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结肠横行贮袋吻合应用直肠癌骶前切除术的临床

2015-11-23 10: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结肠横行贮袋吻合应用直肠癌骶前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直肠癌患者,均采用直肠癌骶前切除术和结肠横行贮袋吻合。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吻合口瘘,其他并发症发生少,经过对症处理后痊愈。手术前有3例患者出现直肠抑制反射,治疗后有42例患者出现直肠抑制反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横行贮袋吻合应用直肠癌骶前切除术能促进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结肠横行贮袋吻合;直肠癌骶前切除术;直肠抑制反射
    我国低位直肠癌比例较高,约占直肠癌的75%。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质量要求提高,中国人直肠癌的这两个流行病学特点使得保留肛门手术被广泛接受[1]。但手术后肛门不能维持抑制功能,大便失禁,甚至长期不可恢复的现象多见,导致被保留的肛门功能很差或无用[2]。结肠横行贮袋贮袋容量较大,不仅可以避免直接吻合术后早期控便功能问题,而且可以避免结肠J形贮袋术后晚期大便排空问题。文章为此具体探讨了结肠横行贮袋吻合应用直肠癌骶前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男32例,女28例,年龄40~76岁,平均(68.7±2.5)岁。肿瘤发生部位:乙状结肠44例,降结肠10例,直肠6例。Dukes分期:B期15例,C期35例,D期10例。肿瘤活检均为直肠腺癌或绒毛状腺瘤,所有肿瘤距肛缘均5~18 cm,其中10 cm以内的24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都采用直肠癌骶前切除术,以常规方式游离结肠,行结肠切除术,同时保留回结肠动脉,因为这些血管提供了肠系膜切除后贮袋的灌注。在距离末端回肠5 cm处使用关闭器切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末端回肠切除>15 cm。游离直肠,解剖在侧方进行至男性的前列腺水平和女性的阴道中段水平。直肠切除包括完整的如同恶性肿瘤直肠切除术中的直肠系膜切除。后方解剖紧贴痔上动脉的后方进行,向下切除直肠系膜至肛门直肠交界处。采用结肠横行贮袋吻合,于肿瘤近端至少1O cm处切断乙状结肠,荷包缝合,置入吻合器底钉座,收紧缝线。于断端向对侧5 cm处对系膜缘向上纵行切开乙状结肠全层约5 cm,在其中央处缝两支持线,向两侧牵开,然后横向全层缝合,即所渭“纵切横缝”,浆肌层包埋制成结肠贮袋,然后行乙状结肠-直肠或乙状结肠-肛管端端吻合。

1.3  观察指标:①一般指标:主要并发症以及术后并发症处理效果等;②直肠抑制反射:在患者放松状态下,向气囊内快速注入20~50 ml气体保持3~5 s后快速放出,观察直肠抑制反射,一般认为向气囊内注入气体50 ml仍不能引出的被作为直肠抑制反射消失,30~50 ml之间为减弱。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软件为SPSS19.0,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指标:经过治疗后,未出现吻合口瘘,出现吻合口狭窄1例,通过门诊扩肛2个月得到解决,出现盆腔脓肿1例,经CT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后2周后出院。

2.2  直肠抑制反射的变化:手术前有3例(5%)患者出现直肠抑制反射,治疗后有42例(70.0%)患者出现直肠抑制反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直肠癌骶前切除术就是直视下准确地沿着盆腔筋膜脏层和壁层之间平面锐性分离,将左右腹下神经内侧的脏层筋膜,及其包裹的恶性肿瘤和直肠系膜完全切除,直至提肛肌水平。而结肠贮袋的应用能够增加重建直肠的容量,可明显改变术后早期肛门直肠排便的功能,同时可利用结肠贮袋部分结肠逆向蠕动的动力生理改变来改善术后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改善控便功能。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是指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直肠扩张由大脑皮层控制,粪便通过直肠引起直肠扩张后肛门内括约肌反射性舒张。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本组患者未出现吻合口瘘,其他并发症发生少,经过对症处理后痊愈。手术前有3例患者出现直肠抑制反射,治疗后有42例患者出现直肠抑制反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结肠横行贮袋吻合应用直肠癌骶前切除术能促进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朱锦腾,余荣伦,魏保义,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J].临床外科杂志,2009,12(8):50.

[2] 胡  牧,周总光.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几种贮袋的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7(2):16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