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心脑血管疾病伴发情绪障碍的调查及心理干预

2015-07-04 09: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目的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情绪障碍,探讨心理干预对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心内科门诊及病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2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在研究前及研究结束时进行自我评定,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干预方法包括健康教育、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等。结果与常模相比,患者在治疗前抑郁、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常模(p<0.05),研究结束时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焦虑;心理干预

 心脑血管疾病是综合医院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常伴有抑郁和焦虑情绪,患者非常痛苦,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心理学评估与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做简要介绍。

  1材料与方法

  1.1病人来源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心脑血管门诊及住院病人, 共计52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既往无精神病史,无认知功能障碍,检查合作,能完成量表的评定。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59~85岁,平均年龄为(70.6±7.1)岁。文化程度:本科6例,大专15例,高中20例,初中及以下11例。wwW.133229.coM婚姻状况:有配偶38例,无配偶14例。疾病诊断:心绞痛10例,心肌梗死12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9例,心性心律失常10例,脑梗死11例,病程4~14年。有烟酒嗜好者均为男性,其中吸烟超过20年者22例,饮酒超过10年者5例,超过20年者18例。

  1.2量表评定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在入组一周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定[2],评定量表前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讲解,要求患者仔细阅读后真实评价过去一周的状况。两个量表各有20条项目,根据出现的频度,评分为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4个等级评分。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粗分1、2、3、4,反向评分题依次评为4、3、2、1。心理干预结束时对研究组病人再次进行评定。每个病人的评分相加则得出该量表的总粗分,然后根据公式转换成标准分。

  1.3心理干预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心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放松训练、认知矫正三部分。总体干预疗程为6个月。

  1.3.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向患者讲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如发病因素、常见的临床症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治疗及预防;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急性发作时如何自救和求救知识等。

  1.3.2放松训练对情绪抑郁患者,首先训练患者进行情绪管理,鼓励患者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如转移刺激(听音乐、看报纸、逗小孩)使怒气烟消云散,把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向当事人说出来,既可宣泄愤怒,又可加强人际沟通。帮助患者澄清负性自动想法,纠正患者非理性认知。其次,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培养高雅的兴趣和爱好,如练习书法、绘画、欣赏音乐、表演舞蹈等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情操。如静坐、步行、太极拳、放风筝、泡温泉、走进大自然等对抗焦虑和抑郁情绪,使身心放松。第三,教患者使用深呼吸来调节紧张焦虑情绪。

  1.3.3认知矫正包括与患者讨论焦虑抑郁情绪存在的合理性,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后,避免过度担心,训练患者发展适应良好的认知模式。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sds评分与国内常模、治疗后sds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sds评分为(50.6±9.21),与国内常模(41.88 ±10.57)比较患者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说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抑郁情绪较正常人群严重。经过心理干预后,将患者治疗后的sds评分(42.12±7.69)明显较治疗前(50.6±9.21)降低,p=0.021,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2.2患者治疗前sas评分与常模比较的结果见表1。结果说明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得分明显降低,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2.3患者治疗前后sas单项均分比较见表2。表1患者治疗前sas评分与常模比较(含15个正向题与5个反向题表2患者治疗前后sas单项均分比较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属于急诊重症,有时会危及生命或出现后遗症,故患者会伴有抑郁、焦虑情绪,尤其在急性发作期更为突出。这些消极情绪会影响到疾病的疗效及预后,甚至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笔者根据评估后,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开展综合性的干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科学地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等,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度运动,体重增加者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防止疾病的再次发生。针对不同的负性情绪,可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利用放松技术可使身心松弛,运动能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参加一些活动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学会管理抑郁情绪,有效地宣泄和控制愤怒情绪,帮助患者识别负性自动想法,纠正非理性认知,可有效地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所伴发的抑郁和焦虑情绪[3]。

【参考文献】
  1michael h. ebert, peter t. loosen, barry nurcomba著,孙学礼译.现代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

  3朱志先,梁虹.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