氧化钛”与“纯化的DNA”做试验,结果DNA被破坏,证明这两种物质均有极强的“氧化性”。“超细二氧化钛”表现出的这种反应比“极细二氧化钛”更强,特别是在有阳光或紫外线照射的环境下。给小白鼠和大老鼠“腹腔注射”的试验显示,小白鼠的“骨髓细胞微核”与“外周血淋巴细胞”都增加了;大老鼠则“肺腺上皮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给老鼠“气管内用药”的那组实验,老鼠肺部组织并没有发现DNA被氧化的情况。中国钛白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继续关注这一政策和相关研究的进展。
1.检查病因假设 深入检验某个或某些病因假设是本方法的主要用途和目的。 2.评价自发的预防效果 有时在人群中可以发现一种与暴露致病作用相反的情况,即负向作用,而出现预防效果。这种负向作用并不是人为而是自发的。例如前瞻观察吸烟与致肺癌的效应时,有一部分人会自动地戒烟,结果表明戒烟人群比不戒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有所降低。队列研究有时就能观察到这种现象,这被称为“人群的自然实验”。 3.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疾病在人群中从发病、发展到结局(死亡、痊愈或残疾),也是一个自然过程(多数情况下伴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叫人群的疾病自然史。队列研究除检验某病因之外,还可以同时观察暴露于某病因和未暴露于某病因的某病人群疾病的自然史,它可补充临床观察的不足。
教学大纲要求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列研究的类型;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死亡比、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限度、人群归因危险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熟悉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确定研究队列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决定样本大小的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分析方法;人时的概念。了解队列研究的基本步骤;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克服方法,特别是失访偏倚及错分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二、 学大纲精要(一)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也是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两组一定的时间,观察并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情况,计算和比较暴露组和菲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如果暴露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非暴露组该病的发病率,则认为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队列研究有时也称为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或发病率研究(incidence study)。2.队列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研究开始时暴露已经发生,而且研究者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3.队列研究是发病率研究,所关心的是某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累计发病率)和发生速度(发病率)。因此在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不应当患有所研究的疾病。在队列研究开始之前,常进行一次横断面研究。4.队列研究的人群一方面开始时不患有所研究的疾病,同时要求每个研究对象在随访过程中均有可能成为所研究疾病的病人。5.队列研究资料可直接用来计算疾病的发病率,累计发病率和归因危险度。如果知道人群中暴露的比例,也可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和人群归因危险度反映了疾病预防中的意义。6.队列研究可以计算相对危险度RR,RR的本质是比(rate ratio)或危险比(risk ratio),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RR的大小反映的是病因学联系的大小。7.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的研究,能比较明确地提出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8.队列研究尤其适用于暴露率低的危险因素的研究。9.失访偏倚是队列研究中最重要的偏倚,应注意克服。(二)三类队列研究1.回顾性队列研究开始研究所关心的暴露和疾病均已发生,研究者不需要等待疾病或死亡的发生,而是根据已有的资料来确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以及各成员的死亡和疾病情况。回顾性队列研究完全取决于是否存在完整的暴露与疾病资料。同时,该类研究无法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2.前瞻性队列研究最适宜做因果关系的推论,但观察时间长,耗资大,失访等问题值得注意。3.双向性队列研究最适宜于评价对人体健康同时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作用的暴露因素。(三)暴露问题1.暴露的概念定义:暴露的概念定义越准确越好,可以保证匀质的暴露组。暴露的概念定义就是保证把真正暴露和无关暴露区分开来,把暴露本身与暴露的结果区分开来。暴露的概念定义要求考虑疾病的诱导期和潜伏期,即没有满足最短诱导期和潜伏期的病人,不能算做已经暴露到研究因素,即该病人与研究的暴露因素无关。从暴露的概念定义出发,随访不能从暴露到某因素的当天就开始。暴露的概念定义需要考虑暴露的累计影响。常用的指标是暴露的期限。2.暴露的工作定义用来回答哪些暴露的个体可以考虑为已经暴露而纳入暴露组。暴露的工作定义受到研究的特殊性和可行性等实际情况的影响。(四)分析原则:队列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来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由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性别、种族和时间等因素而变化,因此通常计算的是发病专率或死亡专率。