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英国学者Weale等1提出可将零被引率(作为期刊质量反向评价指标以来,零被引论文已经在国内期刊界引起关注。付晓霞等2调查了2000~2009年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746577篇中国作者论文,发现其中有180675篇(24.20%)为零被引。该结果引发了学术界对零被引论文的争论:有学者认为,零被引论文的学术价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也有学者指出,将零被引论文视为垃圾文章的观点太偏激、太轻率3。2006年陈嘉庚科学奖获得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范海福在解释其用以参评的论文是非SCI期刊收录且当时为零引用的论文时指出,虽然这篇论文发表于1984年,但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几十年的工作,而且后期有很多工作与之关系密切4。为了进一步正确认识零被引论文,本研究调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年发表的175篇文章的零被引情况,以期为零被引概念在期刊和论文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双月刊)2001年全年发表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选择原因:(1)《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自2000年第4期起实行重点专题组稿制度,每期着重报道某一领域或专题的文章,并邀请相关领域中有突出成就的院士或专家撰稿,2001年是第1个重点专题组稿年度。(2)发表周期在10年以上,被引用的时间足够充分。
1.2检索方法
中国知网的检索设定‘‘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为文献出版来源,发表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万方医学网和维普网在期刊搜索栏目中搜索‘‘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然后选定2001年分期逐条检索。Scopus数据库限定为2001to2001。
2结果
2.1—般情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年全年6期共发表文章175篇,组织流行病学、细胞因子研究、药理学研究、病理学研究、药用植物及药用真菌重点专题5个,专题组稿51篇,院士论坛约稿3篇,院士及专家述评约稿3篇。175篇文章中,基础医学文章105篇,临床医学文章47篇,药学文章13篇,预防医学文章10篇;院士论坛3篇,院士及专家述评3篇,论著121篇,综述14篇,技术和方法8篇,快报、讲座、病例分析各1篇,经验交流4篇,病例报告5篇,简报5篇,论著摘要9篇。
2.2不同数据库零被引情况的检索结果
截至2013年2月,2001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和维普网的零被引率分别为10.9%(19/175)、24.6%(43/175)和24.6%(43/175)。在维普网中检索结果为零被引的《内生真菌菌丝及代谢物对铁皮石斛及金线莲生长的影响》一文,在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网的被引频次分别为31和12。
综合上述3个数据库的检索结果,零被引率下降至9.7%(17/175)。进一步用Scopus数据库排除后,零被引率下降至8.0%(14/175)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工作进展和学术动态,已经被包括Medline、EMBASE和CA在内的多种国外著名数据库及国内所有重要数据库收录,并多次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卫生部和教育部组织的期刊评比中获奖,是医药卫生类的国家级核心期刊。2001年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第1个重点专题组稿年度,全年共组织流行病学、细胞因子研究、药理学研究、病理学研究、药用植物及药用真菌5个重点专题,专题组稿51篇,院士论坛约稿4篇,院士及专家述评约稿3篇。包括自由来稿作者在内的所有作者均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各院所、国内重点医学研究院所和国内著名医院,所发表的论文水平基本可以代表当时国内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高水平。本研究选择该年度为研究对象,就是希望在被引用时间充分的前提下追踪高质量文章的零被引情况,以期为零被引概念在期刊和论文质量评估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最重要的收录科技期刊的3个全文数据库分别是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和维普网,国内现有涉及零被引率调查的研究均采用中国知网检索[5_9。对3个网站的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10月,中国知网共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900多种,其中创刊至1993年3500余种,1994年至今7700余种,全文文献总量3500多万篇;核心期刊收录率96%;特色期刊(如衣业、中医药等)收录率100%;独家或唯一授权期刊共2300余种,约占我国学术期刊总量的34%[10。万方医学网独家收录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权威机构主办的220余种中外文医学期刊,拥有1000余种中文生物医学期刊、4100余种外文医学期刊[11]。维普网则收录了中国境内历年出版的中文期刊12000余种,全文3000余万篇,引文4000余万条,其中核心期刊1957种[12]。考虑到3个数据库收录科技期刊的范围不同且存在独家授权情况,推测各数据库检索的零被引率可能会存在差异,本研究分别调查了3个数据库的零被引情况,结果发现:2001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和维普网的零被引率分别为10.9%(19/175)、24.6%(43/175)和24.6%(43/175);3个数据库中均存在本数据库为零被引,但在其他2个数据库为非零引用的文章,其中,在维普网中检索结果为零被引的《内生真菌菌丝及代谢物对铁皮石斛及金线莲生长的影响》一文,在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网的被引频次分别为31和12。该结果提示,数据库期刊收录范围确实可影响期刊的零被引率;任何单一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均可能与真实的零被引率存在差异;3个数据库中,中国知网对中文医学期刊引用情况的调查相对准确。
