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系无明确饮酒史的一种获得性代谢性疾病,与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以及移植肝复发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还会诱发其他慢性肝性疾病的进展,参与相关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发病[1]。随着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征的全球流行,NASH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部分地区慢性肝病的重要诱因。据统计,普通成人NASH的患病率为10%~30%[2]。目前,对NASH的治疗以采用节制饮食、降低热量摄入、增强锻炼为主,但长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本院收集60例NASH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肝病治疗仪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08年3月~2010年6月在本院就诊及住院的NASH患者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8~65岁,平均(34.6±12.1)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2.5±1.6)年。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疾病学分会2002年10月修订的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颁布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肝脏疾病。排除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妊娠、近期消化道出血、精神疾病、血管瘤以及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8~64岁,平均病程(35.7±11.8)岁;平均(2.1±1.7)年;其中,合并高血脂症4例、糖尿病5例、肥胖者7例、营养失调者3例,ALT>40 U/L。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4.9±12.0)岁;平均病程(2.3±1.2)年;其中,合并高血脂症5例、糖尿病4例、肥胖者8例、营养失调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合并症、HBV水平、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血脂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以去除病因为原则,戒酒、调整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等治疗。对照组应用HD-91-Ⅱ型肝病治疗仪(鹤壁市阳光立德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治疗。患者取平卧位,正极选期门,负极为肝腧,随症取穴。肝区疼痛者以中脘、关元、大横为主穴位,3个频率交替使用,以Ⅲ频为主。按照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输出量,每次治疗维持30 min。整个疗程约60 d。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2 ml×10支;批号:Z44021 269)30 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维持2个疗程(2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期间全部患者进食以低脂肪、低热量为原则,禁酒,适当体育锻炼。治疗期间禁止应用其他抗病毒、抗肝纤维化药物。糖尿病患者可常规服用降糖药物。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肝功能检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以及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ACR)及肝脏的超声影像学变化。
1.4 评定标准
参照《脂肪性肝病》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相关标准。
痊愈为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显示肝功能和血脂恢复正常,肝脏近场回声密集增强消失,远场回声衰弱并消失,管状结果清晰可见;显效为肝脏功能正常,血脂指标降低至以下任何一项:TC下降>20%,TG下降>30%或肝脏B超达到显效标准,B超肝脏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肝脏面积的1/3,远场回声衰减消失,管状结构清晰可见;好转为肝脏功能基本正常或好转,血脂指标降低以下一项:10%≤TC下降≤20%,20%≤TG下降≤30%,B超显示肝脏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肝脏面积的1/2,远场回声衰减存在,管状结构模糊;无效为肝脏功能改善不明显,血脂下降未达到好转标准,肝脏B超无好转。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及组内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ALT、AST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ALT与AST降低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组ALT与AST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治疗组ALT、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两组患者BMI和ACR变化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BMI和ACR均有所下降,治疗组治疗后B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2.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系除外酒精或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导致的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有直接的关系,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NASH以及相关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脂肪变性及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4]。因多种因素造成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致使脂类物质动态平衡失调,肝脏外脂肪酸动员增加,肝脏合成脂肪酸增加,而分解代谢脂肪酸的功能受到损伤,加之肝脏合成并分泌极低密度脂蛋白能力受损,脂肪在组织细胞内不断堆积,当贮积量超过肝湿重的5%以上,或肝组织切片下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存在脂滴,此时可判定为脂肪性肝病[5]。患者不仅表现为脂质代谢紊乱,同时因肝细胞损伤而引起肝功能降低,如不能控制病情,则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就诊时,绝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右上腹间歇性隐痛,四肢乏力等。在祖国医学中
[1] [2] 下一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类属“痰证”、“积聚”、“湿阻”、“胁痛”等范畴,病因为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嗜酒、久卧久坐或久病不起,失于调养等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内生、痰浊内蕴等,病理基础与痰、淤、湿、热有关。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