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中医学论文

李东垣阴火论临床运用体会

2015-10-04 15: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李东垣阴火论为临床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其对“阴火”论述虽欠明确,然而瑕不掩瑜。李东垣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本质,用扶正以祛邪之法,处处顾护病家的胃气,实在是树立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典范,有力地说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关键词:李东垣;阴火论;临床运用
  金元医家李东垣,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首先提出阴火论,并创制补中益气汤等闻名方剂,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他提出的“阴火”理论,内容丰富,却略于具体,以致后代医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在学习《脾胃论》的基础上,就其“阴火”理论及临床应用略有心得,现举隅如下:
  一、病例举隅
  患者,刘某,男,56岁。初诊2008年3月18日,主诉:腹痛、便下脓血半年。患者于半年前因饮食不洁出现发热、腹痛、便下脓血,每日达10余次,初步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多次在附近医院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至今未愈,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处。自诉仍阵发腹痛、腹胀、便下脓血每日3-4次,以晨起为著,发热恶寒,饮食纳差,极度疲乏。要求中医治疗,查: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无力。辨证:脾肾亏损、湿邪内阻、阴火内生。治则:温补脾肾、祛湿止泄、升阳降火。处方: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加减。生黄芪60g人参10g(另煎)焦白术30g陈皮6g升麻10g柴胡10g苍术15g石榴皮30g肉豆蔻10g(去油)补骨脂10g吴茱萸6g炮干姜10g炮附片10g焦乌梅10g炒粟壳6g焦三仙各15g黄连1g甘草6g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上方连服七剂再诊,自诉腹胀、腹痛、腹泻较前明显减轻,饮食少增,未再发热。药已中病,效不更方。守方再服二十剂,诸症消失。原方改汤为散,每服10g,一日三次。连服半年后来诊,诉诸症未再发作,精神较佳,饮食正常。血常规、便常规及血生化均正常。两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二、体会
  李东垣强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提出“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以及“以诸风药升发阳气,……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的治疗大法,重视脾胃阳气升发,认为“升阳气”就是“降阴火”,脾胃阳气升发则元气自旺,浊热阴火自潜,从而创立了甘温除热法[1]。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当归龙胆汤、升阳除湿汤等数十方,无不含有补气、升阳之意,体现了甘温除热的治疗原则,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剂。脾为气之本,肺为气之母,补中益气汤中以黄芪为君,补肺益卫气而固腠理[2];臣以人参、甘草补脾胃之气以泻火;白术苦甘温,除胃中湿热,当归和血脉为之佐;清阳陷于下,故用气清味薄之柴胡、升麻为使,引芪、参等甘温之气上升,升举下陷之清气还于脾胃,也使少阳生发之气上煦心肺[3],可见甘温除热剂正是为补气升阳降浊而设。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进一步发展了扶正祛邪理论,为治疗正气虚损引起的假热证拓展了新的思路。笔者在临证运用中,对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每于补脾升阳方中少佐黄柏、丹皮,更有利于降阴火,阴火的潜降又有助于脾胃阳气的升发。
  总之,阴火理论是东垣脾胃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补土学说理法方药多个方面,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蔚文.加味左金丸抑制大鼠基础及胃泌素诱导泌酸的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2(1):21.
[2] 吴正平.自拟胃康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1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1847.
[3] 涂福音,聂明,郑启忠,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粘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2(6):32 3-32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