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兽医临床论文(共4篇)

2023-12-11 15: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兽医临床常用经络穴位给药方式的探究


经络穴位给药是指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药物作用于身体穴位,发挥药物和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从而达到更好地调节机体脏腑机能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给药途径。祖国医学对经络穴位给药的研究历史悠久,至今己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就有穴位贴敷给药的记载;清代农书《三农纪》记有猪的吊黄疗法一卡耳疗法;20世纪50年代,随着神经封闭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我国针灸工作者开始将这种方法进行改良,发明了穴位注射疗法,并逐步在临床推广;20世纪60年代,我国针灸工作者在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种疗效显著的方法一穴位埋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结合现代药理学、现代制剂学、生物化学、经络理论以及针刺原理等对穴位给药的作用机制做出了大量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就经络穴位给药作用机理、兽医临床常用经穴给药方式和给药穴位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经络穴位给药系统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经络穴位给药系统作用机理


经络穴位给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体表穴位吸收药物,再通过经络运行使相关脏腑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时浓度更高的药物,并在药物和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调节机体脏腑机能和治疗疾病的目在治疗理念上说就是同时发挥体表穴位刺激的外治作用和药物内部刺激的内治作用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在治疗途径上说具有内外同治的新特性,即“针药结合,内外同治”,是对针灸学腧穴理论的新发展。中医理论认为,经络穴位给药疗法是将药物贴敷在体表或注入体表的特定部位,可以通过经络影响所属脏腑,激发和调节机体内在生理功能,起到治疗和増强机体功能的作用,即“激发精气”和调整阴阳,从而达到“以平为斯’的目的。


现代研究证明,经络穴位作为给药途径,吸收药物,传递信息,产生治疗作用,这与经穴特殊的物质形态基础和理化特性有关。ZhuZongxiang11、Ker-dall等12在动物和人体上观察到穴位上有较多的肥大细胞、小淋巴管、毛细血管、微静脉、神经束、神经丛和游离神经末梢等结构。GroleyTE131观察到穴位区真皮乳头是非穴位区的2倍,每个真皮乳头含有明显的毛细血管袢,袢外包有交感神经,认为穴位上高的电传导性可能与其含有交感神经的较密集的真皮乳头有关。徐宇瑾等14研究发现经络和穴位的表皮是丰富的缝隙连接,认为这是经络穴位通讯能力上明显高于临近表皮的原因。张维波等1541通过对经脉流导率的测定、任脉组织液压波的传播和同位素跟踪试验,证明经脉组织具有低流阻的特点,推断经脉是一种以连续液相为主的多孔介质通道,穴位注射的药物将可以通过这一液体通道快速的到达病患部位,并通过穴位注射药效学试验171进一步证明了循经低流阻点注射药物能够发挥快而强的药效。张维波81、温木生等91认为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药物离子的渗透、吸收、转运和扩散,使经穴具有特异的摄取药物的能力,穴位注射的药物可以通过这一液体通道特异性地作用于靶器官,发挥快速而强大的药理作用。


2兽医临床常用经络穴位给药方式及其常用制剂特点


经络穴位给药有穴位注射、穴位埋植、穴位贴敷、穴位电离子导入等多种方式,其中以穴位埋植和穴位注射在兽医临床上应用较多。


2.1穴位埋植疗法


穴位埋植疗法是把药线埋植于穴位内,利用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和药物对穴位的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作用时间长,用药次数少的特点,与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皮下植入剂有着相同之处,因此发展前景可观。与口服给药比较,无首过效应,具有药效集中专一和副作用少的特点。与穴位注射相比,作用于穴位的时间更长、给药次数少,具有长效的优点。穴位埋植疗法虽然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但是由于其创面较大,易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感染,并且操作复杂,影响了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穴位埋植材料主要是羊肠线和生药。羊肠线主要用于外科缝合,并非特制的埋植专用线,刺激强度难以控制,经常导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和感染。含药羊肠线的制备主要采用浸泡的方法,根据所用浸泡液的不同主要分为酒精液浸泡、中药煎剂浸泡和注射液浸泡等,因此羊肠线的载药量难以控制,难以保证药物吸收后达到有效药物浓度,真正起到“针药结合”的作用,而且经中药汤液或酒精液浸泡的羊肠线偶有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穴位埋植生药,常常导致严重的炎症反应,不符合现代制剂要求。穴位埋植所用剂型和制剂工艺落后,使用不便,已严重限制了穴位埋植疗法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2.2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与肌肉注射比较,具有用药量小、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与穴位埋植疗法相比,操作简便。穴位注射疗法虽然操作简便,但是由于短期内不能重复注射,不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和多次给药的动物疾病的防治。