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如果队列研究是用一般人群死亡率与暴露组做比较,通常得到的是标准化死亡比(SMR)。人时的计算及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三、 典型试题分析(1)为确定一种新发明的避孕药是否增加了中风的危险,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选取生育年龄的一个随机样本,发现9920名妇女适于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00名定期使用该种避孕药,其他人不用。对整个样本人群随访10年,结果如下(表6-1):表6-1 避孕药与中风关系的队列研究表6-1 避孕药与中风关系的队列研究中风病例 未中风者 合 计? 服避孕药者未服避孕药者 1010 9908910 10008920合 计 20 9900 9920由上表资料能得出哪些结论?(找出最佳答案)A. 使用该药确实增加了中风的危险,因为使用该药的人中有1%发生中风,而未使用该药的人中有(10/8920)发生中风。B. 使用该药并未增加中风危险,因为中风病例中有50%(10/20)使用了该药, 50%未使用该药。C. 使用该药并未增加中风危险,因为虽然使用该药的人中1%确实发生了中风,但使用该药的人中尚有99%(990/1000)并未发生中风。D. 使用该药确实增加了中风危险。下述事实表明了这种危险的程度;中风病例中50%(10/20)使用该药,而未中风病例中10%(990/9900)使用该药。E.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评析】本题考试要点: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我们所要比较的是药物使用者和未使用者间的发病率。而药物使用者和未使用者中两个率分别为10/1000和10/8920。所以正确的答案应当是A。而B仅仅涉及中风患者(即只是分子部分资料),所以不正确。C也不正确,因为必须比较药物使用者发生中风的频率,而非未发生中风者的频率(990/1000)。D关于危险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为支持这一结论而进行的比较在队列研究中是不对的。(2)一次队列研究的结果,城市和农村男性脑卒中发病率资料如下(表6-2,表6-3):表6-2 某城市和农村脑卒中发病率资料农村 城市危险人口脑卒中病例发病率(‰) 表6-3 农村和城市男性各年龄组脑卒中发病率 (‰)农 村 城 市 危险人口 病例 发病率 危险人口 病例 发病率 35~45~55~65~不清楚 2 134160 ─ 436 6713150 ─合 计 529 24 45.3 937 41 43.8该研究实施周密,诊断标准经仔细标化,样本有充分代表性,很少失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请根据该资料判断下述结论:A. 该样本中,农村男性发病率较高表明尚存在与农村环境条件有关的增加危险的因素。B. 该样本中,因为每个年龄组内城市发病率均高于农村,所以还存在着与城市生活条件有关的增加危险的有关因素(除年龄因素外)。C. 这些资料不能进行城市与农村之间率的比较,因为城市的危险人口几乎是农村的2倍。D. 该研究在抽取样本时,分配年龄方面犯有错误。因为尽管总率显示农村男性较高,但按年龄组分别统计时,城市中各年龄组的率度比农村的高。E.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B]【评析】本题考试要点:队列研究的分析思路。A是不正确的,每个年龄别的发病率农村均低于城市,所以不同年龄分布可以解释农村男性总的发病率较高。C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是对率进行比较。D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不存在偏倚。只有B是正确答案,因为每个年龄组的发病率都是城市高于农村,所以除了年龄因素外,城市还应有其它增加危险的因素。四、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队列研究中调查对象应选择A. 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两个组B. 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C. 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D. 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两组E. 任选有无暴露的两个组(2)在队列研究中A. 不能计算相对危险度 B. 不能计算特异危险度 C. 只能计算比值比来估计相对危险度D. 既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又可计算特异危险度 E. 以上都不是(3)队列研究的最大优点在于A. 对较多的人群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B. 发生选择偏倚的可能性比病例对照研究少C. 较直接地确定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D. 对混杂因素的作用易于控制E. 研究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4) 相对危险度是A. 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B. 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C. 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某因素的比例之比D. 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某因素的比例之差E. 以上都不是(5) 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率为A. 发病率 B. 发病密度 C. 病死率 D. 现患率 E. 死亡率(6) 进行某种疾病的队列研究最初选择的队列是A. 患该病病人 B. 不患该病的人 C. 具有病因因素的人 D. 不具有病因因素的人E. 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7) 评价某致病因素对人群危害程度使用A. RR B. AR C. PAR D. AR% E. 死亡比例(8) 用人年为单位计算发病率可信的一个前提是A. 样本含量必须足够大 B. 追踪观察的时间必须足够长 C. 相对危险度必须足够大D. 观察期相对危险度变异小 E. 暴露因素在人群中比例高(9) 下述哪项不是前瞻性调查的特点A. 可直接计算发病率 B. 多数情况下要计算人年发病(死亡)率 C. 多用于罕见疾病D. 每次调查能同时研究几种疾病E. 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以便计算剂量反应关系(10)队列研究最大的优点是:A. 对较多的人进行较长期的随访 B. 