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横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内容涵盖经典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还涉及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本文就近年来如何针对当前医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从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教学内容、理实比、实验实训项目、课程考核形式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课程设置与实施、探讨。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横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不仅因此,如何针对当前医学生的特点,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使医学遗传学课程更贴近临床, 使学生更具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而课程标准的实施能够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014年以来,为了能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制定出了一套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下我们针对各专业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
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医学遗传学课程专任教师1人,生物学副教授;实验教师1人,初级实验员;兼课教师2人,生化讲师。自中职模式开始,师资队伍就是维持这一格局,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减少了初中生招生人数,医学遗传学课程开设在高招护理专业中也划上了句号。课时减少,师资不能逆行增加,但无疑为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以及科研因为师资力量薄弱设置了不少障碍。
2 开设学期认定
高中毕业生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于高招专业,医学遗传学开设在第一学期,与解剖学、组胚学同步进行,能起到承前启后相辅相成的效果。随着职业院校近十年来对教学课程的改革,生物学早已停设,没有高中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对于以初中生为起点五年制的助产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医学遗传学中的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病的产生机制等知识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综合五年制学生特点以及课程开设特点与要求,把医学遗传学设置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医学课程的后续课程,开设在第四个学期。
3 主要教学内容
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按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认真学习,重点是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我们通过对一些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助产士的调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内容、课时特点,选取了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见表1)。
选用教材:医学遗传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13年出版。
4 总学时与理实比
医学遗传学是以以遗传和基因为核心,研究人类生命现象和疾病与遗传的关系,揭示遗传病的遗传规律、诊断防治措施,探索基因的奥秘,是现代医学中日新月异发展的活跃领域。针对不同的专业对本课程知识不同的需求,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学时与理实比例(见表2)。
5 实验实训项目
一般开设3个实训项目:染色体核型分析、系谱分析、皮纹分析,共6学时。
我们在助产专业去掉了一项传统的医学生物学教学模式里的显微镜实验项目,增加了2项以动手为主实训项目,如优生咨询项目,我们在助产专业学生开课时先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一个遗传咨询场景,学生根据患者提供的信息来描绘系谱,然后对系谱进行判断与分析,确定它的遗传方式。如皮纹分析项目,通过提取自己的指纹掌纹再进行统计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消化力度。也更好地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建设目标。
6 实验实训场地及实验实训仪器
医学遗传学有2间独立的实验室,约共80平米,实训仪器仅有易耗品如染色体照片、印油等。建议新校区搬迁重新建立遗传学实验室时要参照医院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实验室重新布局,更好地体现理实一体化的特点。
7 课程考核方案
以往的教学考查多采用期末结业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使大多数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新课程标准设置后,我们采取了“平时考核(占40%)+期末结业考试(60%)”模式,平时考核形式多样,如课堂提问、课后撰写小论文、实验报告抽查、平时小考等等。
8 教学效果
2014-2015学年,在护理、助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眼视光技术等专业中开设了医学遗传学课程,本课程组共完成了助产专业医学遗传与优生学64课时;其他专业医学遗传学364课时。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执行各项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对医学遗传学的实训项目也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综合测评平均分为96.5,学生的满意度测评优秀率达94.5%,结业考核综合评价结果(见表3)。
9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导入、遗传病例分析导入、讲授、讨论、自学、情景模拟等。值得推介的是助产专业中沿袭的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方法,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自己申请或抽签拟定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角色,给每一组一个案例,学生在课前要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查询所给病例的研究现状及发病情况等,在实训课时通过角色扮演来熟悉临床上遗传与优生咨询的流程,绘制出家系谱图后加以分析,学以致用,很好地把遗传学理论知识跟临床紧密结合,对遗传病的诊断分析乃至治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无形中也树立了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
在医学遗传学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感受到了教学改革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也看到了存在的不足,如课程师资不足,课时也不足,无法适应课程开发与科研的发展;2月29日是“国际罕见病日”,罕见病定义为患病率低于1/500000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000的疾病。目前国际公认的罕见病近7000种,主要涉及儿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骨科等专业,罕见病涉及的科门广,其他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与遗传基因有关,因此医学遗传学的知识对于医学生特别是临床、口腔专业(口腔遗传病以及到达100余种、眼科遗传病达20余种)学生来说,应该从分子机制、细胞机制掌握,但是目前设置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开设的课时数远远不够(临床医学仅24课时),据了解,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的本科专业同时开设医学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共100余课时,我们的学生高考分数并不高,学习基础较弱,课时不足可能会达不到理想的掌握知识的效果,当然专科生只有3年的学习时间,这也是我们正在研究和考虑的一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有兴趣的积极地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作者:彭凤兰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