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药学论文

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2015-11-25 10: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疗效;方法: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病例无差异,有可比性。治疗组使用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对照组使用缬沙坦,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缬沙坦;吲达帕胺;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是我国老年人致死、致残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血压可减少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可降低终末事件。对高血压治疗较好的方案,就是联合用药。本文对我院门诊80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指导治疗,观察并随访登记,了解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联用的效果、不良反应及对代谢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研究入选病例需符合下列条件:(1)按1999年WHO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EH),并经系统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2)除外以下情况:肝或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痛风、严重烟酒嗜好、药物依赖者。(3)本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61~78岁,平均(66.2±7.7)岁,诊断有冠心病者16例,同时服长效硝苯地平者11例,卡托普利者15例,仅服吲达帕胺导者8例。(4)入选前3周所有病例舒张压(DBP)≥90mmHg。

  1.2 服药方法

  所有患者先停用一切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3周后仍符合上述标准,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mg每日1次口服(早餐前),联合用吲达帕胺1.25mg,每日1次口服。2周后血压降至20/12kPa者将剂量维持至第8周,若DBP未达降压目标缬沙坦则增加到80mg每日2次口服,连续治疗8周。对照组予缬沙坦80mg,每日1次口服(早餐前),2周后血压降至20/12kPa者将剂量维持至第8周,若DBP未达降压目标则增加到缬沙坦80mg,每日2次口服,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方法

  测血压在门诊进行,测前休息15~20min,取右上臂测压,至少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为血压值。治疗前后测定血糖、血脂、血尿酸、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随诊血压(CBP)按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抗高血压药物疗效标准进行分析,:(1)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2)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3)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显效加有效作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各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降压疗效

  CBP: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8周后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治疗8周后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5%,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8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疗效比较

  2.2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后血清钾、血尿酸、血浆总胆固醇及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2 8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生化检测指标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咳嗽2例,头痛2例,乏力1例;对照组咳嗽2例,水肿1例,乏力1例,均未退出治疗。

  3 讨论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是减少心血管终末事件。降压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核心。2003年,JNC-Ⅶ认为收缩压是比舒张压更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50岁以上的人群,治疗重点应放在收缩压达标上[1]。而老年性高血压的特点是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在老年人高血压病人中约65%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人卒中和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左心室肥厚又是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可选择性作用于已知与血管紧张素II作用相关的AT1受体亚型,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肾上腺和血管平滑肌等组织细胞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产生降压作用。其在治疗轻,中,重度高血压均有肯定的疗效[3]。对AT1 受体的亲和力比对AT2受体约高20000倍。不影响缓激肽的作用和离子通道功能,也不与其他对心血管功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激素的受体结合。缬沙坦阻止醛固酮分泌而减少钾丢失,可能会发生高钾血症。吲达帕胺具有利尿剂和Ca2+拮抗剂的双重作用,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降压药,是临床广为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之一,能持久地减轻左心室肥厚,并不像其他利尿剂一样使左心室腔回缩,而是特异性地作用于左心室后壁和室间隔,减轻左心室后壁和室间隔的肥厚。吲达帕胺属非噻嗪类利尿剂,作用时间长,每日服1次即可保持24h平稳降压,但60岁以上老年人在服用过程中易发生低钾血症,进一步导致心律失常[2];上述两药联用可增加降压疗效,利尿剂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可增强ARB对RAS的阻断作用,从而减少水钠潴留,并减轻醛固酮作为生长因子的不良作用。ARB通过拮抗利尿剂对RAS激活而产生更强的降压作用[3]。还可以平衡其对代谢的影响,减轻利尿剂所致的代谢不良反应。本组观察表明,两药联用对血脂、血糖及尿酸均无不良影响,治疗前后血钾无明显变化,亦无低血钾发生;老年人的高血压特征是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降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变化逐渐增加剂量。本组采用与缬沙坦吲达帕胺联用总有效率为80%左右,其降压效果明显优于缬沙坦单用组,而且不良反应少,均能耐受,无停药者,治疗前后对血脂、血糖、血清电解质及肝肾功能亦无影响。老年人容易接受,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 田新利 高血压治疗的策略与趋势-治疗指南与循证的启示[J].中国医刊,2007,42(9):2-3.

  [2] 张颖.吲达帕胺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刊,2003,38(9):41-42.

  [3]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6[M].人民卫生出版社,141-14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