发生偏倚的机会少 C. 较直接地验证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D. 较易控制混杂因子 E. 研究的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二) 多项选择题(11) 队列研究的缺点A. 包括资料靠回忆提供,可能存在偏倚B. 观察时间长,费用高C. 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D. 不适用多因素疾病研究E. 准备工作繁重,设计要求高(12)下表为对职业男性工人进行的一次队列研究结果:表6-4 重度吸烟与不吸烟者冠心病、肺癌年龄调整死亡率(/105/年)肺癌冠心病重度吸烟者不吸烟者1607590422根据这些结果,可以认为:A. 如果人们都不吸烟,则所挽救的不患肺癌的工人多于不患冠心病的工人。B. 如果人们都不吸烟,则所挽救的不患冠心病的工人多于不患肺癌的工人。C. 重度吸烟对肺癌带来的相对危险比冠心病高。D. 重度吸烟对冠心病带来的相对危险比肺癌高。E. 所给数据难以区分重度吸烟与肺癌和冠心病的关系的大小。(13) 队列研究的缺点包括:A. 资料靠回忆提供,可能存在偏倚。B. 观察时间长,费用高。C. 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D. 不适用于多因素疾病研究。E. 准备工作复杂,设计要求高。(三) 名词解释(14) 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15) 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study)(16) 累计发病率CI(cumulative incidence)(17)标化死亡比SMR(standard mortality ratio)(18)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四) 论述题(19) 在一项比较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整个人群预期死亡的研究中,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死亡数为1107,而人群预期死亡数为531。请计算SMR,并予以描述。(20) 两项关于冠心病的队列研究,一个是美国麻省的Framingham,另一个是在Puerto Rico进行的。两地采用的方法相同,诊断的标准相同,研究期间人口变动很小且几乎相等,而冠心病没有能完全治愈的方法。研究的部分结果如下:表 1960-1970年间两地60-64岁男性冠心病患病率和发病率患病率(/105)(1970年) 平均发病率(/105)(1960~1970年)Framingham Rico 根据该资料,对于该年龄组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可以做出如下哪种推论:A. Framingham比Puerto Rico高B. Puerto Rico比Framingham高C. Framingham与Puerto Rico同样高(21)失访偏倚是队列研究难以避免的一种偏倚,特别是较大型及较长时间的研究。为了将失访偏倚的影响减到最低,应当采取哪些措施?(22)某医师认为成年早期摄入大量的糖可能导致成年男性易于疲劳和性功能减退。该医师决定检验该假设。他询问30岁健康男性的糖摄入量,然后将研究对象分为糖摄入量多和摄入量少两组。10年后,他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访视了糖摄入量多的一组人,询问他们的精力、体力和性功能。随后一个月,他又对糖摄入量少的一组人进行了同样的调查。 他发现糖摄入量多的人中阳痿和疲乏劳累的相对频率较高。请你分析一下该队列研究有何不足之处。五、答题要点(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C (4)A (5)B(6)B (7)C (8)D (9)C (10)C(二)多项选择题(11)BCDE (12)BC (13)BCDE(三)名词解释(14)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15)前瞻性队列研究指一般意义上的前瞻性研究,即从研究开始纵向地随访观察研究队列的所有成员,观察一定时间后,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借以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16)累计发病率为,当观察人口比较稳定时,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为分子,不考虑观察时间的长短,得到观察期内的累计发病率。(17)当发病率或死亡率比较低时,不宜直接计算率,可以全人口的死亡率为标准,计算该观察人群的理论死亡人数,即预期死亡人数,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即为标化死亡比。(18)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五) 论述题(19) SMR=1107/531=208% 。 对糖尿病来说,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是整个人群的208%,或大约是整个人群的2倍(年龄标化后)。(20)1970年Framingham比Puerto Rico患病率高,大约是2倍。1970年之前10年间平均发病率Framingham是Puerto Rico的5倍。因此如果两各地区死亡率是相同的,可以预料Framingham的患病率是Puerto Rico的5倍,而表中的数据仅为倍,所以Framingham的死亡率一定高于Puerto Rico死亡率。因此A推论是正确的。问题中给的条件已经说明,移民和治疗对这一差异并无影响。(21)对于队列研究中的失访偏倚可以考虑以下措施:①设计时选择较为稳定的人群,便于随访;②计算样本量时,在估计的样本量基础上增加10%,以减少失访造成的影响;③实施过程中努力随访所有的研究对象;④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失访率有无差别;⑤将失访人群的基线资料与完成随访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如无显著性差别则可认为失访是随机的,对结果的影响不是很大。⑥如有可能,尽量了解失访者的结局,与完成随访者的结局进行比较,以推测失访的影响。(22)主要应从可能发生的偏倚考虑。①调查者已经对糖的作用有了看法,他又知道研究对象既往摄入糖的情况,很可能不自觉地影响调查结果。理想的做法是由不了解糖摄入情况的人做调查员,用组织严谨的访视获得资料;或者可采用自我填写调查表的方法,然后由研究者客观地分析;②对两组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调查评估也不合适,调查的症状在不同时间可能有所变化,例如节假日期间可能容易出现疲劳症状。对两组的访视应在同一时期交叉混合进行。
运动能给我们带来无数的好处,能让我们减肥、能提升心肺耐力,能增加力量、能预防诸多疾病、能让我们心情愉悦……这是运动带给我们的外在的宏观层面的显著改变。
运动时我们身体内部又发生了哪些微观层面的改变呢?
