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手足口病易感人群的中医药预防医学及调护优势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是由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特征。普通型相当于柯萨奇A组(CoxA)病毒感染,重型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根据本病证候特征,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较高,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2009年《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中强调“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
1中医药治疔手足口病重在辨证论治
手足口病在传统中医学里尚无与之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温病学的风温(风温夹湿)或暑温夹湿、湿温等病范畴,如发生大规模流行,病情较严重,则可归属于温疫的范畴。从本病历年的发病规律和各地制订的中医药防治指南来看,虽然大多重在清热解毒除湿,但由于各地气候不同、患儿体质不同,发病规律及治则也不尽相同。
手足口病在发病前驱期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症状,发疹期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疾病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纳差等一系列阴液耗伤及脾虚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和证侯表现,辨证用药。
1.1前驱期患儿主要证候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代表方剂银翘散。同时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灵活地进行加减治疗,为使疱疹早透,可加升麻、葛根;若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浮萍以解肌透表;发热高者,可加石膏甘寒清热。除此之外,对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证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疱疹的患儿,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进行治疗,使邪有所出,热毒得泄,疾病得愈。
1.2发疹期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由于患儿的病情不同,可分为湿热并重、湿重于热以及热重于湿3种类型,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重型患儿皮疹不典型者多见,以高热、肌肉瞷动、肢体痿软无力等“热”“瘫”“风”为主要特征,应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其中邪犯肺脾和湿热内蕴为常证(多见于普通型);内陷厥阴为变证(多见于重型)。
1.2.1邪犯肺脾对于发疹初期,患者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代表方剂甘露消毒饮。发热咽痛者加柴胡、玄参;口唇干燥加芦根;便秘者加生大黄;津伤明显者加天花粉、玄参。
1.2.2湿热内蕴手足口病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者,治宜清热解毒祛湿,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舌质淡红、苔白厚加佩兰、茯苓、白豆蔻;舌质红、苔黄厚加茵陈、滑石、白豆蔻;呕吐加神曲、煮半夏;便秘加瓜萎仁、玄明粉。
1.2.3内陷厥阴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患儿可见壮热、神昏、抽搐等,宜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清心开窍,平肝熄风。重症患儿发病急,传变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
1.3恢复期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方用:陈皮、厚朴、苍术、砂仁(后下)、神曲、麦门冬、芦根等加减。手足口病恢复期以阴液亏少、脾虚失运为主,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2手足口病易感人群的中医药预防及调护优势
2.1手足口病易感人群的中医药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因此,对于其易感人群应早期予以干预,阻断发病途径,尽量减少其危害性。
中医在防治手足口病上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鉴于该病湿热夹毒的病因病机[3],在防治上重点强调理中焦脾胃,使脾胃功能运化如常,则无内生之湿热,外邪无内邪之呼应,即可防治疾病的发生,即使感受外邪,外来湿热毒邪无内生湿热之依附,也可迅速被机体正气驱逐于体外;或者在手足口病流行期服用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化湿功能的中药制剂,如以金银花、芦根、板兰根、淡竹叶、生甘草为主的方剂,可起到早期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
2.2手足口病患儿的调护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宜服用梨汁、苹果汁、西瓜汁、荸荠汁等,不宜食用辛辣食物,不宜食用发物;多饮开水,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的刺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溃破感染,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撒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部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间应注意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但应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易造成爆发流行,且有发生变证危及生命的可能。中医药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显着优势,且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可。因此,必须发挥中医药特色,寻找能够阻断手足口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方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病案举例
例1.患儿男,3岁半。2008-04-25首诊。病史简介:患儿素体多病,经常感冒,咳嗽。因突发咳嗽,咽痛,微恶寒发热1d来就诊。除上述症状外,患儿手掌、手背、足背、足底、咽后壁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部分被抓破,有淡红色的分泌物,综合症状体征考虑为“手足口病”现症见:发热(腋温38.5T:),微恶寒,咽喉肿痛,咳嗽,咳黄痰,食欲欠佳,大便溏稀不调,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浮滑。中医辨证:湿热夹毒,邪犯脾肺。治法:清利湿热,解毒利咽。处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服上方一剂,热退,咽喉肿痛明显减轻,尽剂,皮疹,丘疹明显消退,部分结痂,食欲转佳,二便通畅,原方去板蓝根,加神曲10g,再进3剂,病愈,未再复发。
按:该例患儿,素体湿热内蕴,感受湿热邪毒后发病,咽痛,手足口等部位出现典型的丘疹,中医按湿热温病治疗,采用甘露消毒丹清化湿热,解毒利咽;同时合用薏苡仁竹叶散淡渗利湿,即吴鞠通所言“湿郁,纯辛走表,纯苦走里,皆在所忌,辛凉淡法”两方合用,凑效颇佳。