目前临床应用的穴位注射药物一般都是用于其他给药途径的药物,主要是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中西药制剂,尚无专用穴位注射剂。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剂要求刺激性愈小愈好,常加入镇痛剂,然而穴位注射制剂则要求具有适当的刺激性,以取剂注入穴位后,常被穴位周围组织迅速吸收,不能达到长期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因此尚不能充分发挥穴位治疗的优势。


3兽医临床常用给药穴位


经络穴位给药在兽医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己应用于治疗风湿病、猪瘟、猪气喘病、仔猪黄白痢等1131。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穴位不同主治各异,针刺穴位的效应多因施治穴位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在给药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穴位注射,药物都表现出本身固有的药理作用,不会因为穴位不同出现不同的药理作用,但产生的药效反应强弱却有显著差别,只有当穴位主治作用和药物药理作用相一致时才显示最强的穴位疗效。因此,穴位给药要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下,要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争取使最佳适应症和最佳穴位配伍,将针、穴、药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1后海穴


位于畜禽尾根与肛门间凹陷处,主要用于治疗畜禽痢疾、便秘、三脱症等。代军等1141用仔猪后海穴注射病毒王、肌肉注射猪血和口服庆大霉素3种给药方式预防仔猪痢疾。结果表明,仔猪后海穴注射病毒王对仔猪黄痢、白痢的预防率高达96.7%预防时间长达60d~100d,与其他两种方法差异均显著。许世东等1151选通肠穴或后海穴注射30%安乃近30mL,10%安钠咖20mL,维生素B1注射液30mL,治疗马属动物便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马云仙等116从不同方法注射氟哌酸治疗仔猪黄白痢病,试验结果显示穴注法较肌注法和口服法总有效率分别高20.3%和38.7%疗程分别少25.75和55.50h;投药次数分别少3.00和5.12次。马文芝等1171在奶牛分娩后2h~8h内,将肠线埋植于后海穴奶牛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提高数提高,乳房炎发病率降低,产孕间隔缩短。罗金印等1181用奶牛乳房炎多联苗A经后海穴注射和臀部肌肉注射两种免疫途径免疫泌乳牛,经统计,在注苗后4个月中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臀肌注苗组比对照组降低39.7%后海穴位组比对照组降低48.24%后海穴位组比臀肌组发病率降低21.24%。奶产量臀肌组比对照组提高9.4%后海穴位组比对照组提高10.7%。


3.2百会穴


位于腰荐十字部接合处,有调诸经、通百脉、和营卫、健腰身、提高痛阈、増强免疫等作用,主要治腰胯风湿、腰胯闪伤、后躯瘫痪、二便不利等症,有“百会,治百病”之说。廖荣亮119以百会穴为主穴,邪气 穴位注射治疗牛马的腰部及四肢风湿症39例,治愈32例,治愈率78.2%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用药时间。陆钢采用氨苄青霉素0.5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复方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i注射液1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mL,安痛定注射液2mL,混合后在百会、命门、悬枢穴分点各注射0.5g以^每周2次~3次。针药结合治疗犬膀胱麻痹18例,痊愈13例,好转4例,无效1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何晓胜百会穴注射精制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羊破伤风19例,除2例因延误治疗死亡外,其余17例全部治愈。陈发明等22报道选用长效抗菌剂如长效磺胺等在猪的百会,大椎穴各注射2mL~3mL,每天1次,连用2次~3次;同时内服牛黄解毒片,治疗8例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病,结果有效率达100%。柯国发采用百会穴注射硝酸士的宁治疗猪神经性瘫痪症35例,治愈率可达85%。


