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2015-11-09 10: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病变患者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腰椎病变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结果:32例腰椎病变患者均获得完整直观的核磁共振成像图像,其中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12例,爆裂型12例,骨折脱位型8例。同时32例中12例可见后侧韧带群损伤,后纵韧带断裂6例;前纵韧带断裂10例;椎间盘损伤8例;硬膜外血肿2例;脊髓损伤15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是全面评价临床上腰椎病变的一种理想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脊柱功能评价;诊断;腰椎病变
  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对脊柱的独特多方位显示能力,使它成为脊柱功能评价最理想的检查方法。笔者为此具体研究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病变后多椎体、椎间盘、韧带及脊髓损伤的全面快速诊断及准确定位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32例腰椎病变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的腰椎病变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2~79岁,平均39.5岁。车祸撞击伤20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5例,其他2例。磁共振检查与损伤间隔2~72 h,平均52.5 h。原发损伤部位:颈部20例,胸背部7例,腰骶部5例。
1.2  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使用Philips intera 1.0超导磁共振仪,实行移床跟踪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摆正体位,定位线定在喉结,先在颈部、胸段及腰骶段分别采集定位像各三层,后以矢状位定位像中显示脊髓层面定冠状位的定位像,再在矢状位定位像上设定好预饱和带,用冠状位定位像中显示脊髓层面定矢状位扫描计划,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1WI及T2WI序列,扫描同样分3段:每段均以脊髓为中心,段之间衔接要连续,每段扫描参数均为:层数5层,层厚5 mm,层间距1 mm,矩阵512×512,采集各段成像数据,通过段间移床而连接段与段之间的扫描,扫描方位常规为矢状位T1WI、T2WI、T2WI脂肪抑制,对脊柱侧弯不能摆正体位者可采用冠状位及横断位。
2 结果
  32例腰椎病变患者均获得完整直观的核磁共振成像图像,其中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12例(Wedge compression fracture,WCF),爆裂型12例(Burst fracture,BF),骨折脱位型8例(Bone bruise,BB)。同时32例中12例可见后侧韧带群(PLC)损伤,后纵韧带断裂6例;前纵韧带断裂10例;椎间盘损伤8例;硬膜外血肿2例;脊髓损伤15例。
3 讨论
  随着磁共振检查腰椎病变患者的日益增多,核磁共振成像最近已被推荐用于腰椎病变,并有了少数报道[1]。目前,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MRI成像的主要优点是:软组织成像效果好;空间分辨率高;对人体无害;扫描角度灵活;无骨伪影。缺点是:对骨组织成像效果较差;成像时间较CT长。椎体位于椎骨的前方,呈矮圆柱形,它承受着头和该椎体上部躯干的重量。因此,愈向下的椎体其横断面积也愈大。脊椎骨的主体是负责负重和保护脊髓以及神经末梢。同时它作为分离器和保护器,来减少椎骨的磨损和撕裂。这个机制允许相邻的椎骨可以有限的相对运动,对于整个脊椎骨进行各种活动时可以以任意高角度的运动。沿着脊椎骨曲线,有一个空腔贯穿于整个脊髓。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脊柱,分颈、胸、腰三个部位进行,时扫描范围广,可全面观察病变位置及范围。同时由于临床医生对于受损伤的平面定位易出现偏差,而MRI扫描可以清晰地看到骨折及脊髓损伤的准确位置,可以弥补临床检查的不足,避免漏诊。本组结果显示,32例腰椎病变患者均获得完整直观的核磁共振成像图像,其中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12例,爆裂型12例,骨折脱位型8例。同时32例中12例可见后侧韧带群损伤,后纵韧带断裂6例;前纵韧带断裂10例;椎间盘损伤8例;硬膜外血肿2例;脊髓损伤15例。
  在扫描过程中,常遇到损伤部位在腰部的患者,进行脊柱检查时,却发现胸椎或颈椎的异常,包括颈椎滑脱及颈髓挥鞭伤等。同时由于椎体主要由骨组织、红骨髓和黄骨髓三种成分组成。随年龄增长,成人正常椎体内黄骨髓增多,逐渐替代红骨髓,黄骨髓与脂肪相似,具有较短T1、稍长T2的表现,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而椎体损伤后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T1WI亦呈高信号,这样在常规脊柱加权像中就干扰了对损伤椎体信号异常的观察,特别对无形态改变椎体损伤的发现,脂肪抑制序列多可良好显示。
  总之,核磁共振成像是全面评价临床上腰椎病变的一种理想检查方法,可准确地确定从颈到骶尾的任一椎体及脊髓的病变,为临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影像资料,有利于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4 参考文献
[1] 田其昌,鲜军舫,王振常,等.核磁共振成像脂肪抑制和增强技术在诊断眼眶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6):395.
[2] 葛雅丽,郑敏文,张劲松,等.核磁共振成像全脊柱移床扫描技术在脊髓及椎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11):97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