其实正是因为这些微观的机制方面的作用,才最终带来宏观方面的身体健康水平的显著提升。
发表在全球心血管领域影响因子第一名的期刊《Circulation(循环)》上的一项研究,来自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仅仅12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就能导致人体内很多代谢物质发生巨大变化,这些代谢物质与我们的心脏代谢、心血管和长期健康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其实不用太长时间,短暂的中高强度运动就能在身体内部引发一场风暴,当然这场风暴是显著有益健康的。
在这场风暴中,哪些有益健康的物质含量大幅度上升,而哪些有害健康的物质的含量则大幅度下降,换句话说,运动发挥了极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运动让好的物质更好,让有害物质更少。
1930-1950年,美国的肺炎、流感、结核等传染性疾病逐渐得到控制。然而,1940—1950年间,心血管疾病却迅速增长。
到1950年,美国三分之一的男性在60岁之前就已患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是癌症的两倍。心血管疾病成为美国的头号致死性疾病。
当时无人知道心脏病和中风的病因,也无有效的治疗可以延长寿命或使患者生存。
甚至大多数医生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衰老过程,而高血压是心脏泵出的血通过老年人变窄变硬的动脉而形成的,但也有人认为心血管病是可以预防或可以延迟进展的。
因此,找寻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了解疾病进展特点,才有可能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而能达到上述目标的研究将是长期和花费巨大的。
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倡议下,1948年美国联邦政府赞助美国国立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NationaHeart,Lung,andBlood Institute,NHLBI)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流行病学队列研究——Framingham心脏研究(Framinghamheart study,FHS)。
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做“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的一种经典,也是可信度最高的研究方法,它是将人群按照是否暴露或者存在某种可疑因素,将其分为暴露组或者非暴露组,在不施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对这两组人进行多年追踪,以观察各组成员结局事件(通常是疾病或者死亡)发生的情况,从而最终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如果上述解释非常晦涩专业,你还不能理解的话,我们举个例子你一下子就明白了。
队列研究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确定。
早期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看起来设计很简单的研究,他们将人群分为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不对他们施加任何干预,只是追踪观察他们的健康状况,结果经过若干年后发现,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生率远远高于非吸烟人群,由此证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危险因素。
这里的吸烟人群就是暴露组,而非吸烟人群就是非暴露组,这时暴露就是一种危害,这种危害是否导致了肺癌,通过队列就一清二楚了,当然暴露也可以是积极的健康行为,比如运动或者合理膳食,这时暴露就是一种保护因素。
暴露无所谓好坏,主要看暴露与疾病的关系,暴露如果导致了疾病,那么这种暴露就是危险因素,而如果暴露减少了疾病发生,那么暴露就是保护因素。
之所以起名Framingham心脏研究是因为这项研究是在Framingham小镇进行。
自1948年,研究人员在Framingham镇招募了5209名30-62岁男性和女性进行第一次体检和生活方式记录,参与者每两年回到研究组,持续接受详细的医学史记录、体格检査和实验室检査。当时的受试者就是第一代人群。
1971年,该研究纳入了第二代人群——原参与者的成年子女及其配偶5124人,每3年随访一次。2002年4月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纳入第三代参与者——原队列参与者的孙子和孙女们。这一步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更加了解心脏病和中风的遗传影响。如今的研究参与者会接受更加详细和先进的医疗检査包括骨扫描、眼科检査和超声心动图等等,以多方面评估他们目前的健康状况。
FHS通过多年监测和随访,明确了髙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缺乏体育锻炼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说FHS是人类健康研究的里程碑,为明确心血管疾病风险,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做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在过去的66年中,FHS在世界顶尖医学杂志发表2600余篇论文,其研究成果大大革新了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外周动脉疾病和心律失常的理解、治疗和预防观念。
运动强度
是决定健康收益的关键因素
运动有益健康是毫无疑问的,但进行怎样的运动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获得健康,一直也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只要你是跑步,无论快慢,都属于大强度活动,每周累计75分钟跑步就足以维持健康。
你可以分成3次,每次20-25分钟。当然,你也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跑步,比如每周累计跑步150分钟甚至更多,你获得的健康收益也将增加。也许对于成熟跑者,一次跑步75分钟或者天天跑步75分钟,也毫无压力,但对于更多大众来说,每周积累75分钟跑步,其实你已经达到促进健康所需要的最少运动量了。
流行病学与统计 医学统计学: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各学科。 医学统计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医学数据 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 统计描述:率、均数 统计推断:对统计指标的差别和关联性进行分析和推断 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1. 研究设计 2. 收集资料:来源:经常性资料【医疗卫生工作记录(病历、医学检查记录、出生死亡报表等)健康检查记录】;一时性资料【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要求:完整、正确和及时;足够数量;代表性和可比性 3. 整理资料:原始数据的检查与核对:常规检查;取值范围检错;逻辑检错 数据的分组设计和归纳汇总。4. 分析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区间估计、假设检验)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A .实验和调查 B.统计设计 C.收集资料 D.整理资料 E.分析资料 统计工作中,分析资料指的是: A .统计设计 B.收集资料 C.整理资料 D.统计描述 E.统计推断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参数:指总体指标。如总体均数μ,总体标准差σ,总体率π。 统计量:指样本指标。如样本均数 ,样本标准差S ,样本率p 。 误差:指实际值与真实值之差。