3.3肺俞穴


位于髂肋肌沟中,左右各一,主治肺热、咳喘、感冒等。吕世红1241行肺俞穴、苏气穴注射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30%安乃近,三里穴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樟脑磺胺钠注射液,治疗奶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68例,治愈56例,好转11例。庄元振采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肺俞穴注射治疗牛异物性肺炎12例,全部治愈。王兆祥1261用丁胺卡那霉素20万单位5支、盐酸异丙嗪200mg盐酸普鲁卡因10mL,混合注射于肺俞穴,结合其他疗法,治疗马属动物慢性支气管炎12例,全部治愈。陈冬祥等1171用鱼腥草注射液肺俞穴注射治疗猪气喘病157例,治愈143例,治愈率91.08%王金鹏1281报道,用新诺明、地塞米松肺俞穴注射治疗仔猪副伤寒186头,治愈率平均达81.7%而肌肉注射治疗仔猪172头,治愈104头,治愈率仅为60.5%。


4问题与展望


经络穴位给药疗法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发挥了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功能,是二者相互协同、相互激发和迭加的结果,即“针药结合,内外同治”,较单纯用药或针灸均有一定优势;另外,药物小剂量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气血,使其直达病所,可产生相对较强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了肠胃、静脉、肌肉等途径给药而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弊端,在现代给药途径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络穴位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束缚其发。


系统研究的剂型设计理论和质量评价方法。穴位埋植疗法所用剂型制剂工艺落后,制剂灭菌不严格,临床使用不方便;现有的注射剂质量标准适用于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制剂,不适用于穴位注射制剂;中药作为经络穴位给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缓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理论和技术主要适用于成分单一的化学药物,因此可适用于中药单体成分或成分简单的有效部位,却并不适用于中医临床用药的主体一中药复方,直接照搬西药研究模式,难以实现产业化。(2)经络穴位给药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基础研究薄弱。目前有关专家做出了不少试验研究,但都只是从某一侧面解释经络穴位给药系统的作用机理,在经络实质、穴位生理结构特点、穴位给药效应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还很少,不足以阐释经络穴位给药系统的作用实质。


因此,在经络穴位给药系统的研究中还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面向独具特色的经络穴位给药系统,建立其独特的剂型设计理论和制剂质量评价方法。经络穴位给药新剂型要符合现代剂型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基本要求,又要符合经络穴位给药的特点,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不能盲目求新。现在新型药物释放系统己成为药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缓控释注射剂,已成为国际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崛起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发展,药剂科学家将材料科学家开发出来的许多性能良好的高分子辅料应用于医药领域,开发成载药缓释注射植入剂;同时也为我们研制新型穴位制剂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可以借鉴缓控释注射剂的制剂理论,根据穴位埋植法和穴位注射疗法的特点,制备一种长效、可定位、使用方便的新型穴位注射植入剂。(2)需加强对经络穴位给药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重视中医经络理论、经络穴位生理结构基础、穴位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神经药理学等,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对经络实质、穴位生理结构基础、穴位给药效应发生机制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争取早日阐明经络穴位给药系统作用机制。


作者:吴帅成,宋舟,张翠,秦债债,谢闪闪,张长帅,付本懂,韦旭斌,申海清(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第2篇: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分析


抗生素是兽医临床中应用最广的药物,在防治动物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抗生素严格的定义是指某些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本文应用的也包括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等。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了防止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兽医临床与教学的经验,从全面认识抗生素的种类及其作用特点出发,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措施,为广大兽医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1抗生素的种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生物化学、化学合成以及分子药理学等的日益发展,许多新抗生素以及合成、半合成的抗生素的大量涌现,不但扩大了抗生素的来源,并且其抗菌性能也有所改善,也大大地扩大了临床的使用范围,在兽医临床上除了用于防治畜禽细菌性疾病外,还发展了抗寄生虫抗生素和抑菌促生长抗生素。


1.1按抗菌范围分  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其中广谱类包括四环素、氯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等,窄谱类又分主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主作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类,主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新生霉素、杆菌肽等,主作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有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


1.2按抗菌的活性分  分为杀菌药和抑菌药,杀菌药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等。


1.3按化学结构分  分P-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胺类、多肽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等。


1.4按抗菌机理与性质分  分为四大类,I类为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Ⅱ类为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对静止期或繁殖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Ⅲ类为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IV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等。


