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分析

2015-12-13 11: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方法:在医院随机挑选未曾患有脑神经损伤或者癫痫病史患者3 600例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服用,观察其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记录相应的结果。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有400例,大约占到11.1%左右,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等症状,而神经的症状有头痛、失眠等,上述四类的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需要不断的研究,既要增强药效和治疗效果也要向着减少副作用的方向努力。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现在的氟诺酮类药物和过去已经遭淘汰的品种来比较,在药代动力学和抗菌作用方面有了显著性提升,这类药物通常具有的特点是口服吸收的效果好,抗菌的种类多,很少会出现过敏的反应,在血液中组织浓度较高,对某些非特异性的致病原也具有较好的疗效,未来的发展无疑会得到人们的更多的关注,相应的在临床上的应用也会增多。下面主要针对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不良反应做简单的分析。
1 临床资料
  喹诺酮类的药物可以引起轻微的神经毒性,其显示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失眠、疲劳、精神异常、坐立不安等,而相当严重时也可能引起精神病反应、抑郁、幻觉等十分严重的神经毒性的反应。虽然神经毒性的反应出现精神病的反应几率不超过0.5%,可是在临床上应用药物时应该针对其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都特别关注。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后出现中枢神经毒性的表现,主要分为两类:直接的作用在脑γ-氨基丁酸受体以及非甾体的抗炎药介导所引起的毒性。如果采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与环丙沙星进行共同使用时,会出现抑制中枢神经递质GABA即γ-氨基丁酸,从而使得神经兴奋的阈值下降而引起抽搐的状况,因此应该对于曾经有脑神经损伤或者癫痫病史患者特别禁用[1]。现在采用的药物有:洛美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以及氧氟沙星这四类,在医院挑选3 600例患者,其中男1 900例,女1 700例,年龄20~80岁,平均50岁左右。
2 不良反应结果
  当喹诺酮类的药物和含有铁、锌、铝等金属制剂进行合用时,口服时药物的吸收能力会降低30%左右,生物的利用度会下降。喹诺酮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华法林等药物在肝脏中代谢,使它们的血药浓度增高。经查阅本院相关临床与用药记录资料表明:1 026例住院并应用抗生素的患者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有472例,所占比例高达46%,其中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使用该类药物最多。例如:依诺沙星可以提升血中的茶碱的浓度,一旦与茶碱合用,会降低茶碱在体内的清除效率,由此可能会发生茶碱的轻微中毒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发生惊厥,所以在临床的使用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同茶碱合用,以防这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还有就是喹诺酮类的药物在与甲基黄嘌呤类的药物进行合用时,氟喹诺酮类的药物会出现使肝微粒体内的细胞色素P450的同工酶含量降低的现象,最终很可能导致甲基黄嘌呤在体内无法分解而蓄积,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患者在同时服用氟喹诺酮类的药物和降糖药(或胰岛素)时,会使得高血糖患者的血糖发生变化,如果一旦有低血糖的症状出现,要立即停止服用氟喹诺酮类的药物[2]。在上述的病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400例,大约占到11.1%左右,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等症状,而神经的症状有头痛、失眠等,上述四类的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3 不良反应分析
  氟喹诺酮类的药物的光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当患者的皮肤接受阳光照射时,会出现红斑或者疱疹。经过分析,这类药物之所以会出现光毒性的不良反应,主要与药物的化学结构有关。一般而言,在药物的化学构架上当发生8位上的氟原子被取代时,发生的光毒性最为严重,当8位上的甲氧基被取代时,发生的光毒性最轻。现在在市面上的氟喹诺酮类的药物中,莫西沙星还没有皮肤光毒性的类似报道;吉美沙星的光毒性发生率很低;还有就是司帕沙星由于其过强的毒性不良反应已经从市场上消失。避免这种光毒性的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就是患者在用药期间尽量避免接触阳光或人工紫外线,另外这种光毒性的不良反应在药物高剂量服用时也会有较高的发病率,所以在持续对患者用此类药物治疗时,应该注意合理的减少药物的剂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深入研究,以及由研究推出的新品种,使得人们对于这类药物不良反应和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例如:喹诺酮母环7位带有烃基取代的哌嗪基或吡咯烷基(如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不仅可增强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延长半衰期,还由于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减少形成结晶尿的危险;7位带有未取代的哌嗪基(如环丙沙星),)由于对GABA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4 讨论
  氟喹诺酮类的药物的抗菌作用表现为浓度的依赖性,呈现出线性的关系。原则上来讲,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应该在其一天药量集中使用,可以通过适当的延长给药的时间间隔来提高血药的峰浓度,氟喹诺酮类的药物是速效的杀菌药,一般在接触细菌1~2 h内即可将细菌杀死,且表现出浓度的依赖性,随着浓度的升高,杀菌效果也提升,由此我们在给药时,就要在给药时在安全用药的限制下尽量采用高剂量的服用,以保持感染灶内药物浓度。抗生素后效性的存在为氟喹诺酮类的药物1次/d疗法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与此同时,间歇静脉输注的方式和大剂量的冲击疗法均可以达到静脉滴注给药的疗效,甚至效果更好,而且不良反应也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氟喹诺酮类的药物在临床上治疗防止感染疾病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的加快相关的研究,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既要合理的使用这类药物,使之发挥最大的药效,又需要保证将其引起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从而真正的为患者带来用之安全可靠的福音。
5 参考文献
[1] 张至平.抗生素研究进程[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20(4):12.
[2] 刘又宁.抗生素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00,21(6):4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