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Buerger运动对下肢Ⅱ°烧伤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观察双下肢Ⅱ°烧伤患者24例,一侧下肢采用传统创面处理及Buerger运动进行治疗,另一侧只采用传统创面治疗,不进行Buerger运动。观察两侧肢体疼痛强度及时间、肢体肿胀程度、创面愈合时间。结果:采用 Buerger运动组疼痛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双侧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痊愈时间优于对照组(P<0.O1)。结论:Buerger运动组较传统组疼痛减轻,肢体肿胀程度较对侧轻,下肢创面愈合时间较对侧短。
关键词:buerger运动;烧伤;创面处理
Buerger运动有助于促进患肢侧支循环建立,增加患肢血供。笔者收集2007年6月~2011年1月双下肢Ⅱ°烧伤患者应用buerger运动共24例观察资料,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4例住院患者中,热液烫伤21例,化学烧伤3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6~43岁;平均(31.6O±7.33)岁。烧伤总面积为8%~23%,平均(16.13±9.6)% 。创面烧伤程度判定采用国际和中国的4度5分法。
1.2 创面处理方法:患者入院时如在烫伤30 min内,均先用8~
1.3 锻炼方法:两组患者由2位经专门培训的专职护士指导功能锻炼。Buerger运动方法:安置患者平卧位,抬高患肢45°,维持1~2 min后,坐起,下肢在床边下垂2~3 min,然后平卧位2 min。传统方法:不进行buerger运动锻炼。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疼痛第1天相关指数:0.745,第2天相关指数:0.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肢体肿胀程度第1天相关指数:0.745,第2天相关指数0.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试验组比较()
组别 | 例数 | 肢体疼痛强度 | 肢体肿胀程度 | 肢体创面愈合时间(d) | ||
第1天 | 第2天 | 第1天 | 第2天 | |||
试验组 | 24 | 0.750±1.958 | 1.333±0.485 | 1.292±0.464 | 1.168±0.383 | 11.541±2.519 |
对照组 | 24 | 3.041±0.858 | 2.333±0.767 | 2.167±0.637 | 2.222±0.428 | 14.45±3.078 |
P值 |
| <0.05 | <0.05 | <0.01 |
3 讨论
Ⅱ度创面处理不当,可导致创面加深,因此烧伤创面的处理是烧伤治疗的重要环节[1]。第1天和第2天换药患者常出现较剧烈的疼痛。目前烧伤后常规护理中,常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但对减轻疼痛、肢体肿胀、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不理想。患肢长时间处于高于躯体位置,易造成肌肉的废用性萎缩,肌泵力量减弱,静脉瓣功能减退,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网缺乏充盈收缩训练;致使对血管和静脉窦的挤压作用减弱,血液不能有效向心回流;因单纯抬高患肢缺乏对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网的充盈和收缩训练,使之调节机能逐渐减退,致使患者恢复期下床活动时,再次引起局部静脉、淋巴管淤滞,造成血液回流障碍,血流缓慢[2]。
Buerger运动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患肢建立侧支循环,有效维持了静脉瓣、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网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改善患肢血运。当患者仰卧抬高患肢时,加速了毛细血管及静脉的血液回流;当坐起垂足于床边时,动脉系统被动性充血,促进了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网的充盈维持,加强了其调节机能[3]。本组实验结果显示,提示Buerger运动较传统的治疗方法能更好减轻肢体烧伤后疼痛、肢体肿胀程度、促进下肢创面愈合。并且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4 参考文献
[1] 唐祖国,廖家盛,李卫东.896例烧伤住院患者院前急救情况的调查及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07,23(5):334.
[2] 王宁华.疼痛定量评定德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2,8(6):2738.
[3] 范砚超,张国萍.Buerger运动延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疽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