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检验论文

天麻素联合异丙嗪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5-07-28 18: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指由颈源性因素引发的以眩晕及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多由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或颈交感神经激惹受刺激所引起[1],常伴有头痛、肩颈痛、耳鸣、上肢麻木等不适,给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痛苦和不便。本研究采用天麻素联合异丙嗪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颈性 眩晕患者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龄30岁~ 66岁(46.5岁±7.8岁),病程1 d~7 d。63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性眩晕病史,其中59例(93.65%)与颈部活动有关,51例(80.95%)伴有枕、颈、肩痛,2例(3.17%) 伴脊髓压迫症状,15例(23.81%)伴颈神经根受压症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邮编: 438000),E mail:13871987868@163.com
  状,其他伴随症状:耳鸣、听力下降、耳聋11例 (17.46%),多汗、恶心、呕吐48例(76.19%),旋颈试验阳性21例(33.33%)。所有病例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出现收缩期流速异常,且阻力指数升高。63例均行X线检查(斜侧位、伸屈侧位),X线检查异常60例(95.23%),主要包括颈椎骨质增生50例(79.36%),颈 椎失稳10例(15.87%)。48例行颈椎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椎间盘突出43例(68.25%),颈脊髓受压8例(12.70%)。 按随机化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2]: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反屈、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等;排除其他原因如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及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眩晕。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天麻素注射液(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0726)6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异丙嗪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07262)25 mg 肌内注射,每日1次。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每次6 mg,每日3次;同时采用上海产LDTCDB Ⅰ型落地式超短波治疗机进行颈部理疗。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眩晕、耳蜗症状(耳鸣、听力下降)、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前庭功能受损(眼球震颤、蹒跚步态)等消失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眩晕及相关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眩晕症状明显缓解,发作。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 百分率表示,采用 χ 2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 论
  3.1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发病率高,据文献[4]报道,国内颈椎病发病率为3.8%~17.6%,而颈椎病患者中,有眩晕者多达半数以上。颈性眩晕是椎动脉颈外段血流受影响所致,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椎间盘变性或突出造成椎间隙狭窄、椎间韧带松弛、颈椎失稳,在颈部活动时颈髓受到拍打或压迫,使前庭脊髓束的颈髓段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眩晕。②增生的小关节、骨赘、松弛的椎间韧带、突出的椎间盘等直接压迫椎动脉,尤其当头部转动到一定位置时,椎动脉受压所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眩晕。③颈椎节段不稳,颈部活动时椎动脉壁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椎动脉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5]。④颈椎管狭窄,因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或黄韧带增厚等造成椎管狭窄引起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征愈明显[6]。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有两种学说:一是椎动脉的直接受压,二是椎动脉丛受刺激而引起动脉管壁的痉挛[7]。目前后者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为研究所证实[8]。
  3.2 天麻素作用机制 中医认为,眩晕属于虚症,肝肾不足、风阳内动上扰清空而发。治宜补益肝肾,祛风化痰[9]。天麻归肝经,味甘平,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的作用,与眩晕的病机相合[10]。天麻素是天麻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镇痛、镇静、营养神经细胞和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11]。此外,天麻素注射液还能扩张脑血管,减少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尤其是椎 基底动脉分支如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内听动脉等血管血流增加明显,使得小脑、脑桥、内耳等部位供血明显改善[12],从而解除由于供血不足带来的眩晕、平衡障碍、耳鸣、恶心、呕吐、冷汗和眼球震颤等症状[13]。
  3.3 异丙嗪作用机制 异丙嗪为吩噻嗪类抗组胺药,其药理作用具有镇静、抗组胺、抗胆碱能作用,能阻断毛细血管内皮。
  3.4 作用评价 许黎忠等[17]观察结果显示单用天麻素组治疗眩晕也有效,但联用异丙嗪组眩晕症状消失快,尤其是2 h后的治疗效果,有效率明显好于单用天麻素组,提示异丙嗪起效迅速,且副反应少,是眩晕症对症的有效药物。邵国锐[18]研究也表明天麻素与异丙嗪二者联用治疗眩 晕症,有协同作用,临床症状消失快,病程明显缩短,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单用天麻素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1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眩晕、耳蜗综合征、自主神经症状、前庭功能受损等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这和相关文献[17,18]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颈性眩晕起效快,疗效确切,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本研究样本量小且缺乏长期随访资料,研究结果可能存在误差,有待未来更多高质量、大样本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何万春.颈性眩晕50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5,20(5):866.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断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70.
  [3] 陶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6):1181 1182.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00,30(12):755 766.
  [5] 左金良,韩建成,韩庆森,等.颈性眩晕的分型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18):1657.
  
  [7] 吕晓兰,杨光福,武变英.颈源性眩晕的研究概况[J].中国实用医药,2013,8(9):237.
  .Surg Neurol,2008,51:495.
  [9] 蔡春霞.冠心Ⅱ号汤剂加减治疗181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2):148 149.
  [10]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9.
  [11] 李运慢,陈芳萍,刘国卿.天麻素抗氨基酸和氧自由基诱导的PC12 细胞损伤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5):45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