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我院近两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

2015-12-13 11: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分析近两年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对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进行分析,以便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相关文件判断,药敏分析采用WHONET5.4系统进行,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分离出的355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临床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与呼吸科,对铜绿假单胞菌保持抗菌活性较强同时耐药率<20%的抗生素有阿米卡星(AMK)、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等,但头孢噻肟(CTX)耐药率分别高达66.2%,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达12%。原来被认为抗铜绿假单胞菌较为有效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有了很大提升,左旋氧氟沙星(LEV)耐药率升至21%。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越来越高,建议根据药敏结果,采用有效药物单一或联合疗法,临床上应加强对它的耐药性连续监测,对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药物敏感试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可引起人体各部位的感染。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该菌的检出率不断增高,且呈现多重耐药,已成为临床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和临床治疗的难点。特别是肺部感染,病原菌很难被清除,常常导致感染的反复发作。这与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的多重耐药性以及其复杂的耐药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监测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对有效预防及治疗该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分离出的200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门诊及住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痰液、脓液、血液、尿液、胸水、腹水、创面分泌物等标本。经培养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355株,同一患者多次分离相同菌株不重复计入。质控标准参考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购自杭州天和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2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阿米卡星等17种抗生素纸片均购自北京天坛药品生物技术开发公司,部分药敏纸片来自英国OXOID。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09最新标准判断。
1.3  细菌鉴定:用梅里埃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和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WalkAway40SI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鉴定到种。
1.4  分析方法:355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采用WHO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年来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的分布情况: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来自ICU与呼吸科的铜绿假单胞菌两年都高居前两位。我院两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科室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铜绿假单胞菌在各个科室的分布情况

科室

菌株数

百分比%

呼吸科

83

23.3

ICU

73

20.6

肿瘤科

34

9.6

神经内科

26

7.3

消化内科

21

5.9

儿科

18

5.1

神经外科

16

4.5

肾内科

16

4.5

普外科

14

3.9

胸外科

12

3.4

心血管内科

10

2.8

其他

32

9.1

2.2  两年来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标本的分布情况:35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来自痰标本的有258株,占73.0%,来自脓液及伤口分泌物的有67株,占19.0%。这表明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主要是以呼吸道和伤口分泌物为主[1]
2.3  两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见表2。对铜绿假单胞菌保持抗菌活性较强同时耐药率<20%的抗生素有阿米卡星(AMK)、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等,但头孢噻肟(CTX)耐药率分别高达66.2%,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达12%。原来被认为抗铜绿假单胞菌较为有效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有了很大提升,左旋氧氟沙星(LEV)耐药率升至21%。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2009年比2008年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只有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所下降。
表2  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

 抗生素

         耐药率(%)

耐药率(%)

2008年(139株)

2009年(216株)

头孢他啶

5.8

11.2

头孢吡肟

6.5

7.4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6.5

10.2

奈替米星

8

5.1

阿米卡星

9.6

4.7

美洛培南

10.1

12

庆大霉素

10.4

5.8

头孢哌酮

10.9

21.2

亚胺培南

13.3

9.4

环丙沙星

13.4

18.6

头孢哌酮/舒巴坦

13.8

16.5

左旋氧氟沙星

14.4

21

哌拉西林

15.1

14.6

氨曲南

37.3

31.2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38.8

28.2

头孢噻肟

54.5

66.2

复方新诺明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