1.5按临床主要应用方向分  分为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抗真菌感染的抗生素(如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B等)、抗寄生虫感染的抗生素(如莫能霉素、盐霉素及伊维菌素等)、抗病毒、抗恶性肿瘤的抗生素(如丝裂霉素C、正定霉素及光辉霉素等)及抑菌促生长抗生素(如多肽类抗生素)。


2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与使用的一般原则


2.1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2.1.1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杆菌肽、磷霉素等;


(2)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如多粘菌素B及E、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


(3)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红霉素类等;


(4)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如新生霉素、灰黄霉素、利福平及喹诺酮类等;


(5)影响细菌叶酸的合成,如磺胺与磺胺增效剂类。


2.1.2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它是一种对因治疗性药物,能直接消除病因,对病原微生物起抑制或杀灭作用,但不能直接恢复与修复受损组织器官活动功能或改善体液的变化;


(2)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抗菌谱和抗菌力不同,引起动物的毒、副等不良反应也不同;


(3)抗菌活力不仅与抗生素种类有关,还与它在动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规律有关;


(4)联合用药会发生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与配伍禁忌的变化;


(5)不同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也不同。


2.2抗生素使用的一般原则


严格控制适应症,凡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


(1)对病毒性传染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宜选用抗菌药物,对真菌性感染应选用抗真菌的药物[3];


(2)发热原因不明,除非病情紧急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的,不轻易立即使用抗菌药物%


(3)非混合感染,没有必要采用广谱的抗菌药物[5>;


(4)能用单一抗生素能控制的疾病,不要随便联合用药;


(5)临床用药最好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若没条件进行或药敏结果没有出来前,则要根据感染的部位及临床症状特点凭经验地判别可能感染的细菌,并根据细菌特点针对性选择药物;


(6)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尽量少用抗生素作预防性用药,若要应用也只用抑菌剂而不用杀菌剂;


(7)应少用或不用抗菌药物作为诊断性治疗;


(8)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综合治疗措施。


3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抗生素在应用于防治动物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准确选药与合理用药是两个关键的环节,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是必要的手段,下面从如何准确选药、正确联合用药、合理应用药物、综合治疗措施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3.1准确的选择药物


要做到准确选药,正确诊断是前提基础,认识与掌握“药物一动物一病菌”三者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特点是必须,窄谱、特效、低毒、价廉、使用方便是选药准则。


3.1.1根据细菌性质及抗生素抗菌谱、抗菌力的特点选药


以正确的诊断为依据,首先明确是单一细菌感染或是细菌与细菌、细菌与支原体、细菌与病毒等的混合感染,是单一感染的还要明确它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螺旋体、霉形体等;其次在遵守抗生素使用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再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活力及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特点进行选药。若是单一细菌感染则选择窄谱、敏感、高效的抗生素;若是细菌与细菌的混合感染则先考虑用广谱类抗生素后考虑联合用药;若是细菌与支原体混合感染则重点考虑选择喹诺酮类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例如:青霉素主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且作用力最强,链球菌对它高度敏感,由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氨基糖苷类药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强,但对厌氧菌无效,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出血性败血症、肺炎首选链霉素,而对专性厌氧菌引起的手术后感染或肠道厌氧菌感染则首选甲硝唑。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菌高度敏感,可作为该病的首选,同时它对沙门氏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也有很强的作用,由这些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肺炎、肠炎时可作为首选。恩诺沙星是动物专用的第三代氟喹诺酮类广谱杀菌剂,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力,对霉形体的作用较泰乐菌素、泰牧霉素强,临床上除霉形体及大肠杆菌所引起的感染外,一般不宜作为其他它单一病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其主要最适宜用于细菌与细菌或细菌与霉形体混合感染,亦可用于控制病毒性疾病的继发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具有天然耐药性,很多抗生素它对无效,耐酶青霉素、头孢菌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有效,庆大霉素、羧苄西林、多粘菌素对绿脓杆菌敏感有效。


3.1.2根据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排泄等规律特点选药


不同的抗生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规律不同,选药时应考虑。


(1)易吸收的起效快,吸收完全的作用大,口服易吸收且分布广的可用于全身多器官的感染,如氯霉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等;


