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

2015-08-04 0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20例普通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男性患儿发病率较女性患儿多;发病时间集中在春夏季。手足口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皮疹表现;所有患儿有口腔疱疹或溃疡;约有50.8%的患儿存在发热。结论:病例无心肌受累症状,无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经喜炎平、利巴韦林、施保利通片、蒲地蓝等综合治疗,全部治愈,预后较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普通病例一般症状较轻。临床表现为手、足、臀部的皮疹、疱疹及口腔溃疡或疱疹,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20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9年版)的诊断标准[1]。男70例,女50例,年龄8个月~7岁。其中1~4岁99例(82.5%),8~11个月9例(7.5%),5~7岁12例(10%)。有36例(30%)患儿发病前有手足口病接触史。发病时间在3~6个月有73例(60.8%),7~11个月38例(31.7%),1~2个月及12个月9例(7.5%)。

1.2  临床表现:本组120例患儿均有皮疹,初为手足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质较硬,105例(87.5%)有臀部、肛周丘疹,本组所有患儿有口腔溃疡或疱疹,口腔黏膜见散在小溃疡或疱疹,分布于舌、硬颚、颊黏膜、唇黏膜、牙龈等处,大多数患儿有流涎、食欲减退、因口腔疼痛烦躁。61例(50.8%)患儿出现发热,发热时间<3 d 86例(71.7%),发热时间3~5 d 34例(28.3%);体温在37.5~38.2℃之间73例(60.8%),体温在38.3~39℃之间42例(35%),体温>39℃ 5例(4.2%)。未出现重症病例。

1.3  实验室检查:120例均做血常规检查,102例(85%)患儿白细胞正常,8例(6.7%)患儿白细胞<4×109/L,10例(8.3%)患儿白细胞在(10~15)×109/L,中性粒细胞70%~80%。5例查心肌酶谱,CK及CK-MB均正常,5例做心电图示未见异常。11例予X线胸片检查,6例胸片未见异常,5例表现为两肺纹理增粗。

1.4  治疗方法:设置手足口病隔离门诊进行诊治,避免交叉感染。无发热者:白细胞数<10×109/L者口服施保利通片及利巴韦林气雾剂喷口腔;白细胞数>10×109/L者口服蒲地蓝口服液及利巴韦林气雾剂喷口腔。有发热者:>1岁者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及利巴韦林气雾剂喷口腔;<1岁者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及利巴韦林气雾剂喷口腔。有高热口服布洛芬(美林)退热。向患儿家长告知:若患儿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精神差或易惊、肢体抖动等,及时就诊。注意口腔护理,给予清淡饮食,忌酸冷食物;注意休息。

2 结果

120例病例在手足口病门诊全部治愈。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由EV71型病毒引起的症状较重,可有无菌性脑膜脑炎及瘫痪等。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大多数病例为普通病例,症状较轻。春季及初夏多见,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临床表现为手、足、臀部出现皮疹、疱疹,口腔出现溃疡或疱疹。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目前无特效药,一般病例经抗病毒、对症综合治疗,均可治愈。本组病例无心肌受累症状,无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经喜炎平、利巴韦林、施保利通片、蒲地蓝等综合治疗,全部治愈,预后较好。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2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