例2.患儿女,岁半。2008-08-15首诊。病史简介:患儿高热不退,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呕吐J几肉瞷动,可见肢体抽搐,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处方:生石膏、生大黄、栀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广地龙、全蝎、羚羊角粉(冲服),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可灌肠、直肠滴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按:该例患儿,感受时邪疫毒,邪毒内陷,出现疹出不畅、高热、抖动、肢体抽搐等较重全身症状,中医治疗采用牛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平肝熄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
作者:王雪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沈阳110032)
第2篇: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医学的传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中的传染性疾病,一般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由于手足口病会引起患儿手部、足部、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所以临床上将此病形象地称为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如果处理不得当的话,会引起该病大面积的爆发和流行,并且引起个别重症患儿的死亡。
近年来我镇在预防小儿手足口病传染方面做了相关的临床观察,本文就我镇对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方面做出相关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及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两1、阶段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时间,前者为第一阶段,后者为第二阶段。选取全镇易感染手足口病的幼儿(0~5岁)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排除标准为正患有手足口病的幼儿、患有晚期肿瘤的幼)L、患有血液性疾病需要进行免疫力抑制的幼儿。
1.2方法
对全镇易感染手足口病的幼儿(0~5岁)及其家长、看护人、幼JL园等托幼机构进行常规的手足口病预防教育,本次临床观察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釆取常规的预防教育和相应的措施,第二阶段釆取加强的预防教育及其相应的措施,观察两个阶段的手足口病发生率,对比两个阶段的手足口病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的数据釆用f检验进行统计对比。得出结果之后,数据经过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第一阶段中,全镇0?5岁的幼儿患上手足口病的发生率为13%,其中0?2岁的发生率为4%,2?4岁的发生率为6%,4?5岁的发生率为3%。第二阶段加强教育预防措施之后,手足口病在0?5岁幼儿中的发生率已经降低到8%,其中0?2岁的发生率为2%,2?4岁的发生率为4%,4?5岁的发生率为2%。
作为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手足口病具有发病快、传播途径复杂、爆发速度快等特点m。人群的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的重要传播方式,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抵抗力差等原因,所以较青少年、成人更易于感染手足口病。吸入带有病毒的空气或者飞沬、接触被病毒污染过的物品是感染的重要途径,而饮用被病毒污染过的水、食用被病毒污染过的食物,也是小儿感染手足口病的常见原因。
作为多发于小儿中的传染病,手足口病重在预防。因为就现阶段而言,治疗的有效率尚不能达到百分之一百,还是有会少数病例因为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所以对手足口病釆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疾病的控制,我国一向是釆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于手足口病而言,做好儿童个人、家庭以及幼儿园等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在第一阶段,釆取了常规的预防教育和相应的措施,对于幼儿家长、看护人、幼儿园等托幼机构进行手足口病的普及教育,并且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春季)向托幼机构发放消毒液和手套。第二阶段中,釆取的是加强的预防教育,向幼儿家长、看护人、托幼机构进行手足口病的普及教育,发放关于手足口病的宣传手册,派专人到社区、托幼机构宣传正确的洗手方法等卫生方面的小知识,并且在春季向托幼机构发放消毒液的手套。
从两个阶段的手足口病发生率可以看出,加强的预防教育和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从本次的临床观察,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儿童,一定要普及好饭前便后、外出归来要用洗手液对手部进行清洗,不要饮用生水,尽量少吃生冷食品,避免病从口入的观念。而看护人在接触儿童之前,包括帮幼儿更换尿市前,均应该洗手,处理了幼儿的粪便之后,也应该及时洗手,病妥善处理污物。幼儿的奶瓶和奶嘴在使用前后都应该进行充分的清洗,有条件者可对奶瓶和奶嘴进行消毒。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看护人应该尽量避免带领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尽量少带孩子到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已经患上手足口病的患儿,以免孩子之间相互感染。一旦孩子出现了类似于手足口病的症状,家长和看护人应该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了病情,造成严重后果。如果确诊为手足口病,轻症患JL可不必住院治疗,遵照医师的嘱咐在家休息,按时服用医师开的药物,多开窗对房间进行通风,减少外出活动,不要接触其他的儿童。患儿的衣物要勤换勤洗,洗后及时晾晒、消毒,患儿的粪便一定要及时处理。
幼儿园等托幼机构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应该让教室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并且在幼儿放学离开教室之后,对教室的桌面、椅子进行喷洒消毒;每日对玩具、餐具进行消毒;清扫厕所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戴上手套,工作结束后立即洗手,用过的手套应该及时处理,避免幼儿无知拿来玩耍。托幼机构的教师应该教育幼儿建立良好的人卫生习惯,将正确的洗手方法教给幼儿。每日对园内幼儿进行晨检和晚检,一旦发现疑似患病的幼)L,要及时通知家长、送诊,避免病情的贻误。一旦园内出现手足口病的患),应该对患儿所用的所有物品进行立即的消毒处理。如果园内出现较多的患病的儿童,根据疫情的控制需要,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卫生部门可针对性地釆取放假等措施,避免幼儿间的相互感染。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而且较其他的传染病更为频发,小范围内的流行和爆发时常出现,所以医院如果接收了大量患有手足口病的患JL或者是疑似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应该及时上报到直属的卫生部门和我中心,以便开展及时、有效、合理的疫情控制措施,避免更多幼JL患上手足口病。通过幼儿人、家庭、托幼机构、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手足口病的发生率一定可以控制在可掌控的范围内。
作者:林社润(广东省中山市阜沙医院地区,广东中山52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