(2)口服难吸收的主要用于治疗肠道的感染,如氨基糖苷类、磺胺脒、多粘菌素E、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


(3)口服易被胃酸破坏的不能发挥药物效应,如青霉素G,红霉素等;


(4)在某组织器官中分布浓度高的作用力大,如磺胺嘧啶、氯霉素、第三代头孢等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可用于治疗脑膜脑炎;替米考星、泰妙霉素、达诺沙星等在肺中分布浓度较高,主要应用于肺部的感染;麻波沙星在皮肤与泌尿道中浓度高最适宜应用于相应器官的感染;


(5)大多数抗菌药主要从肾脏排泄,个别也主要经胆汁排泄。某些药物在体内不易被破坏,大部分以原药形式从尿中排出,对治疗泌尿道感染作用效果好,如氨基糖苷类大部分以原药形式从尿中排出,青霉素有80%、甲砜霉素有70~90%、氟苯尼考有50~65%。红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头孢唑酮、头孢三嗪等主要或部分由肝胆系统排出体外,因此胆汁浓度高,可作为肝胆系统感染的首选药物。


3.1.3根据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组织器官选药


感染性疾病的早期是细菌作用于机体并开始繁殖阶段,此时应使用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杆菌肽和磷霉素类药物;疾病的中期,细菌进入了静止状态,炎症介质大量产生与释放,机体局部血液循环与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加剧,此时要选择通过影响菌体蛋白质合成或抑制DNA合成的静止期的杀菌剂或抑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和红霉素类,感染严重时要配合皮质激素及支持疗法;疾病的后期,是受损组织细胞的修复期,治疗的重点在巩固疗效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不同的组织器官易感染的病原不同,选择药物时必须有针对性。例如皮肤感染,几乎所有的小动物表皮的脓皮病都是由葡萄球菌类菌属感染引起的,然而,对于大的深部脓皮病,常伴有革兰阴性细菌的感染,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的特点而选用红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小动物的细菌性鼻炎几乎都是继发的,在抗菌治疗过程中临诊症状的好坏通常是跳跃性的,有时在治疗期或者在抗菌治疗停止后症状又会复发,因鼻道内有丰富的正常菌群,所以使鼻内细菌培养变得复杂,然而,当一种或两种致病微生物大量存在,可能预示其感染,可依据结果选用抗生素。狗的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时,抗菌疗法往往没有效果,一是因为它的病原是病毒,细菌是继发性感染的,并且因为多数抗生素在支气管分泌物中不能达到足够的有效浓度。


3.1.4根据动物种属和生理、病理状态不同进行选药


不同种属的动物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同,动物的生理、病理状态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临床选药时也要加以注意。例如大、猫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禽类对磺胺类药物的利用度最高,反刍动物内服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药物利用度差且易发生二重感染,幼龄动物各种生理机能未完善,老龄动物肝、肾功能减退,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易引起积蓄性中毒,某些抗生素易透过胎盘屏障而引起对胎儿的影响。


3.1.5选药时要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生素对机体的不良反应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因此,在无药敏试验条件或药敏试验结果没出来前选药要遵守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一般规律,一旦发现耐药菌珠感染,应及时改用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或采取联合用药的措施。具天然耐药性的细菌有绿脓杆菌和极少数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易产生耐药性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和结核杆菌,细菌对磺胺类、天然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最易产生耐药性,而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不易产生。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如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如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3)肝、肾毒性反应,如多粘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二重感染,如反刍动物口服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易引起。


3.2正确的联合用药


3.2.1联合用药的前提


在下面的情况下可考虑联合用药:


(1)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多重混合感染;


(3)不明原因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


(4)为减少剂量、减轻毒性、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


(5)发现耐药菌珠感染。


3.2.2联合用药的依据


抗菌药物依作用机理和性质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和第二类都是杀菌剂,合用常获增强作用,第一类与第三类合用常为拮抗作用,第一类与第四类合用一般不会有重大影响,但在治疗脑膜炎时,合用可提高疗效,如磺胺嘧啶与青霉素合用,第二类与第三类合用常可获得相加作用或增强作用,不发生拮抗作用,第三类和第四类合用,由于都为抑菌剂,一般可获得相加效果。


3.2.3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


(1)临床上符合联合用药的前提条件;


