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18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12-13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总结药品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82例ADR报告的临床资料。结果:ADR一般(24.73%),严重(83.27%);以口服药为主,占82.42%;治愈(70.33%),好转(29.12%),留有后遗症(0.55%)。ADR临床表现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68.68%,中药制剂占7.14%,抗感染药以头孢菌素为主。结果显示肯定的4例,很可能75例,可能102例,可疑1例。结论:加强ADR监测、报告管理,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依据,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ADR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为了解贵州省盘县刘官镇卫生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防止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182例ADR报告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82例ADR报告,其中男62例,女120例;年龄17~85岁,平均53.5岁。给药途径中口服150例,占82.42%;静脉滴注32例,占17.58%。有过敏史的21例,家族过敏史的7例。单一用药135例(74.18%),二联用药36例(19.78%),三联用药11例(6.04%)。用药至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7 s~2个月,约50%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30 min内。
1.2  方法:按患者的年龄、性别、出生日期,ADR的报告日期、报告科室、报告人、药物使用方法、引起ADR的药物、ADR症状、类型等进行登记、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一般45例,占24.73%,严重137例,占83.27%;不良反应使原患疾病加重的有90例,占49.45%,轻度影响使病程延长的15例,占8.24%,影响不明显的77例,占42.31%。其中治愈128例(70.33%),好转53例(29.12%),留有后遗症的1例(0.55%)。见表1。
表1  ADR影响的治疗结果

项目

例数

构成百分比(%)

治愈

好转

后遗症

128

53

1

70.33

29.12

0.55

2.2  ADR临床表现:皮肤过敏有76例,占41.76%,循环系统损害有42例,占23.08%,神经系统24例,占13.19%,免疫系统20例,占10.99%,消化系统14例,占7.69%。其他6例,占3.30%。
2.3  发生ADR的药物分布:抗感染药物125例,占68.68%,中药制剂13例,占7.14%,心血管药类8例,占4.40%,其他药物类的36例,占19.78%。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分布情况

项目

头孢菌素

青霉素

喹诺酮

大环内酯

硝咪唑

氨基糖苷

其他

例数

构成比(%)

82

45.05

20

10.99

29

15.93

9

4.95

15

8.24

7

3.85

20

10.99

2.4  因果关系评价: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评定,分为四个等级: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结果显示肯定的4例(2.20%),很可能75例(41.21%),可能102例(56.04%),可疑1例(0.55%)。   
3 讨论
  随着新药品种的日益增多,世界各国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也日益突出和严峻[1]。182例ADR中,男62例,女120例,说明女性更易发生ADR。发生ADR平均年龄53.5岁。说明老年患者易发生ADR。因此,临床在使用药品时,应严格询问有无过敏史,密切观察高危人群,一旦发生ADR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结果分析也说明绝大多数ADR在停用可疑药物、对症处理均能好转,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不明显。严重ADR可使病情加重,留有后遗症,更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本资料中留有后遗症的1例,无死亡病例发生。ADR临床表现中皮肤过敏有76例,占41.76%,以瘙痒、皮疹、红斑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2]。
  发生ADR药品种类中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其中又以头孢菌素比例最高,占40.05%,其次是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等,用药指征不明确、疗程长、剂量大、联合用药等所致,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一致,可能与患者特异性体质或过度使用抗感染药有关[3]。中药制剂的ADR占7.14%,易引起变态反应,过敏性皮疹、休克等。本资料中皮肤过敏占41.76%,因此,应高度重视中药类ADR,应注意用法用量。在本资料静脉用药尤其是刺激性较大的药物较易发生不良反应[4]。但与文献中注射剂比口服制剂引起过敏或中毒的时间要快、概率要高不符合[5]。可能与此次资料中门诊用药致ADR比例较高有关。
  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加强ADR监测、报告管理,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依据。
4 参考文献
[1] 林  红.151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7):1006.
[2] 王立军,周学琴.我院4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137.
[3] 刘骏鸿,陈苏伟,徐俊燕.148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药学,2006,18(1):37.
[4] 韩联合,冯国清,王奎鹏,等.4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8):1045.
[5] 杨茂春,杨  哲.中药安全性评价与监护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7,4(1):3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