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在白血病融合基因中的检测与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患者包括bcr/abl、PML/RARa、AML/ETO所有融合基因融和变异的引物阳性率。结果:3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融合基因的总阳性率为83.4%。1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a融合基因的总阳性率为57.1%。6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患者,AML/ETO总阳性率为27.9%。结论: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具有较高准确性、灵敏性、简便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分析
白血病患者经治疗完全缓解后体内仍残留少量白血病的状态,即微小残留白血病(MRD),此时须计算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多少对患者作进一步治疗方案。如临床医生不计算仅凭经验治疗,又不计算治疗后残留病灶多少将导致MRD高的患者治疗强度不够,而MRD低或无的患者因过度治疗而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1-3]。结合高敏感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71例白血病患者的融合基因阳性率,探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在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及白血病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71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26例,年龄15~71岁,平均(41.2±2.8)岁;患者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6例。
1.2 纳入及诊断标准:根据张之南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白血病细胞形态学诊断标准按1986年全国白血病细胞遗传学讨论会制定的白血病诊断标准。
1.3 检测方法:细胞形态学检查。患者骨髓涂片,行组化染色分析,采用1986年的标准进行诊断。
巢式RT-PCR检测。提取患者3~5 ml骨髓,使用淋巴分享液分离单个核细胞,PBS溶液洗涤后分离,用Trizo试剂溶解细胞,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提取骨髓细胞及对照细胞RNA,使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RNA浓度,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查RNA的降解情况。
引物选择按文献序列合成两对巢式引物,其序列如下:A:5’-GGAGCTGCAGATGCTGACCAAC-3’;B:5’-TCAGACCCTGAGGCTCAAAGTC-3’;C:5’-GCAGCAGAAGAAGTGTTTCAG-3’;D:
第一步引物C+D:b
第一步:PCR扩增。在20 μl反应体系中,含有逆转录反应物5 μl及PCR反应缓冲液,取1 μl及PCR反应缓冲液,dNTP、引物C、D,Taq DNA聚合酶,
在每个反应试管中,做1个阳性对照和2个阴性对照,2个阴性对照一个为无RNA的空白对照,另一个为正常RNA阴性对照。
2 结果
经检测对照发现,3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融合基因的总阳性率为83.4%。1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a融合基因的总阳性率为57.1%。6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患者,AML/ETO总阳性率为27.9%。详见表1。
表1 白血病患者cr/abl融合基因的阳性率检查[例(%)]
病种 | 例数 | 初治患者 | 缓解期 | 复发期 | 总阳性率(%)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38 | 23(71.3) | 12(1.1) | 5(11.0) | 83.4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15 | 9(33.1) | 4(1.2) | 2(1.7) | 37.0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12 | 7(55.3) | 4(0) | 1(1.8) | 57.1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6 | 4(27.9) | 2(1.8) | 0(0) | 27.9 |
3 讨论
MRD是白血病复发的主要诱因。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具有较高准确性、灵敏性、操作简便易行的检测白血病患者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方式,其敏感性可达1/106,是监测MDR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选择适合的检测靶标,有助于监测MRD的关键,通过平衡易位形成融合基因成为常见治疗措施。
在研究中,融合基因的结构、功能各不相同,应注意同一融合基因表现为断裂位点不同的亚型,在设计检测引物时给予覆盖。准确全面地引物设计是监测MRD的重要条件。本组研究设计合成涵盖bcr/abl、PML/RARa、AML/ETO所有融合基因融和变异的引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FISH结果相比,符合率高达95%以上,是灵敏、准确、高效的MDR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4 参考文献
[1] 郑维扬,周淑芸,王小琪,等.筑巢式PCR检测白血病微量残留bcr/abl mRNA[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2(1):99.
[2] 孙 良,何庆梅,刘 鲲,等.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231例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检测[J].实用药学杂志,2011,27(5):776.
[3] 文莉莉.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