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其在临床外科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腹腔镜手术治疗对胃癌患者可以取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 逐渐成为胃肠外科发展的方向[1]。本研究重点观察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的不同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78例胃癌患者的资料, 所有患者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参照《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2007版)》[2]。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为对照组(48例), 男25例, 女23例, 年龄42~79岁, 平均年龄(56.2±8.1)岁, 平均体质量指数(21.1±2.3)kg/m2;采用完全腹腔镜辅助手术为观察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41~81岁, 平均年龄(57.2±8.3)岁, 平均体质量指数(22.4±2.4)kg/m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胃癌分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订手术同意书。
1. 2手术方法
1. 2. 1完全腹腔镜辅助手术将患者全麻后取头高脚低仰卧位, 分开两腿, 术者站在患者两腿之间, 采用常规5孔法操作。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穿刺脐孔后建立气腹[使腹部压力为12 mm Hg (1 mm Hg=0.133 kPa)], 做5个切口:在脐孔处穿刺10 mmTroca用作观察孔, 在左肋缘下穿刺12 mmTroca作为主操作孔, 另外在右肋缘下及左、右腹中部各置入5 mmTroca作为辅助操作孔, 在腹腔直视下先探查肿瘤的部位及有无转移情况, 确定胃切除的范围及淋巴结清扫的范围, 然后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主要包括术后进行II式吻合的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及术后进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根治性胃切除术。
1. 2. 1腹腔镜辅助手术对患者麻醉、建立气腹、穿刺5孔、腹腔镜下对肿瘤探查等方法跟上述一样, 在确定胃切除范围后, 对患者进行如下手术操作:全胃切除术(空肠-空肠Braun吻合, 食管-空肠端侧吻合)、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进行胃空肠侧侧吻合)、近端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术(胃端侧-食管吻合)。
1.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时间、术中出血、术后镇痛天数、住院天数、肠道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切口感染、腹腔出血、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
1. 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17.9进行输入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临床指标结果比较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 但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镇痛天数、首次排便时间、首次饮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胃癌是极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居所有肿瘤的第三位[3]。自从Kitano在1994年报道首例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之后, 近些年, 随着腹腔镜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技术因为其微创性及安全性在临床得到了广泛证实和认可, 而关于完全腹腔镜手术的研究、报道相对比较少, 也比较晚[4]。本次研究分析中发现,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疗效均比较好, 两组患者在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术后镇痛天数、术后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等方面,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完全腹腔镜手术更加微创, 对患者的手术耐受性要求更低, 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分析其原因:完全腹腔镜手术相对减少了辅助切口, 对患者创伤更小, 且该手术是在完全直视情况下操作, 不受患者体型影响, 另外该手术是原位操作, 避免了过度的牵拉, 有利于残胃功能的保护。
综上所述, 完全腹腔镜手术安全可靠, 对患者创伤较小, 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不过因其对手术操作人员的要求很高, 且手术费用相对比较高, 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有一定难度, 但该手术的开展和发展仍为胃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备选术式, 可以在临床中选择性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建军, 双剑博, 郑建勇, 等.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比较.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6(1):1-4.
[2] 杜建军, 王为忠, 李纪鹏, 等.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1):21-23.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2007版).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07, 6:47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