分为随机误差(随机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非随机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 概率是对总体而言。是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符号P 表示。取值范围0~1。 在统计学中,误差的种类有 A .标准误差 B.计算误差 C .系统误差√ D .随机测量误差√ E .抽样误差√ 统计学上的误差主要有 A. 系统误差 B.标准误差 C.随机测量误差 D.抽样误差 E.计算错误误差 算术均数: 简称均数,用于描述对称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A. 百分位数 B.中位数 C.算术均数 D.几何均数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A. 中位数 B.几何均数 C.算术平均数 D.标准差 有9名健康成人的空腹胆固醇测定值(mmol/L)为,,,,,,,,。求算术均数。 有7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求平均抗体效价。 n 5. 61+3. 96+3. 67+4. 99+4. 24+5. 06+5. 20+4. 79+5. 93= 9 43. 45= 9 =4. 83(m m ol /L ) X = G =lg -1( 血清抗体平均效价为1:16 注意:变量值中不能有0;不能同时出现负数和正数;若全为负数,计算时先把符号去掉计算 中位数(median, M):可用于任何分布的计量资料 有7名正常人的血压(舒张压)测定值(mmHg )为:72,75,76,77,81,82,86,87求中位数。 M =(77+81)/2=79 一组从小到大排列的定量变量,位次居中的指标是 A .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百分位数 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是 A. 标准差 B.中位数 C. 几何均数 D.算术均数 n lg 2+lg 4+lg 8+lg 16+lg 32+lg 64+lg 128 =lg -1() 7 =lg -1(1. 204) =16 lg X ) 方差(variance )与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表示数据的平均离散情况,常用于描述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的离散程度。 某地20岁男子160人 某地不同年龄女童身高(cm )的变异程度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与要求:标题、标目、线条、数字4部分组成。表中数字区不插入文字,不列备注项。必须说明者表“*”号等,在表下方说明。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为 A .标题、横标目、纵标目、线条 B.标题、横标目、纵标目、数字 C .标题、横标目、纵标目、备注 D.标题、标目、线条、数字 统计表的基本构成有 A .标题 B.横标目 C.纵标目 D .线条 E.数字 统计表内不列的项是 A. 标目 B. 线条 C.数字 D.备注 制图的基本要求 (1)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 (2)基本结构:标题、标目、刻度、图例4部分组成。 标题:一般放在图的下方,左侧加图号 标目:分为横标目和纵标目,分别表示横轴和纵轴数字刻度的意义 刻度: 图例:说明统计图中各种图形锁代表的事物。放在右上角或下方中间 比较两家医院15年床位数的增加速度,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构成图 B .直条图 C .线图 D .直方图 某医院拟表示一年中各月病床使用率的变化趋势,应选用的统计图是 A .普通线图 B .直条图 C .散点图 D .直方图 比较某地2001年和2011年结核、心脏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单式条图 B.复式条图 C.普通线图 D.半对数线图 分析某医院199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单式直条图 B. 复式直条图 C.圆图 D. 线图 分析某医院1998年和200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单式直条图 B.复式直条图 C.百分比条图 D.统计地图 观察某地十年肺结核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条图 B.圆图 C.线图 D.直方图 比较某地2001年和2011年结核、心脏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单式条图 B.复式条图 C.普通线图 D.半对数线图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 建立假设检验,确定检验水准 (1)根据统计推断目的提出对总体特征的假设 无效假设,或称为零假设,记作H0,即假设差异是由于抽样误差所致,总体参数相同 备择假设,记作H1,即差别不是由于抽样误差所致,总体参数不同 (2)确定检验水准亦称显著性水准,用α表示 2. 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卡方、t 值、F 值) 3. 确定P 值,做出统计推断结论 注意:假设检验是针对总体而言的 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 1.. 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 定量资料 两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 多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方差分析 配对设计:配对t 检验 随机区组资料: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 2. 结果的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与有无实际意义的关系 I 型错误(第一类错误):指拒绝了实际上是成立的H0。用α表示。 II 型错误(第二类错误):指不拒绝实际上是不成立的H0。用β表示。 1.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 ) A.病人 B.健康人 C.人群 D.亚健康人 E.亚临床的人 下列哪一项是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 A.横断面研究 B.生态学研究 C.疾病监测 D.病例对照研究 E.社区干预试验 有学者通过调查肺癌病人和非肺癌的人过去的吸烟情况,来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这种方法称为: A.现况调查 B.描述性研究 C.筛检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队列研究 有学者对某人群进行了高血压的调查,获得了该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并对不同年龄组的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了分析。这种调查研究属于: A.探讨疾病的病因 B.探讨发病机制 C.描述疾病的分布 D.研究疾病自然史 E.疾病筛检 计算患病率的分子是( ) A .观察期间某病的新发病例数 B.观察期间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C .观察期间之后某病的患病人数 D.观察期间某病的暴露人口数 E .观察期间所有人口数 某地区在1个月内进行了糖尿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糖尿病的( ) A .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二代发病率 E.罹患率 下面哪一个公式用于计算发病率(E ) A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 B.(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同期暴露人数)×100% C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者人数)×100% D.(受检者中阴性人数/受检者人数)×100% E.