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2015-11-11 09: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调查ICU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情况,并探讨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ICU的166例确诊或临床诊断为IFI的患者,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IFI可发生于有各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但以肿瘤及休克患者多见。基础疾病中以休克、创伤与预后关系较为密切。各高危因素在死亡组与存活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最常见,念珠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占90%以上,其中以白念珠菌感染发生率为最高,占50%以上。95.8%的真菌感染患者合并有细菌感染。3年来IFI的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否进行抗真菌治疗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结论:基础疾病中以休克、创伤与预后关系较为密切。调查中未发现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抗真菌药物的治疗可显著改善IFI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监护室;高危因素
  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并且I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国外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010年的166例确诊或临床诊断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而不包括拟诊患者。符合院内感染渗断标准,入院后48 h内发病者不入选。
1.2  研究方法:用统一设计的病例观察表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①一般项目: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入出ICU的R期、住院天数、费用及费用类别(自费或医保)等;②既往史:有无糖尿病、肿瘤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艾滋病(HIV)、器官移植、免疫系统疾病史;③评分:分别记录入ICU时、诊断IFI时及诊断后7 d、28 d时的APACH Ⅱ评分及SOFA评分;④危险因素:参照《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记录患者在发生IFI前接受的有创检查和治疗(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动脉置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腹部手术及引流情况等)的起止时间:记录患者在出现IFI前的抗生素应用情况(有无联合应用、有无第三代头孢或碳青酶烯类药物的应用及应用天数);⑤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记录患者入ICU时及出现IFI时的体温、血常规、凝血功能及主要生化指标;记录患者住ICU期间的血糖控制情况;⑥临床感染资料:感染发生部位及发生同期,是否发生真菌混合感染(同一部位同时出现不同真菌)或出现菌群交替(同一部位先后出现不同真菌):是否合并有细菌感染;⑦临床转归:将死亡和病情垂危而自动出院者统计为死亡,病情好转和治愈统计为存活。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学处理均在SPSS 15.0软件上完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病史资料及基础疾病情况:166例诊断IFI的患者,其中男118例(占71.1%),女48例(占28.9%);年龄16~98岁,平均(65.77±15.46)岁,≥65岁占66.3%;住ICU时间(32.92±34.26)天。真菌感染后存活时间<7 d占10.8%,7~27 d占21.1%,>27 d占68.1%。发病前应用抗生素的时间<3 d占39.2%,3~7 d占16.3%,>7 d占44.6%;联合用药情况一联占59%,二联占37.3%,三联占3.6%;第三代头孢类的应用占53.6%,碳青酶烯类的应用占53%。入ICU时APACH Ⅱ评分7~37分,平均(17.31±6.05)分。人工气道开放占81.9%,机械通气占84.3%,留置胃管92.2%,留置导尿管占95.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占92.8%,动脉置管占95.8%,肠外营养占23.5%,持续血液净化占27.1%,血制品应用占77.1%,持续引流占37.3%,腹部手术占35.5%,免疫功能抑制占2.4%。
2.2  真菌感染部位及真菌种类:166例患者真菌感染的部位有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血液、胸腔、腹腔、创口,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多个部位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与其他部位的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次为血液系统感染、腹腔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亦较常见。
2.3  合并细菌感染情况:166例患者中159例合并细菌感染,占95.8%。
2.4  IFI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变化趋势:166例IFI患者中,共死亡69例,总病死率为41.6%。3年IFI的发生例数分别为30、70、66例,发病率为2.4%、4.7%、4.5%;死亡例数分别为9、30、30例,患病死亡率为30%、42.9%、45.5%。
2.5  抗真菌治疗及转归:166例患者中有147例曾使用抗真菌药物,其中84例患者存活,63例患者死亡;19例未曾应用抗真菌药物,其中5例患者存活,14例患者死亡。按是否进行抗真菌治疗分为两组,对两组的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抗真菌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抗真菌治疗组(P=0.011)。确诊为IFI的患者均曾给予抗真菌治疗,除外这部分患者,临床诊断为IF工的患者按有无进行抗真菌治疗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IFI危险因素与预后的分析:对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基础疾病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创伤、休克的P<0.05,在将单因素分析中P值≤0.1的因素纳入两分类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基础疾病中以休克及创伤与预后关系较密切。
    基础疾病中以休克、创伤与预后关系较为密切。本调查中未发现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抗真菌药物的治疗可显著改善IFI患者的预后。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广泛应用,IFI逐年增多。ICU患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解剖生理屏障完整性的破坏。ICU患者往往带有多种体腔和血管内的插管,且消化道难以正常利用,较其他患者具有更多的皮肤、黏膜等解剖生理屏障损害,因此使得正常定植于体表皮肤和体腔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真菌,以及环境中的真菌易于侵入原本无菌的深部组织和血液[2]。在ICU中,IFI除了可发生于存在免疫抑制基础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更多的则是发生在之前没有免疫抑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这与疾病本身或治疗等因素导致的免疫麻痹/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4 参考文献
[1] 刘永碧.深部念珠菌感染280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8(1):29.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1):198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