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吻合器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2015-11-13 09: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吻合器在胃肠道手术中的适应证及其优点。方法:分析12例胃肠道手术应用国产吻合器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吻合器开展胃肠道手术,具有①吻合口质量好,吻合口的大小容易确切掌握,缝合的均匀严密,吻合口内外规整光滑,达到内通外不粘的目的;②吻合速度快,所需时间仅为手工的1/3(少用40~50 min);③与胃或空腹的吻合手缝法不易操作的部位,吻合器较容易操作;④并发症少等优点,全胃切除消化道各种重建术后吻合瘘的发生率均为17%。结论:应用国产吻合器时只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谨慎地对待每个操作环节,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且价格低廉,一件可反复使用多年,故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吻合器;胃肠道手术;缝合技术
  缝合技术是胃肠道手术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用手工缝合法。消化道吻合器已广泛应用于食管、胃肠道的重建,特别是在食管切除后重建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消化道吻合器的设计更加合理完善,可以满足不同部位的食管胃肠吻合,不仅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使部分手工操作困难的胸顶部食管胃吻合更为容易,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1]。国产吻合器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应用以来,由于有缩短手术时间,保证吻合质量,与进口吻合器相比,有价格低廉之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5月共12例患者应用了吻合器。年龄21~50岁,平均41.1岁。记录包括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这些患者术前都有明确的诊断,且没有凝血障碍、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
  胃肠吻合器是根据订书机的原理设计的。器械的吻(缝)和部位想钉书机一样装有“n”形的缝钉,推力作用于“n”形钉上使其穿过胃肠壁组织,然后弯曲成“B”形,将胃肠组织缝合在一起。国产吻合器采用直径0.2~0.3 mm的钽丝作为缝合材料。这种材料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可长期存留在人体组织内,无不良反应。
1.2  手术方法:①术中常规切除肿瘤;②充分游离用于缝合的肠管及其系膜,使其无张力并保持良好的血运;③将带中心杆的抵钉座插入肠道近残端,7号线荷包缝合结扎肠管后再环绕交叉打结,将肠道壁固定于中心杆上,距缝线0.5 cm切除多余的肠管;④残胃常规缝合关闭,将吻合器的主机经小弯断端或胃贲门端送入胃腔,于胃后或前壁无血管区戳孔将主机与中心杆对合;⑤顺时针旋紧吻合器尾端的调节器,将欲行吻合的肠管胃紧密靠拢相贴,周围的厚度应均匀一致,在确认食管胃吻合端间无其他组织后,打开保险用力击发,可听到“咔嗒”声并出现落空感,表示吻合与切割以同步完成;⑥逆时针旋转尾端螺丝旋纽使针座与抵针座分离。缓慢退出吻合器,检查吻合口是否完整,同时应检查吻合器的环形切刀圈内应有两个被切下的环形肠壁组织。如两个环形肠壁组织完整,表示吻合可靠;⑦胃小弯断端或胃贲门端常规缝合关闭;⑧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关闭腹腔。
2 结果
  本组12例胃肠手术应用国产吻合器治疗,均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应用国产吻合器优点:胃肠吻合器在手术中的应用是消化道缝合技术的重大改进。较手缝法有如下优点:①吻合口质量好,吻合口的大小容易确切掌握,缝合的均匀严密,吻合口内外规整光滑,达到内通外不粘的目的;②吻合速度快,所需时间仅为手工的1/3(少用40~50 min);③与胃或空腹的吻合手缝法不易操作的部位,吻合器较容易操作;④并发症少;⑤应用国产吻合器价格低廉基层医院的多数患者可以承受,一件可反复使用多年,节省成本。
  缺点:吻合口瘘,出血和狭窄。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寿曾总结用吻合器的453个胃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0.7%,出血率为0.23%,狭窄率为0.23%[3]。
  改进措施:①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②熟练掌握吻合器的正确应用技术。
  显而易见,吻合器在胃肠道手术具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传统手工缝合的高并发症相比,吻合器为胃肠道手术患者提供了一种可信的、低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法。具有吻合口质量好,吻合口的大小容易确切掌握,缝合的均匀严密,吻合口内外规整光滑,达到内通外不粘的目的;吻合速度快,所需时间仅为手工的1/3;与胃或空腹的吻合手缝法不易操作的部位,吻合器较容易操作;并发症少;应用国产吻合器效果令人满意,且价格低廉,基层医院的多数患者可以承受,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4 参考文献
[1] 杨金镛,崔自介.普通外科诊疗技术后并发症及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43.
[2]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06.
[3] 赵长远,成树江,杨和政.普通外科常用手术的改进[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