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药学论文

自拟乌藤消痹足浴方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24-02-02 16: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课题选取自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利辛县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型)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2诊断标准

2.2.1 DPN诊断

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诊断标准[4]:

(1)具有2型糖尿病病史;

(2)具有DPN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针对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临床症状者,有如下任意1项异常(针刺痛觉、温度觉、震动觉、压力觉、踝反射),临床诊断为DPN;针对无临床症状者,上述五项检查中任意2项检查异常,临床诊断为DPN。

2.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与2016年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5]中提出的DPN阳虚寒凝证的诊断标准;

(1)主证:①肢体麻木不仁;②肢末疼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③肢体发凉。

(2)次证:①神疲懒言,②腰膝乏力,③畏寒怕冷。舌脉: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紧[5]。具有2项主证及1项次证,参考舌苔脉象即可诊断为阳虚寒凝证。

3研究结果

3.1两组受试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于我院消渴病痹症阳虚寒凝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均30例。治疗组入组30例,受试者无脱落、退出,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77±8.85)岁;糖尿病病程5~20年,平均病程(13.07±4.52)年。对照组入组30例,受试者无脱落、退出,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90±9.69)岁;糖尿病病程6~20年,平均病程(13.57±4.14)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4讨论

4.1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现代研究认为高血糖是DPN的主要诱发因素,国内外也对DPN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非一条通路可以完全解释,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主流的观点有代谢因素、血管因素、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和自身免疫等。

4.1.1代谢因素

长期高血糖状态是DPN发生的根本原因。一项关于DPN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8]提示,DM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和DPN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高糖状态[9]可诱导施旺细胞凋亡。当血糖升高时,位于神经施旺细胞内的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醛糖还原酶会使葡萄糖还原成山梨醇,最后山梨醇将葡萄糖经过脱氢酶氧化后成为果糖,山梨醇和果糖聚集导致神经施旺细胞肿胀、变性甚至坏死。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是非酶糖基化反应的终末产物,AGEs及其蛋白加成产物是很稳定且不可逆的。体内AGEs的不断累积,AGEs免疫复合物的水平也会随着不断升高,最终导致DM患者免疫功能的异常,最终造成神经组织的炎性损伤而发展为DPN。一项研究[10]证明TG是DPN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另一项研究[11]证实LDL-C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DPN风险的增加有关。

4.2现代医学对DPN的治疗

现代医学在DPN治疗方面[21]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针对病因治疗:戒烟、血糖、血压、血脂及BMI等良好的代谢管理是重要的措施,尤其是高血糖控制;应用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等具有神经修复作用的药物;应用胰激肽原酶片、前列腺素E1、贝前列素钠、己酮可可碱等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及其他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节苷酯、肌醇等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二是针对DPN的发病机制进行治疗:使用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的α-硫辛酸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应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以抑制多元醇通路。三是疼痛管理:包括使用抗惊厥药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卡马西平等,抗抑郁药度洛西汀、阿米替林等,甚至应用阿片类药物曲马多和羟考酮,但因其成瘾性要谨慎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如经皮电刺激神经、调频电磁刺激神经激等现代物理治疗方法及外科神经减压治疗对DPN也有一定疗效。

问题与展望

本次研究属短期临床疗效观察,存在样本量少,疗程短等因素,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结论出现偏差,因此制定长期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本次研究受科研条件资金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对其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对其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次研究仅对DPN阳虚寒凝型患者进行中药足浴治疗,疗效确切,是否适用于其他DPN证型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DPN无统一诊疗标准,中药足浴方剂组方各有不同,制定“简便廉验”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标准还需展开。

参考文献(略)

(本文摘自网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