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学是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对象进行的科学研究,其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等独特的分类学及对各部分间关系的规律研究;辨证施治为代表的分阶段、多靶点治疗模式。现代中医学体系着重于:①以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使所有参与者易于理解和运用;②将西医诊断作为中医对“病”诊断的细分诊断,提高司外揣内原则下对疾病的诊断水平,按细分诊断辨证施治;③以传统理论分析、指导现代治疗手段的运用,确立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丰富对各种病证的治疗手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医学的需要和中医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一是中医事业的参与者能正确理解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这不仅涉及当前的专业工作者,还包括:潜在的和将来的学习、研究者;服务的对象;对中医进行管理的公务员和其他可以影响中医发展的人群等。弥补现代人群对中国传统知识的薄弱需要巨大的经济、时间成本,因此,在传统基础上构建符合现代人习惯的科学体系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1传统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理论基础
1.1传统中医学是有限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 西风东渐以来,对传统中医科学性的怀疑一直存在,也存在着科学标准不适于中医药评价的论点。1888年,达尔文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科学就是发现事实并研究其规律。传统中医理论以人体、环境等客观事实及其相互规律为研究对象。脏象、经络、病因、证和中药学等是对客观事实的发现、总结;阴阳的对立、互根,五行的生克制化,辨证施治,方剂的君臣佐使,中药的七情等是对客观事实间规律的研究;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是依据可辨识的客观现象,探究当时不可见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尽管形成、发展过程中解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学还处于萌芽甚至空白阶段,但传统中医学以客观事物及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无可置疑。
1.2必须坚持的传统中医学科学理论基础
1.2.1依据独特标准的分类学 分类学是按一定的特征将对象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类别,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基于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传统中医学提出了对客观事物独特的分类标准,并以比喻、指代等古汉语常用表达方式予以命名。例如:阴阳、五行学说是按人为标准,对整体事物中相对区分又相互影响部分进行的分类学研究,由简单的两类到比较复杂的五类,是对事物由整体到结构的研究。张景岳说:“阴由者,一分为二也”,说明了其分类的实质。
1.2.2以客观实践为基础对事物间相互关系规律的阐述 传统中医学建立了独特的分类学以后,通过大量实践总结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如在脏腑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脏腑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对疾病的诊疗,取得了确切、独特的效果。
1.2.3分阶段、多靶点的治疗模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核心方法。机体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根据病程的演变以一定的频率进行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即进行分阶段治疗。另一方面,传统中医学建立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模式,是当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中的一个发生病变时,通过影响另一个的对靶点方式来调整病变部分的功能状态。
2现代中医学的理论构建
2.1以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学以古汉语为表述方式,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汉语中文字的含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容易出现郢书燕悦式的曲解、误解。另一方面,文字常常影响到人们的思维习惯,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但语言表达方式并不是表现独立性的标准。过于强调表达方式的“原汁原味”易于造成舍本逐末。如将“阴阳学说”改称“α-β学说”似乎可以增强其科学性的感觉。不同表达方式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现代人对其理解的差异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中医学中还存在着经络这样尚不能用实验来证实其本质的基础理论。同样尚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却成为现代经典力学基本定律,而根本不存在的“经济人”概念则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说明符合当代人思维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更能强化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如将经络初步地解释为“人体内相互影响的组织、器官之间的连线”有可能提高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知度(“连线”这个词语就比较符合现代人“既非物质性存在,又能显示各点之间相互联系客观存在”的思维习惯〉。以现代汉语表达方式阐述的中医理论和进而形成的现代中医学体系,将更易于被当代人接受和应用,降低人们的学习成本,为中医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条件。
2.2保持传统中医学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纳入现代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体系,提高诊断水平 传统中医学以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形成了自身的病、证分类体系,具有指导疾病诊治的独特优势。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四诊合参”和《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在有限条件下,传统中医学将医师可以运用的诊断手段和可以观察的对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收集全面的信息,探求机体的内在变化。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应充分理解和坚持这一根本目的。
当代基础学科的发展使医学收集人体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对疾病演变的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现代中医学不必将基础科学的成就视作其他学科的专利、自身的禁地,而应充分利用一切科学成果,特别是吸收西医学诊断疾病的成果,以达到收集全面信息,探求内在变化的目的。
中、西医诊断疾病时面对的对象是唯一的,方法和结果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现代中医学体系的构建,可在保持传统疾病分类的基础上,将西医诊断作为细分诊断,纳人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成为中医诊断的组成部分之一,即不再采用目前常用的单独中医诊断或中西医诊断并列,而是将西医诊断纳人入中医疾病的诊断分类体系,如诊断为“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其中的“眩晕”为一级诊断,高血压、内耳眩晕症等为二级诊断。纳入西医学诊断可使中医学取得明显优势:①适应现代人的习惯。现代人群接受西医服务的仍然占有较大比例,对于西医的诊断方法、结果更为熟悉,易于理解和接受。②因条件限制,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对某些病、证内在病变的认识存在不足,如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吸收西医诊断体系后则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方法,大大提高现代中医学的诊断水平,避免临床的失误,使患者获得有效治疗。③保持中医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促进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由于将西医诊断作为二级诊断,既充实了中医诊断体系,又能保持中医理论的完整性、独特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级诊断下的不同疾病,其病因、病机到诊治方法、演变规律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可根据不同的细分疾病,开展深入、细致的辨证研究,掌握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诊治方案。例如,不仅仅对“眩晕”进行辨证施治研究,而且根据诊断结果分别研究“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的病因、病机、发生和发展规律,加以辨证,其结果必将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2.3将现代治疗手段纳入中医学的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效果,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 传统中医学不缺乏治疗方法的创新,新的方药不断出现。其原则都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新的手段提高治疗效果。现代中医学可在分析现代治疗手段后将其纳入自身的治疗理论体系。比如:输血、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手术结扎、缝合断裂的血管可以纳人“血虚则补,血脱则固,出血则止”的治疗体系之中,而纤溶酶等溶栓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则符合“血瘀则行”的治疗原则。另一方面,纳入新的治疗手段后,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掌握方药等传统手段和现代治疗方法,服务对象身心状况的演变规律,特别是对预后的判断,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和不同病证的诊治方案。
传统中医学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不断进步,保持传统、不断创新是中医学发展的重大课题。坚持以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科学性和独特性的理论体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吸收、运用新的科学成果,构建现代中医学体系,必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丁春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