(某一时期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数)×100% 一个地区通过首次高血压普查,可计算当地的( ) A .高血压患病率 B.高血压罹患率 C.高血压发病率 D.高血压病死率 E.家庭续发率 某地区1960年度疫情资料统计,狂犬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此资料可计算 A .粗死亡率 B.死亡专率C .标化死亡率 D.病死率 E.此资料不全难以计算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例对照研究优点的是( ) A .资料收集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B.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C .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D.可直接获得发病率资料 E .所需研究对象的数量相对较少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调查对象是( ) A .病例组是怀疑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未患该病的人 B .病例组是具有某种暴露的人,对照组是未有该暴露的人 C .病例组是确诊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未患该病的人 D .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是具有某种暴露的人 E.病例组是确诊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怀疑患有该病的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病例组某危险因素暴露史的比例在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则表明( D ) A .该因素与疾病有统计学关联 B.该因素与疾病有因果关联 C .该因素是疾病的病因 D.该因素与疾病无关联 E.该病由该因素引起 下列关于病例对照研究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为( C ) A .暴露与疾病都是现在的情况 B.能够确证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联 C .由因及果的研究 D.需要随机分组 E.属于观察法 OR 主要应用于( A ) A .现况研究 B.生态学研究 C.现场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 队列研究 属于病例对照研究缺点的是( E ) A .不能分析疾病与多种因素的关联 B.不能估计RR C.样本含量要求很大 D .容易产生医德问题 E.回忆信息时,易出现错误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队列研究特点的是( B ) A .由因及果,前瞻性研究 B.属于描述性研究 C.能同时研究一种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D .需要设立对照组 E.因果关联的说服力大于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 C ) A .在一般人群中选取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B.在患有某病者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C .在未患该病人群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D.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群随机分成的两组 E .一组患有某种疾病者,一组为未患有该种疾病者 在队列研究中,暴露组的疾病发病率与对照组的疾病发病率的差值称为 ( A ) A . AR B. RR C.OR D.PAR E. AR% 队列研究属于( B ) A .相关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描述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实验性研究 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为( E ) A .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B.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C .人群中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D.OR E. RR 在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分组原则是按( A ) A .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 B.随机分组 C.是否患病分组 D.人为随意分组 E.领导意图分组 属于实验流行病学特征的是(E ) A .由果及因,回顾性研究 B.属于观察法 C.获得因素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主要为比值比 D .不能确证因果关联 E.人为施加干预措施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对照组,正确的说法为( B ) A .是人群中的非患欲研究疾病者 B.是患欲研究疾病者,但在处理上不同于实验组 C .不具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人 D.与患欲研究疾病者同时入院的其它患者 E.所欲研究疾病的轻型患者 多选题: 下列所述中属于抽样调查优点的有( A C D ) A .工作量小 B.工作量大 C.省时间和人力、物力 D.工作易做到细致 E .特别适用于患病率很低的疾病调查 属于队列研究缺点的为( A C D ) A .观察时间长,花费大 B.易出现回忆偏倚 C.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D .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 E.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 属于实验流行病学方法的有( A/C ) A .临床试验 B.普查 C.社区试验 D.队列研究 E.个体试验 反映诊断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是( E) A .灵敏度 B.特异度 C.约登指数 D.阳性似然比 E.符合率 为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 对几个独立试验可(B ) A .串联使用 B.并联使用 C.先串联后并联使用 D .要求每个试验假阳性率低 E.要求每个试验特异度低 某病早期治疗效果好,漏诊后果严重,对此病的试验诊断应(A ) A .提高灵敏度 B.提高特异度 C.降低诊断的截断值 D.提高阳性预测值 E.提高阴性预测值 诊断试验的真实性是指(A ) A .被试验的测定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 B.是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C .是观察者对测量结果判断的一致程度 D.是试验结果表明有无疾病的概率 E.指病例被试验判为阳性的百分比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科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比例死亡比研究 生态学研究) 、 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随访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理论流行病学 比例:是表示同意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单位相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构成比) 某医院住院病人中有15%的胃癌患者,该15%是: A. 患病率 B.发病率 C.构成比 D.相对比 例:某病患者409人,其中男性170人,女性239人,男女性构成比见右侧表所示。