为了避免检索单个数据库导致零被引率被高估的情况,本研究对3个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进行了综合,结果零被引率下降至9.7%(17/175)。由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在1979年创刊伊始即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创建的Medline数据库收录,本研究又尝试采用Scopus数据库对零被引论文进行进一步排除。Scopus数据库是全世界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收录了来自全球5000个出版商的20500种期刊,并百分之百覆盖了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所有期刊[13]。结果显示,用Scopus数据库排除后,2001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零被引率最终下降至8.0%(14/175)。值得一提的是,在检索Scopus数据库时发现,该数据库缺少第3期的数据,对Medline数据库的检索亦发现同样的缺失,而本研究最终确定的7篇零被引论著中,有4篇来自第3期,因此不排除仍然有零被引率被高估的可能。然而,无论是单纯用中国知网检索的零被引率(11.9%)还是综合4个数据库的零被引率(8.0%),均与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的零被引率接近[8,与研究前的预期结果_致,提示零被引率可在_定程度上反映期刊发表的论文质量。
关卫屏等[5采用中国知网对2005年度《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353篇文章的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10月,共有143篇(40.5%)文章从未被引用。王红丽等6调查了《中华护理杂志》2004~2006年发表的,到2009年2月仍未被引用的文章,结果显示2004、2005、2006年的零被引率分别为14.9%、18.7%、24.1%。王丽芳等[7对2006~2010年《中国油料作物学报》零被引文章的分析结果显示,5年共发表文章512篇,其中71篇没有被引用,占全部文章的13.9%。本研究中2001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在中国知网检索的零被引率为10.9%,低于上述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仲华护理杂志》和仲国油料作物学报》均为各自领域内的优秀期刊,推测其原因可能是:《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的调查时间分别为发表后不到2年、3~5年和2~6年,均短于本研究。根据方红玲[14]对期刊论文发表后被引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科技期刊论文被引量的峰值年代在论文发表后第7~8年。以上结果提示,被引用时间可能会对零被引率有较大的影响。
本研究14篇零被引文章中,综述1篇,论著7篇,经验交流1篇,病例报告2篇,简报1篇,摘要1篇,其中综述和论著均为基础医学类文章,作者均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此外,与关卫屏等[5]的调查结果相似的是,除零被引文章外,尚存在大量被引频次为1~3次的低被引论文,也以基础研究为主。冯长根[15认为,导致我国学术论文引用率低的原因大致有4个:(1)浮躁风:有人写论文目的只是为了评职称,拿学位,引用不引用无所谓;还有人认为,引用别人的观点,自己就算不上创新。(2)受传统文化影响,自我谦虚,又文人相轻。(3)受科学历史影响:现代科技对中国人来讲是舶来品,认为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引用的,没有形成引—470—
用的传统;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引用是一个传统,科技界的第—道德就是要引用。(4)科学技术上的不成熟导致缺乏引用。杨利军等[16]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在写作时,偏向于引用非中文期刊类型的文献,如英文和电子类型文献,对国内期刊论文的引用却不足。笔者在日常工作中也常观察到该现象,尤以基础医学研究文章为甚。刘雪立等[17对5种综合性眼科学期刊下载量和被引量的调查显示,部分低被引甚至零被引论文具有较高的下载量。本研究中,14篇零被引文章的下载量在22~152次之间。这说明,零被引文章并非不受重视的文章,不排除某些文章未被引用的原因与我国学者的引用倾向性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史上也不乏发表后多年才被认识和重视的重大科研成果。1934年1月,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在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了《专门学科的情报源》一文,这是—篇在文献计量学中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著名论文,文中首次阐述了科学文献的分散定律,即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但该论文发表后长期都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18]。一篇论文,从写作到发表,其间凝聚了作者与编辑的大量辛苦劳动与付出。因此笔者认为,不应简单地根据被引频次来判断文章质量,更不应该仅因为零被引就对一篇论文轻易判死刑,我们应该慎重地对待零被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