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传统的医学院校授课而言,解剖学只是入学之后一个学期的课程,要在规定的课时里将整本书学完,而书本中的知识大多为理论,严重欠缺临床实践知识,又因为时间的问题,许多同学对于解剖学的学习无法实现应有的标准,只是在考试时能够勉强及格,使得解剖知识在其他各科专业知识中的利用率较差,对于各学科的理解和把控造成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基础解剖学临床解剖学分期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2-0188-01
解剖课的部分内容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所使用不到的,而临床课却可以直接运用到各科学习中,可是我国医学课程在安排方面,解剖课和临床课的实践间隔较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基础解剖学》和《临床解剖学》两门课程,依照从粗到细、从浅到深的生理认知规律分成两期进行学习,如此,基础解剖课就能够更加有效的给基础医学课进行铺垫,临床解剖课较好的给临床课做好铺垫,为了更好的执行改革,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专门的大纲,印制教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育改革重点在于老师,如何使其教学能力由传统的解剖教学模式快速转变成具备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全面结合的教授者,成为了解剖学科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关于传统医学院校的解剖学授课理念,通常是老师在讲解,学生在倾听,此种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程序,学生的地位缺乏有效主动性,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医学院校学科众多,各科学时过少的现象,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所以,学科老师要以现实为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进行思考,设计课程内容和病案相融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老师应当为学生提出相应问题以及指导学生积极发现探索问题并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去解决现实病例,摆脱过去被动的学习模式。
二、教学实施
首先,基础解剖学内容。基础解剖学里大部分解剖学内容对于器官的位置以及形态的叙述相对简单,主要是使学生对人体各个系统的构成和连接关系具备一个大体的认知,与组织学、胚胎学的内容相结合,构成一个全新的课程,称作《基础解剖学》,满足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需求。基础解剖学所有专业都相通,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讲解,课时约为60至70学时。教学方式通过大班授课的形式,设置少量解剖学标本实习以及组织学习切片实习。
其次,临床解剖学内容。把原系统解剖学里直接给临床课服务内容的细节部分脱离出来,和原“局部解剖学”进行结合,构成《临床解剖学》。临床解剖学教学设定在基础医学课程以后,临床课进行以前,也就是第4学期。临床医学专业以及影像专业大概需要70学时,护理专业需要60学时。教学方式适合以小班课为主要方式,并结合讲授理论、观察标本及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三、教材的编写及运用
临床医学专业以及护理专业共同使用《临床解剖学》的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具有侧重点。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点在组织结构位置临床联系,可以分为内外妇儿五官等具体章节探讨,影像专业在《临床解剖学》的基础上加大《断层解剖学》的内容,构成《X线应用解剖学》,与《基础解剖学》一同组成此项教学改革的匹配教材,做到知识框架完整化,理论系统化,衔接有序化。
四、应用历史
放射技术专业的基础解剖学以及临床解剖学分期教学进行到现在,临床医学专业以及护理专业由于一些因素而中断。可以对基础解剖学里的组织学以及胚胎学的内容进行大面积消减,基础解剖学的学时应当降低到40学时,X线应用解剖学仅仅是对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排的细节进行调整,学时依旧保持在60学时。
五、教学效果
第一学期学习的基础解剖学使学生对各个系统的总体概貌有了初步认识,并与组织器官的细节构成知识相结合,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做好准备。第四学期的临床解剖学内容,是对人体所有器官的位置、相邻关系以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对于时间的编排方面要贴近临床课,可以较好的为临床课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令解剖学教学更为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六、教学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
基础解剖学和临床解剖学虽然执行分期学习,可是以整体内容上看,则是一门课程,所以,对于临床解剖学的开课,应当让学生复习基础解剖学里的大部分解剖学的内容,尤其是人体不同系统的结合以及消化管、血管、呼吸道等部位的周围神经连接关系,让学生在临床解剖学中学会与基础解剖学知识的融合,构成总体的人体结构知识体系。基础解剖学和临床解剖学分期教学欠缺参考依据,两方面内容如何统筹不宜兼顾,临床解剖学所有部位的内容也无法轻易进行分割,此后要在教学实践里持续探寻,令内容编排更为合理,学生更易接受。对于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持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让授课更加具备吸引力,而且还要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将内容编排的更加合理、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依照科学合理的方法编排课程,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找到一条符合时代、符合学生、符合院校、符合课程的教学之路,才能够真正学好、教好课程内容,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来自《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