具体计算: 表 409名患者性别构成 男性患者数 男性构成比=⨯100% 男女性患者总数170 =⨯100%= 170+239 构成比的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之和为100% 例如,某年某地出生婴儿中,男性婴儿有185人,女性婴儿有176人,则: 出生婴儿性别比= 男性婴儿数女性婴儿数 = 185176 = .比或相对比:是两个相关指标之比,说明两指标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指标可以是性质相同,如不同时期发病数之比;也可以性质不同,如医院的门诊人次与病床数之比。常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两指标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 相对比= 甲指标 ⨯100%)乙指标 3.率:表示一定时间内,实际发生某现象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用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 或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 率= 说明某现象发生频率或强度的相对数是 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k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 A. 率 B.构成比 C.相对比 D.百分位数 发病率 发病率=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某病新病例数 ⨯k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用途:反映该病的风险。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评价防治效果 1.描述疾病的发病率指标,计算时分子应为 A .新发病例数 B.新旧病例数 C.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D.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2.发病率的分子是 A .患病人数之和 B.新病人数之和 C.感染人数之和 D.死亡人数之和 1. 描述疾病的患病率指标,计算时分子应为:B A. 新发病例数 B.新旧病例数 C.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D.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2.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 患病率= 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k 同期观察人口数 K=100%,1000‰,10 000/万或100 000/10万 时点患病率:调查时间一般在1个月内 期间患病率:调查时间超过1个月 影响因素: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用途:患病率通常用来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发生或流行情况 黄炳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1.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1年)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 K=1000或100 000/10万 死亡率= 某时期内死亡总数 ⨯k 同期平均人口数 2. 病死率: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病死率= 某时期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 同期患某病的人数 3. 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n 年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病例的总数之比 n年生存率是评价慢性、病死率高的疾病远期疗效的重要指标。 n 年生存率= 1. 相对危险度(RR )或率比: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反映了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强度。RR= Ie/I0 RR=1,暴露与疾病无联系 RR1,暴露与疾病存在正联系(暴露是危险因子) 例:Doll 和Hill 调查了英国35岁以上男性吸烟习惯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不吸烟人群的肺癌死亡率为‰,中度吸烟者(15-24支/日)的肺癌死亡率为‰。RR= 说明吸烟者死于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倍。 2. 比值比(OR ):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发病率(死亡率)很低;研究对象代表性好—— OR≈RR 归因危险度(AR )或率差(RD ):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 随访满n 年后仍存活的病例数 ⨯100% 随访满n 年的该病病例数 程度。AR= Ie-I0 =RR×I0-I0 =I0 (RR-1) AR 意义: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例:AR=‰‰=‰。表明在每日吸15-24支香烟当中由于吸烟所致的肺癌死亡率为‰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中有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AR%= (Ie-I0)/Ie×100% 例:AR%=()/×100%= 表示在每日吸15-24支香烟者中有的肺癌是由吸烟所致。 现况调查: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现况调查的种类 (!)普查: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所进行的调查,也称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人群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结果来估计总体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抽样方法:非随机和随机抽样 现况调查优缺点 (1)优点: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可形成同期对照;是病因探索中的基础性工作 (2)局限性:难以确定心因后果;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有可能低估患病水平 队列研究的原理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 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期,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 队列研究主要用于: A .研究发病机理 B.研究职业种类 C .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影响 D.研究个体基因突变性 队列研究的特点: 时序是前瞻性研究 观察性对比研究 暴露组否分组 研究方向由“因”推“果” 追踪观察的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RR=[a/(a+b)/[c/(c+d)] 1. 队列研究的特点有 A. 属于观察法√ B.属于实验法 C.设立对照√ D.研究方向由因推果√ E.研究方向由果追因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 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前按暴露情况分组且进行随访,所获资料完整可靠,无回忆偏倚可直接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能计算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危险度等指标,直接估计暴露于疾病的联系强度大小可同时研究一种因素与多个疾病的关系, 有助于了解疾病自然史。