(2)联合用药一般仅限于两种抗菌药,通常不超过三种;


(3)联合用药时还应注意药物间的理化性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配伍禁忌。


3.3合理的应用药物


3.3.1用药途径


肠道性感染可口服难吸收的敏感药物,其它组织器官的轻、中度感染,可肌注、皮注易吸收且分布广的敏感药物,严重性感染,特别是出现败血症时,应采用静脉注射。


3.3.2用药剂量、间隔时间和疗程


目前随意加大剂量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加大至双倍量或更大,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增加,效应也增强,但是效应的增加是有极限的,在达到最大效应后达到极点,增加剂量只会加大药物的毒性作用,个别甚至会减弱效应。例如,喹诺酮类抗菌药,在1/4MIC(最小抑菌浓度)至MBC(最小杀菌浓度)范围内,抗菌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加强,以后逐渐趋于恒稳值,而在大于MBC后杀菌作用逐渐减弱。剂量和间融时间应以《中国兽药典》、《兽药规范》规定为标准,实践证明对急性传染病和严重感染时可适当加大剂量,即使对一般疾病开始使用时剂量都宜稍大些,以便给病原微生物致命的打击^杀菌药一般疗程要2~3天,抑菌药则要3~5天,必要时停药3~4天后重复1~2个疗程,病症完全恢复后要增加一个疗程加以巩固。


3.4综合治疗措施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动物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机体的免疫力是协同抗菌药的重要因素,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动物内在的因素,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根据病畜的种属、年龄、生理、病理状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以加强饲养管理,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能量、扩充血容量等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疗效。


作者:阮裕武,屈海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动物技术系530226)


第3篇:兽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传授技能式教学模式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以畜禽为对象,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性,是兽医学教育中从基础兽医学向临床兽医学过渡的桥梁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综合、分析病例资料,根据所得的依据提出正确的诊断,对于兽医专业学生来说,能否胜任未来临床工作,学好兽医临床诊断学是至关重要的。尽管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直观、准确、迅速地反映疾病面貌,但问诊、临床检査等基本方法仍然是临床兽医师必备的基本功。


二、兽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


兽医专业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应该体现在具有扎实的医学科学基础、交流与沟通能力、临床技能、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职业态度。通过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诊断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要努力使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高,为成为综合性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两种培养方向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相互穿插进行,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兽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兽医的诊疗对象是患病动物,不仅关系到动物的生命与健康,还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与健康,医德是医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医德与医术的教育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以关心、爱护患病动物为己任,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在教学与实习中必须融人医生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医疗操作技能检査的规章制度,让学生认识到不仅患病动物需要医治疾病,而且畜主还需要精神、文化、情感的服务。


(二)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兽医临床诊断学的病历书写、问诊、检体诊断均属于基本的临床技能,是临床兽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功,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熟练掌握基本功对临床兽医是终生受益的。能否达到要求直接影响兽医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临床诊疗质量,因此在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1.强化临床诊断技能的训练。多数疾病可通过临床检査再结合病史做出临床诊断,这是临床兽医的基本诊断技术,也是获得临床资料的基本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临床检査的重要性。实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规范的临床操作,统一规范检査手法,遵循检査顺序,多看、多练、反复强化。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逐步让学生形成规范化的检査程序,并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和积累的过程,也是正确诊断和治疗患畜的有效手段。


2.重视病历书写能力。完整的病历具有丰富的调査研究资料,可以提供充分的诊疗依据,还可作为总结医疗经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还可为法医学和法律工作提供有关材料,同时也反映了兽医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因此要求兽医专业学生在每次兽医临床诊断学实习后按书写格式写出实习内容,且要条理清楚,尽量运用医学术语,文字简练、语言通顺、词义准确、层次分明、字迹工整。实习中应对不同疾病的患畜采集病史,认真进行临床检査,写出明确、规范的病历,由教师严格把关,给予示范、修正和指导,使学生掌握病历书写的基本功。


(三)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学习兽医临床诊断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改变以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求老师熟悉症状,掌握其知识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再根据学生们提出的看法、意见等反馈信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假设,适当予以表扬,从而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通过症状分析,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某一症状产生的病理基础、临床表现和可能提示的疾病,掌握实验室等辅助检査结果的临床意义,同时又可以对学过的生理、解剖、病理等知识进行回忆、复习,学会认识疾病的主次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注意其普遍性与特殊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主要矛盾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与次要矛盾相互关联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达到认识疾病的本质。


