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水肿的思路与方法

2015-12-13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特发性水肿又称为周期性特发性水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持续存在难以消退,而且很易反复出现。导师认为本病病机应首责于肝,是以气机郁滞、精血不足为关键。在临床上治疗特发性水肿,疗效显著。

关键词:特发性水肿 辩证施治
  笔者现将跟随导师门诊实习期间对本病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概述如下:
1 临床表现
  特发性水肿患者的水肿症状一般较轻微,体液多积聚在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晨起可有颜面部水肿,但以双下肢水肿为主,患者常有四肢末端胀满感,往往同时伴有腹胀,无其他特殊不适,并且临床常规化验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患者常诉卧床休息后水肿好转或消退,于下午或长时间站立运动后加重。多发于20-50岁妇女,往往与月经周期有关。临床医生一般考虑与内分泌功能失调相关。中医四诊常见患者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嗜卧等气虚症状,伴见尿少,耳鸣,便秘,月经延期,量少色淡,或经行不畅,伴有明显腹痛、夹杂血块等症。舌质多淡胖,夹瘀者多黯,苔薄白,多腻,多为弦脉。
2 诊断依据
  特发性水肿的诊断是一个排除的过程,首先应排除能够引起水钠潴留的已知病因,如心脏、肝脏、肾脏、甲状腺等疾病以及药物、营养不良等因素后才能诊断该病。其次需有明显的体位性水潴留,活动一天后,体重增加0.5kg以上。立卧位水试验:立位时尿量低于卧位时的50%以上。
3 辨证论治
  水肿是外感、内伤等多种致病因素损伤机体,从而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成,多为虚实夹杂病变。一方面,正气的不足是邪气外袭或内生的条件,即《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另一方面,邪气的存在又可导致正气的损伤。邪正双方相互作用贯穿于整个病程。因此临证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历来都从肺、脾、肾入手。中医认为此三脏皆与水肿有关,“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故治水也多治此三脏。《内经》有“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三大法则,再结合健脾、补肾、温阳,临床运用时却往往得不到太为满意的疗效。究其原因,考虑此病发病多与肝郁有关。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而水之留止,又全赖于气,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肝疏泄得当,气机运行通畅,则水液得以升降上下,输布全身,反之气机郁结,则水液停滞。由此可见,本病病机应首责于肝,是以气机郁滞、精血不足为关键。笔者随导师于门诊实习期间,每遇此病患者,导师喜用四苓散,意在以膀胱之气化而行水邪之壅盛,且方中白术、茯苓固本扶正,故祛邪不伐正气。四苓散基本方为: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5g,茯苓15g。随证加减。
  同时导师认为,在特发性水肿整个病程中,水湿往往与溺浊、瘀血相互滋生、交相济恶,使得病机更加复杂。三者阻滞气机、障碍气化,进一步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甚至伤失;滞塞经络、壅滞气血,是引起和加重血瘀症的重要因素;蕴积日久,化热生毒,而又同时具备毒、热致病的特点。因此临证加减往往配以清热燥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药。因为苦寒药既可清热燥湿,又可达“苦寒坚阴”之效,故导师临床上常选用黄芩、黄柏、栀子、黄连、知母等苦寒之药,及天花粉、生地、黄精、白茅根等养阴之药。活血化瘀药物临床上导师喜用丹参、红花、川芎、桃仁、益母草等,且使用丹参、益母草等药多为30g,取其量大力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使血行则水行,从而有利于水肿的消退。
参考文献:
1.任红旗.周期性特发性水肿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25(5):713-7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