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清晰,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 能力强。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效应关系。样本量大,结果较稳定。在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条件下,可做回顾性历史队列研究。 (2)局限性: 观察时间长,费人力、费钱,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准备工作繁重,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不适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由于随访时间长,所以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多选 1. 队列研究的用途有( ) A. 用于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 B.用于传染病发病机理研究 C.用于检验职业人群 D. 用于人群干预研究 E.描述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 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人群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病例研究的优点 1. 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开始时已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 2. 研究对象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3. 研究因素的暴露状况是通过回顾获得的 4. 由果及因的推理顺序 5. 比较两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分析暴露于疾病的联系。OR=ad/bc 1. 病例对照研究的因果顺序是:c A .由因追果 B.由因追因 C.由果追因 D.由果追果 2. 病例对照研究在时间上属于: b A. 现况性研究 B.回顾性研究 C.前瞻性研究 D.回顾加前瞻性研究 实例 目的:A 型性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研究对象: 病例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医院对照(内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ECG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其他科室住院者 人群对照(外对照):中型企业健康普查人群完全随机抽样( ECG平板运动试验阴性) 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 A 型性格:全国冠心病与A 型行为类型协作组1985年制定的《A 型性格问卷》,按确诊冠心病前两年的情况 其他危险因素:一般人口学特征,既往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史及家族史,烟酒及膳食习惯等。 冠状动脉病变指数:按造影所示病变部位及支数、狭窄程度及范围,结合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节段法进行评判。 研究对象例数:实际分析339人 病例组139人 医院对照83人 人群对照117人 主要结果: 病例组与医院和人群对照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居住地及工作年限、职业构成等方面经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各组间可比性较好 A 型性格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 男性:OR 值(95%CI:) 女性: OR值(95%CI:) 性格评分等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控制和调整了各因素的混杂后,A 型性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依然密切相关 表6-2 性格类型与冠状动脉疾病程度间关系的对比分析 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研究,基本性质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实验的条件,主动给予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 主要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 实验研究的特点: 1. 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 3. 设立对照组:来自同一总体 4.有干预措施:容易产生伦理学问题 临床试验是按实验法,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实验组某种治疗措施,不给对照组该措施或给予安慰剂(placebo ),经过一段时间后评价两种措施产生的效应,从而评价临床治疗、 预防措施的效果和进行病因研究。 诊断指标: 客观指标:仪器测定指标 主观指标:患者主诉 半客观指标:诊断者的主观感知(肿物的硬度、大小) 诊断标准:生物统计学方法、临床判断法、ROC 曲线法 真实性:有效性、效度或准确性。是指待评价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金标准测量值)符合程度。 灵敏度(真阳性率) 特异度(真阴性率) 误诊率(假阳性率) 漏诊率(假阴性率) 似然比 正确诊断指数 练习题 提高诊断试验灵敏度的办法是( ) A. 串联试验 B.并联试验 C.先串联后并联 D.先并联后串联 筛检试验: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 筛检的主要用途: 早发现临床前期的可疑患者(二级预防) 发现高危个体(一级预防) 流行病学监测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小王是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健康管理师,需要针对本社区老年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计划两年之内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检出率、建档率和随访干预覆盖率,五年之内减少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等指标,那么他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动手呢? 该小区人群一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性别等)情况如何分布? 该小区人群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患病率如何? 影响这些慢性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干预? 社区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远期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和死亡风险如何,怎样预测?在进行12个月的干预后,如何评价效果?
289 浏览 4 回答
217 浏览 3 回答
109 浏览 3 回答
324 浏览 3 回答
348 浏览 2 回答
205 浏览 4 回答
94 浏览 6 回答
87 浏览 2 回答
110 浏览 2 回答
197 浏览 2 回答
261 浏览 4 回答
226 浏览 5 回答
178 浏览 4 回答
313 浏览 3 回答
93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