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疗效。方法 抽取92例冠心病、心功能Ⅱ-Ⅲ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美托洛尔和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A组;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 采用参松养心胶囊对患有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关键词:参松养心胶囊 冠心病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冠心病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极高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心力衰竭患者一旦出现有症状室性心律失常即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心源性猝死占心衰总死亡率的30-70%[1]。如何在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同时增加患者的冠脉血流量,降低其心肌耗氧量,并改善心衰症状,减少复发率,降低死亡率,成为临床医生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参考相关文献,我们选择了参松养心胶囊作为治疗药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92例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确诊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美托洛尔和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治疗后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心内科病房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住院确诊为冠心病,心功能Ⅱ-Ⅲ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92例,冠心病( 心力衰竭型)诊断均符合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 (ISFC/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心律失常均在治疗前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并排除电解质紊乱所致。在冠心病心衰常规治疗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2.4±1.6岁), 病程1-7年,平均病程(2.4±0.6);B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0.5±1.4岁), 病程1-9年,平均病程(2.2±0.9);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具有齐同可比性。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来我院就诊的92例患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9岁,年龄最小者64岁,平均年龄74.2岁;患者中有51例男性患者和41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冠心病病程最长者24年,病程最短者3年,平均病程9.4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对照组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5~37岁,平均(23.45±4.63)岁,该组患者仅应用辅酶Q10 mg,每日3次;普罗帕酮组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17~38岁,平均(24.01±5.13)岁,该组患者在应用辅酶Q基础上予以普罗帕酮150 mg,每日3次;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黄芪颗粒治疗组49例,其中男23例,女26 例;年龄(12~35) 岁,平均(23.21±5.32)岁,在应用辅酶Q基础上联合应用参松养心胶囊3粒,每日3次,以及黄芪颗粒15 g,每日2次。三组患者用药均为3个月。)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92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6例。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ACEI延缓心脏重构、他汀调脂稳斑、充分利尿)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12.5mg,口服,Bid.疗程3个月;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河北以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30058 ) 4粒, 每日3次,疗程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治疗后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症状评价标准:显效: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有明显的改善, 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或达到心功能I级;有效: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临床症状表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运动耐量较前增加;无效: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所有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变化或有加重迹象[2]。心电图评价标准:显效:静息状态下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恢复到正常水平;动态心电图ST段已经回升至等电位线水平,或导联T波由倒置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频发室性早搏(VPc)数量平均减少≥70%;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8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90%,连续心搏在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心搏≥5次的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消失。;有效: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ST段已经下降,治疗后ST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没有达到等电位线的位置,或导联T波变浅回升幅度大于50%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状态,频发室性早搏(VPc)数量平均减少≥70%或连发减少≥90%;无效:心电图检测结果未达上述指标或有加重 [3,4]。
1.4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A组,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组别 | 例数(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A组 | 46 | 18(39.2) | 14(30.4) | 14(30.4) | 32(69.6) |
B组 | 46 | 24(52.2) | 19(41.3) | 3(6.5) | 43(93.5) |
P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情况[n/(%)]
组别 | 例数(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A组 | 46 | 18(39.2) | 14(30.4) | 14(30.4) | 32(69.6) |
B组 | 46 | 22(47.8) | 18(39.2) | 6(13.0) | 43(87.0) |
P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