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慢性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往往缠绵难愈。文章首先介绍了慢性胃病的临床诊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然后认真分析了慢性胃病的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胃病;中医治疗;辨证与辨病;健脾顾胃
慢性胃病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心痛、肝胃气痛”等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往往缠绵难愈。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部有不适感、恶心、嗳气、饱胀、胃酸、烧心、消化不良等。
1 慢性胃病的判断
1.1 观察舌象 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可以充分反映其患病状况,如患者病情较轻,其舌象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如果慢性胃炎继续发展,舌象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若只是舌苔发生变化,则说明尽管慢性胃炎虽然比较严重,但是其预后尚好,如果舌质和舌苔均发生了变化,则说明可能发生了器质性的病变,如果出现裂纹舌、绛紫舌,则说明病况日久,或者发生了症结。
1.2 了解饮食 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情况和其病况关系密切,食物不消化,“脾不转也”;食欲不旺盛,“脾有不化之食也”;“食物不往下行走”,“脾寒也”;喜欢吃甜食,“脾不足也”。从这些情况来看,慢性胃炎患者的食欲、饮食以及饮食前后的症状都和病况关系密切,对于判断患者的病况、虚实转归非常重要。
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又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及检测手段,进而辨证论治是治疗慢性胃病的关键。如临床上消化性溃疡辨证属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其中用黄芪、白芨、蒲公英等托里生肌,帮助其新生组织生成,促进溃疡的愈合,取得较好的疗效。癌前病变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多为气滞血淤痰凝所致,故常在辨证的基础上用白花蛇舌草、半支莲、莪术、蒲公英、石见穿等清热散结、活血化瘀之品,以达到清邪毒,散滞气之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药多具有抗肿瘤作用。此外在辨治慢性胃病时,还须辨明病位、病性,同时注意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3 治疗用药,突出重点
3.1 健脾为主,不忘顾护胃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决定着人体正气的盛衰,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正虚不复,均能使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抗邪无力。《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从理论上指出内伤脾胃在发病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临证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各种慢性胃病。补益药应补而不滞,润而不腻,避免使用滋腻厚味碍胃之品,慎用辛辣、香燥、苦寒、耗气破血之品,损伤胃气[1]。
3.2 调脾疏肝并举 肝脾二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可疏调全身气机,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脾胃运化。肝的疏泄条达之性,有赖以脾化生气血以滋养。一些患者精神压力大,导致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而出现胃肠道症,可促使胃粘膜充血、糜烂等病理改变。所以笔者非常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在治疗慢性胃病时,不但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在处方遣药中可加入疏肝理气之品,如佛手、柴胡、香橼皮、元胡、六月札等,使肝恢复其条达之性,脾恢复其健运之功[2]。
3.3 滋阴除热湿 慢性胃炎主要从热辩证,从病因上来讲,胃热可以引发胃黏膜发炎。并且慢性胃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热象,因此在治疗上应该采取滋阴养胃,除热湿的方法。临床上使用苍术、佩兰、麦冬、石斛、藿香等加减,达到滋阴养胃,清除热湿的效果[3]。
3.4 活血化瘀 不节饮食、过度寒热、恼怒忧思常引发胃部气血淤滞,导致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反复发作,致使脾胃虚弱,气虚淤结。临床诊疗过程中,笔者通过认真观察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胃部镜像发现,慢性胃炎、胃癌患者经常出现暗红色舌、紫色舌等气阻血凝现象。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笔者使用丹参、郁金、莪术等药物进行活血化瘀治疗,疗效显著[4]。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慢性胃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中医治疗必须以辩证为基础,只有辩证准确,才有可能确定正确的治则、治法及有效的方剂,从而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吕丽雅,周礼卿.黄芪建中汤化裁方治疗66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广州医药,2007,38:69-71.
[2]张玉喜.调气为主病久寒热兼治病证同辨中西伴用并举--慢性胃病治疗经验述要[J]. 辽宁中医杂志.2006,01 :42—43
[3]姜淑君.辨证调护在治疗胃病中重要作用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03):142—143
[4]聂长勇,魏正江.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胃炎68例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2006,25:37-38.
(收稿日期:2012-07-12,编辑:辛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