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ct对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确诊的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病例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行常规ct平扫,对兴趣区加薄层扫描。结果 42例共发现48个病灶,ct表现为椎体后缘有典型的软骨结节。结论 ct能清楚显示腰椎后缘软组织结节(lpmn)及其合并椎间盘突出,对病变提供可靠诊断价值。
【关键词】 脊柱;椎体后缘软骨结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是指发生于腰椎椎体后缘的软骨结节,是边缘性软骨结节的一种特殊类型。有时由于缺乏认识,本病被漏诊或与椎体后缘骨折及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笔者结合42例典型病例,分析其ct表现,并讨论其发病机制及其与椎缘骨及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18~45岁,以20~40岁最多见(35例),仅2例小于20岁(18岁)。5例有扭伤史,2例摔伤后症状加重。其余35例否认任何外伤史。病程半年至12年不等,多数起病隐匿,呈慢性发展过程。主要临床表现:均有腰痛,23例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状疼痛。主要体征为步态及腰椎曲线改变、腰部活动受限、伸屈肌力减弱等。21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2 方法 ct机采用ge lightspeed 8型。wWW.133229.coM扫描平面平行于椎体上缘或下缘,层厚3.75 mm,层距3.75 mm,对兴趣层面选择层厚、层距1.25 mm扫描,矩阵512×512,均为平扫。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42例共有48个病灶。36例为单发,其中25例发生于腰4椎体后下缘,7例发生于腰4椎体后上缘,6例发生于腰5椎体后上缘,10例发生于骶1椎体后上缘,6例为两处发病,分别位于腰4椎体后下缘及骶1椎体后上缘。
2.2 ct表现 42例经多层螺旋ct扫描,均见椎体后缘有一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其密度与椎间盘相似,ct值为50~100 hu,最大层面为20 mm×30 mm,周边有5~6 mm骨质硬化带。骨质缺损的后壁厚5~6 mm,呈弧状或弓状凸向椎管内并逐渐向两侧延伸,可完全游离(7例)或一侧与椎体后外缘相移行而另一侧断裂(3例)。15例伴有明显椎间盘后突(中央型10例,边缘型5例)其后缘与骨质缺损的后壁一致(图1~4)。
3 讨论
早在1946年,meyenbury就报道1例类似lpmn的病例,称为“后缘椎骨”。1973年lowrey于14例手术治疗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病例中,发现3例椎体后缘有骨块突入椎管,认为是腰椎骨突环脱位所致。其后leller等又陆续报道11例类似病例,均考虑为骨突环外伤性脱位或椎体后缘骨折。直到1986年,laredo等又报道12例并总结以往的病例,认为上述病例并非骨突环脱位或骨折,而是边缘性软骨结节的一种特殊类型,应称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3]。
本组42例经ct扫描均清楚的显示椎体后缘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周边骨质硬化,为典型的软骨结节。结节的骨性后壁呈弧状或弓状凸向椎管,使椎体后缘失去正常的凹状形态。软骨结节及其骨性后壁在侧位x线片上即形成椎体后缘骨质缺损及突入椎管的骨块,其形状类似椎体后缘骨折。这可能是将本病误诊为外伤性骨折的主要原因。但骨块与骨质缺损两者的形态及大小并不相吻合。结
合ct所见,可以看出侧位片上的骨块实际上是软骨结节骨性后壁的轴位像,并非真正的骨折块,正位及斜位片骨块不能显示也说明这一点。此外,本组病例有6例多处发病,多数病例无外伤史及起病隐匿等均不能由外伤骨折来解释。因此我们认为本病是边缘性软组织结节的一种特殊类型,可称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但由于软骨结节不仅仅发生于腰椎,也可发生于胸椎及骶椎后缘,所以应称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
软骨结节又称许莫结节,是椎间盘组织经破裂的椎体终板疝入椎体松质骨内而形成,多数形成于青少年时期。本组病例的ct扫描显示,构成软骨结节后壁的椎体后缘呈弓状后凸,椎体后缘失去正常的凹状形态而呈后凸状。这种椎体后缘形态改变说明lpmn的形成时期与一般的软骨结节相同,起始于骨骼成熟之前。随后缓慢发展,椎体后缘因软骨结节的扩大而逐渐形成后凸的外形。所以lpmn的发病原理是:在青少年时期,脆弱性较高的椎体终板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髓核的膨胀性压力使椎间盘组织经裂隙疝入椎体与骨突之间的薄弱区,并逐渐扩大,形成边缘性软骨结节。骨突环后段则被挤向后方并继续骨化直至骨骼发育成熟,构成软骨结节的后壁。lpmn是椎间盘组织向后疝入椎体后缘的结果,大多发生于第4腰椎后下缘,这可能与第4腰椎的伸屈活动范围最大,其椎体终板边缘最易受损有关,所以推测脊椎过伸及过屈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因素[1]。
lpmn可伴有椎间盘后突,本组42例有15例伴有明显椎间盘后突。不少学者认为,lpmn是椎间盘后突所致,但以下几点事实使我们认为,lpmn可促使椎间盘突出(向后)的发生,而不是后者的结果:(1)在相对常见的椎间盘突出症中lpmn极少;(2)lpmn并发的椎间盘后突大多数较轻,部分病例不伴有椎间盘后突;(3)ct扫描明确显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存在,且椎体后缘形态改变提示病变形成于青少年时期,而青少年时期椎间盘后突却较少见[3]。
总之,ct检查对椎体后缘软骨结节不仅能够提供正确的诊断,还能了解其合并椎间盘突出及对硬膜囊、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对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曹来宾.椎缘骨100例临床x线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1990,9:35.
2 曹来宾.腰椎后缘软骨结节(附10例临床x线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328.
3 曹来宾.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研究(附36例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