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中医学论文

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

2016-11-18 11: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中国古代哲学将它作为认识自然的方法论,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古人用阴阳学说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同时它涉及到医学、农学、历法、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当中。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框架中阴阳学说运用的广泛性,也是最为成功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认为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它的思想范畴属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主义对立统一的基本理论。阴阳学说能够明确体现中华民族的辩证思维方式。阴阳学说指出:世界万物不仅是单一的内在存在对立统一或是外在存在对立统一,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仅存在内在的阴阳对立统一,阴与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来体现宇宙万物的发展、发生和变化。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认为,气乃世界之本原物质,气为一物两体,即阴气和阳气。气的运动变化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

 

  一、中医学“阴阳”的产生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古人认为思想认识的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和实践。《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宇宙以生成万物作为它的最大成就。世上有一物生成,必定有生成的物质和依据,物质是一物生成的被动因素,依据是一物生成的主动因素。被动因素是阴,主动因素是阳,万物生成需要阴阳两个因素的互相作用,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之源,在宇宙不断运动之中产生阴阳,阴阳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了世界万物。中医学角度来讲,中医学离不开阴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也就是说人体是阴阳二气组成,上下表里、藏象经络也都是与阴阳二气息息相关。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阐述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阴阳平衡状态下是健康的状态,阴阳失调、阴阳偏盛如:阴虚、阳虚,就说明会生病,中医诊断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分清楚阴阳,准确辨别阴阳就可以辩证。是疾病的防治和诊断的根本规律。

 

  二、阴阳对立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系日月”。宇宙万物由阴阳组成,每一样事物都可以从一个意义上说是阴,另一个意义上讲是阳,取决于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讲阴阳为相互对立的,如世间万物凡是向上、向外、无形、光亮、兴奋、热、功能方面等都属阳,而向下、向里、有质、阴暗、抑制、寒、物质方面等属阴。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是阴阳的属性,如表与里、寒与热、明与暗等等,因此阴阳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同样具有这一不同性质,人体的功能和形体实质分别属于阳和阴。阴阳两者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统一后,万物得到动态平衡,事物就会正常发展人体得到生理平衡,人体不容易发生疾病,相反则会遭到破坏。

 

  王叔和说:“桂枝下咽,阴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桂枝汤辛温属阳,承气汤苦寒属阴。站在哲学的角度来讲,承气汤之阴与桂枝汤之阳是相互对立的,两者也不在统一体中。事物属阴、属阳是绝对的,宇宙万物的阴阳师相对独立,不可改变。阴阳不是统一的,是对立的哲学关系。

 

  三、阴阳互根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概括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在此可以看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同体,阴阳互相牵制,互相交和。王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两者相互为生,互相依靠着,相互为用。阴阳都无法独自生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根基,如人体内的气血是相通的,血为阴,气为阳,血是气的基础,有血方有气。阴阳分为异体,处于相互对立而存在,阴阳合则一体,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本,相互滋养。如人体也是阴阳交合,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人方不会生病,若是阴阳受损一方也而不致生病,原因是由于阴阳可以互相补养、助对方恢复平衡;阴若受损,阳可生阴并助其恢复,阳若受损,阴同样可以帮助身体补阳,阴阳得以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

 

  中医说滋阴者,先补阳;若补阳者,必助其阴。阳虚怕冷,阴虚怕热。也就是说,中医中治疗阴虚患者,在药方中会开一些助阳的药物,利用阳气和阴气的运动来补充阴气,阴阳平衡的运动状态,是体内的阴阳二气能够相互滋补。张景岳曾经说过:“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学中,阴阳不可混,阴阳不可离,互相融合,互为根本,因此,阴阳相生、互根。

 

  四、阴阳转化

 

  阴阳在相互对立的一定情况下会产生相互转化成为对立的两面。阴阳转化与阴阳消长的关系密切,我们可通过一年中的四季寒热为例了解消长与转化的现象,春暖花开寓意着春天的到来,春暖到夏热,阳长而阴消也就是阴在逐渐转化为阳,阳发展到了极点的时候也就变为阴,热到达极点的时候也就慢慢走向寒,这个时候也就是寒的起点,秋天慢慢到来,在经过阳消而阴长的不断发展过程到达了寒冷的冬天,阴到达极点后又慢慢转化为阳,使天气不断变暖,变得春意盎然,再到夏季,这样年复一年的不断转化过程就是阴阳转化的过程。中医学中阴阳的转化也是如此,中医说人体内的脏腑也各数阴阳,人体阴阳转化就是分辨健康与否,中医常说滋阴补阳,滋阴的同时就可以通过滋养阴来养阳,通过药物滋补体内的阴,促使阴增多后转化为阳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这就是阴转化为阳得现象。

 

  五、阴阳运动

 

  宇宙万物是由阴阳运动产生的,阴阳运动是升降以及出入的运动过程,升与出为阳,正如人体的阳是位居上与表的;降与入为阴,人体的阴是位居下和里的。阴阳运动过程是向相反方向运动,即阴向上向外运动,此时阴则养阳;而阳向下向内运动,此时阳则滋阴。阴阳运动是按照“反其道而行之”的运动方式,阴阳互根,相互滋生也是阴阳运动的一种方式。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万物的运动是相互作用下通过漫长的岁月不断地演变的过程,阴阳通过日月不断循环,吸收阴阳,由大到小、由外至内不断运动的影响,使得万物不断呈现阴阳的功能、状态而运动。

 

  中医说人体内阴阳的不断运动体现不同表象,阴阳平衡的运动人体表象是正常的,当阴阳运动过程中,阴阳出现量的变化,阴会不断增多、阳便不断减少的现象,或者阳运动中不断增加、阴不断减少,就会产生 “物极必反”的现象。这种极致的变化也在人体疾病的产生过程中出现,阳证突变阴证或阴证突变阳证。人在发热病期,会出现高热、面赤、口渴,经过一段时间会产生怕冷、面色苍白等证,这就是明显的阳证突变阴证的表象。

 

  阴阳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体现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对立和阴阳转化。中医学将人体内阴阳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表象,作为阐述人体经络、防治疾病、病因病机、辨证等理论。

 

  总之,阴阳学说与中医学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医学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气,人体之气也可分为阴阳两类,人体之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健康生命体内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是由于阴阳理论对机体自我调节与和谐的一种本能的高度概括。阴阳之间相互转换、对立、支持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体现中医学独特的一面。

 

  作者:王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