(四)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流


大学生社会经历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其中最薄弱的就是人际交流能力。他们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强调专业知识的训练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与畜主交流、沟通。在与畜主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规范用语,语言表达完整,通俗易懂。良好的人际交流是以后工作中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若不能与畜主很好沟通,取得他的信任、配合,就不能得到完整详实的病史资料,不能进行全面细致的临床检査。


(五)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兽医专业学生,仅具备诊治疾病的基本能力是不能完全适应兽医学科技发展需要的,还要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渗透探索创新意识,还要把一些没有定论的学说和病因不清的疾病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提出问题。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造型思维的表现,对此教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査阅文献资料,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作者:徐世文,李金龙,王国卿(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第4篇: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若干有效途径


中兽医临床实践是中兽医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同时也是动物医学其他相关专业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本课程主要是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动物医院的门诊工作,通过临床实践和病案分析,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兽医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具有独立分析及诊治动物疾病的能力,并能贯彻和发扬祖国兽医学的方针,为中兽药的研制开发和针灸技术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不少农业院校对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中兽医临床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相适应。虽然中兽医实践教学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但与现代中兽医的实践教学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因而造成中兽医专业的研究生在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


2.实践教学观念落后。不少研究生把临床实践看做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认为临床实践可有可无。


3.实践内容陈旧,方法单一。传统的中兽医诊疗方法太多,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内容太少,能让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的内容更少。


二、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种有效途径


1.更新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观念。中兽医学是具有鲜明实践特点的医学体系,中兽医的诊断治疗除讲究科学性外,还具有高度的经验性、灵活性和技巧性,有时较难言传,常须反复实践,悉心体验才能有所领悟,因此临床实践在中兽医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今后要在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现代规模教育中引入传统师承教育合理内核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和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中兽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滚动交叉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明确临床实践教学目标和内涵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将突出中兽医诊疗,特别是中药制剂技术和针灸两个部分,加强中药和针灸的临床应用。


临床实践教学不单纯是培养中兽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而是要把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强化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使研究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要求研究生熟悉和掌握中兽医及兽医的诊法和治疗特点,掌握针灸技术在牛、马、猪、犬等动物上的应用,了解中药的性能与配伍禁忌,熟悉和掌握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中兽医和兽医治疗技术熟练掌握中草药方剂对畜禽病的治疗,了解中西医结合在兽医临床的应用。


3.改革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过去临床实践教学单纯和过分注重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临床实践教学应以研究生为本,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使研究生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达到对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的深化理解即“临床实践教学双循环”提出并试行“四个相结合”临床实践与中兽医理论相结合、临床实践和临床思维相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临床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多媒体成了现代教学的主要方式。许多用文字和语言难以描述的教学内容都实现了数字化,转化为图像,使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如网站上的中药标本馆就有各种中草药的图片,包括一些药物的制备工艺,是对教研室现有实验条件的有效补充。


5.増加临床专题讲座的学时。讲座内容应围绕临床经验介绍、临床研究进展等展开,旨在拓展研究生的视野,使研究生了解临床研究的最前沿。开设讲座,不必局限于本教研室的教师,重点应邀请其他学科,如兽医内科、兽医外科和兽医产科的教授,包括临床一线的专家,且在临床某一方面有专长或独到之处者,以满足汇集各家学说、博采众人之长的教学要求,讲座与提问、讨论相结合,以増进交流和互动,达到开启研究生的思路,为研究生解惑的教学目的。


6.每周至少用1~2天的时间深入动物医院,参加动物门诊的诊疗工作,主要是加强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教师或兽医师的指导下,熟悉动物疾病的中兽医及兽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重点是中兽药和针灸技术在兽医临床的应用。对典型病例写出病例报告,进行讨论。教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对疾病进行分析提高,通过典型病例要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牧场活动期间可作为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一部分。


总之,在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多、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框架,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培养更多合格的中兽医专业人才,是我们当代中兽医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神圣职责。


作者:葛铭,于文会,王海彬(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