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检验论文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

2015-07-28 18: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在各种功能障碍中,偏瘫患者占50%~70%,偏瘫恢复是当今世界医学难题之一。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使患者运动困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影响其生活质量。其中肌张力增高是偏瘫恢复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缓解或抑制下肢痉挛状态已经成为脑卒中康复关键。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肌张力,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成为当前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从2010年采用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对临床疗效进行量化、客观化评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患者,共计10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1]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纳入本项研究病例经治疗后,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剔除1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治疗组48例,男29例, 女19例;年龄50岁~69岁(61.32岁±4.32岁);病程
  最短8 d~16 d(12.31 d±4.45 d);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9例,高脂血症9例。对照组47 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52岁~68岁(61.51岁± 4.47岁);病程10 d~17 d (12.75 d±4.82 d);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符合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年龄40岁~70岁;下肢为痉挛状态;病程2周~12周;认知功能基本正常,治疗与评定能够合作者。
  1.3 排除标准 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留有肌张力增高;脑卒中病情不稳定患者,如失语、意识不清或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年龄大于70岁或小于40岁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既往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及类风湿、骨折、外伤等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疾病。
  1.4 治疗方法 针刺组:选取腰2 骶1(L2 S1)两侧的夹脊穴,选用0.30 mm×40 mm毫针(华佗牌针灸针),针尖向脊柱方向, 针身与皮肤呈45°角斜刺0.8寸~ 1.2寸,以60次/min速度均匀捻转,力度以局部有麻胀感为宜。L2、L4、S1接G6805 1型多功能电针治疗仪,输出波形为疏密波,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通电25 min。每周治疗6次,翌日休息1 d,共治疗6周。委中穴刺络拔罐: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破血络,根据体型部位的不同选取相应型号的玻璃罐,出血量5 mL左右,留罐5 min~10 min,隔3 d治疗1次。
  常规针刺组:取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3],均取患肢,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5 min,每周治疗6次,翌日休息1 d,共治疗6周。
  1.5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评价量表,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每项评定项目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1次评定。痉挛程度评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4],评定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以膝关节为观测对象。通过对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进行综合评定。采用简化Fugl Meyer评价法[5],评定患者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6 统计学处理
  3 讨 论
  脑卒中后偏瘫肌张力增高是继发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和脑干反射活动亢进的表现[6],是高级中枢丧失对随意运动控制能力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正常恢复。瑞典学者Burnnstorm针对脑卒中后偏瘫的恢复过程,提出了著名的6阶段恢复理论[7],即偏瘫患者其肢体的恢复经历了弛缓(无反射)(Ⅰ期)、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Ⅱ期)、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Ⅲ期)、痉挛减弱及出现分离性运动(Ⅳ期)、自主性运动建立(Ⅴ期)、运动接近正常(Ⅵ期)的6个阶段。而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是能否在第三阶段肌张力逐渐明显增高出现痉挛时顺利地使肌张力逐步降低进入第四阶段,出现分离运动。痉挛程度与偏瘫患者运动恢复阶段密切相关,一般于发病2周后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强,于协同运动充分时达到高峰,之后随分离运动出现同步下降[8]。因此抑制患者肢体痉挛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关键,也是临床康复的一大难题。
  偏瘫痉挛状态主要表现为筋脉拘急,病位在筋,当属十二经筋的病症,以气血不通,筋脉受损,筋失濡养而拘急为主要表现。《灵枢·邪客》篇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因此针对本病应当舒筋通络,活血祛瘀。腰2~骶1组成腰丛神经,包括股神经、闭孔神经,支配下肢后肌群。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督脉与膀胱经皆挟脊而行。督脉别走太阳,督脉与膀胱经相互联络、别走、共主一身之阳,且五脏之背俞穴均在膀胱经上,故督脉与膀胱经对于调节五脏六腑之阴阳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腰部夹脊穴是位于腰背部的经外奇穴,位于各个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位居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中,恰是督脉与膀胱经经气重叠之处,针刺此穴可以联络两经,起到调和气血、舒筋缓急的作用。腰部的华佗夹脊穴下有竖脊肌,深部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根据针刺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理论,针刺腰部夹脊穴,可以抑制兴奋的痉挛 肌,使其舒缓,兴奋相应的拮抗肌[9],使其收缩,使痉挛侧亢进的肌张力降低,拮抗肌张力增高的痉挛肌肌群,达到抑制痉挛,平衡张力的目的。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的优点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能准确地掌握刺激参数,代替手法运针。本研究运用电针治疗仪,输出波形为疏密波。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约1.5 s,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 。疏密波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10]。
 郄中即委中穴,委中为足太阳经之合穴,“腰背委中求”,“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委中穴三棱针刺络拔罐,可起到疏通经络,消瘀去滞,调和气血的作用。有研究表明[11],刺络放血能明显改善局部或全身的微循环,一方面放出瘀血,微血管的自律性加强,双向交流增加,有益于机体的物质及时地补充到血液循环中去;另一方面刺激了微血管管壁的神经,加强了微血管的调节作用而间接地改善了微循环功能,继而改善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量表、Fugl Meyer量表、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表明治疗组抑制下肢痉挛的效果优于对照组。本项研究具有选穴精少,重视针刺手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等特点,对于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6.
  
  [3]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4 235.
  [4]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7 31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20 231.
  [6] 乔治·阿得尔曼.神经科学百科全书[M].上海:伯克豪依萨尔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02.
  [7] Brunnstrom.Movement therapy in hemiplegin.A neurophysiologcal approach[M].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1970:5 15.
  [8] 许建鹏.偏瘫康复的运动功能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0):579 581.
  [9] 李佩芳.针刺拮抗肌群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J].中国康复,2001,16(1):42 4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