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终身性疾病,是世界上老年人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本文就中医从虚从瘀论治老年糖尿病做出相关阐述。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中医
老年糖尿病包括60岁以后确诊或者是60岁以前诊断为糖尿病而延续到60岁以后的老年患者[1],老年糖尿病与非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虽然疾病本质相同,但由于疾病发生于衰老的机体,在很多方面均与非老年糖尿病患者有不同之处。笔者根据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以气血理论为指导,脏腑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从虚、瘀论治老年糖尿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探讨如下。
中医对老年糖尿病病理生理特点的认识:
1.脏腑精气亏虚,尤于肝肾阴虚多见。《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而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衰老,精气日耗,脏腑精气逐渐衰弱。现代医学也证实老年期不仅出现白发、脱发、牙齿脱落、眼花、皱纹等变化,同时亦出现呼吸系统、肾脏。心脏、营养代谢及神经功能的低下[2]。
2.气阴两虚,阴阳俱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加之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病程较长,阴损及阳,故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之证。
3.虚实夹杂,瘀血为主,变证百出。老年糖尿病以虚证为主,但消渴日久,伤阴耗气,致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或是阴虚燥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阴损及阳,寒凝血滞均可导致血瘀之证。综上说明气阴两虚、阴虚燥热是消渴的主要病理基础,瘀血阻滞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其中瘀血贯穿病程始终。现代医学也证实,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浆粘稠度及全血粘度均明显升高[3],而高血脂、高血黏度、血小板聚集力增高及血流缓慢均是中医学“瘀血”形成的基础[5]。
二.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1、老年糖尿病患者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往往以并发症形式就诊。如:疲乏无力、双眼视物模糊、皮肤瘙痒、夜尿增多、肢体麻木疼痛、心脑血管病变甚至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及泌尿道感染等非特异症状。
2、慢性并发症多且严重。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加,易患多种疾病,再加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病程长、诊断和治疗延误等原因,常伴有多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其发生率有的可高达40%。
三 、主要治则
笔者根据老年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分析认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治疗当以虚、瘀立论,结合脏腑辨证,以补虚化瘀为治则,以益气降糖活血汤(黄芪20g、北沙参15g、黄精15g、葛根20g、当归10g、丹参15g、川芎12g、赤芍12g、木香6g)为基础方,根据病情兼以养阴、补益肝肾及温阳益气。
1.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适用于气血两虚兼瘀型患者。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汗出心悸、气短懒言,头昏失眠,面色萎黄无华,唇甲淡白伴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胸闷胸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方选益气降糖活血汤加减。
2.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适用于肝肾阴虚兼瘀者。临床表现为:口干无明显多饮,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双目干涩、视物模糊、疲乏无力、遗精、失眠,伴肢体麻木不仁,灼热刺痛,腿足挛急,酸胀不适、萎弱无力,舌红少苔、脉沉细。方选益气降糖活血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3.益气温阳,活血化瘀:适用于小便频数,尿浊如膏,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水肿,阳痿或遗精,大便溏泻,面色黧黑,耳轮干枯,伴肢体麻木,发凉怕冷疼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常以下肢为著,每于入夜后明显,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方选益气降糖活血汤合金匾肾气丸加减。
结语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年老体虚,病程较长,多种疾病并存。其病理和传变规律始于阴虚燥热,继则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终至阴阳两虚。老年糖尿病以虚证为主,但气阴两虚、阴虚燥热是其主要病理基础,瘀血阻滞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其中瘀血贯穿病程始终。因此,笔者以气血理论为指导,结合脏腑辨证和辨病,从“虚”从“瘀” 论治老年糖尿病取得满意的疗效。以益气降糖活血汤(黄芪20g、北沙参15g、黄精15g、葛根20g、当归10g、丹参15g、川芎12g、赤芍12g、木香6g)为基础方,根据病情兼以养阴、补益肝肾及温阳益气。同时,现代药理研究[4]也证实许多益气养阴、补益肝肾及活血药具有降糖、降脂、扩血管、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降低血黏度及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的作用,从而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因此对治疗老年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11
[2]赵凤臣,韩秀敏.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37-1238
[3] 高骥援,卢祥之,柯若仪,李宏,实用老年常见病及其症状应对措施,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457
[4] 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