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多发性硬化误诊为脑梗死12例分析

2015-11-05 09: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被误诊为脑梗死的原因。方法:对收治的12例多发性硬化(MS)误诊为脑梗死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结果:未按正常诊断思维步骤进行诊断、未充分认识MS临床的特殊性和未能充分运用辅助检查致使多发性硬化易被误诊为脑梗死。结论:对多发性硬化要按正常诊断,充分认识MS临床的特殊性结合多项辅助检查可提高多发性硬化的诊断率。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脑梗死;分析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在青、中年人群较多发生,主要临床表现为病灶播散广泛,病程中常有缓解复发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多发性硬化症病变位于脑部或脊髓。笔者对2004年~2010年将多发性硬化(MS) 误诊为脑梗死12例的病例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均符合Poser提出的MS临床确诊标准[1]。男8例,女4例,年龄22~49岁,平均32岁,均为急性起病,病程中均有缓解和复发,均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首症状为肢体无力7例,视力下降2例,共济失调3例。
1.2  临床表现:肢体无力9例,视力下降2例,共济失调3例,Lhermitte征2例,肢体麻木6例,发作性搔痒1例,核间性眼肌麻痹1例,言语障碍4例,眼球震颤2例。在外院诊断为脑梗死,均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缓解后复发。
1.3  辅助检查:本组所有患者第一次均行头颅CT检查,均表现为皮质下低密度灶,所有患者复发时均行头颅MRI检查,表现为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基底节区、壳核、小脑、脑干圆形或不规则斑片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MRI增强有强化病灶8例;脊髓MRI 4例,异常3例,位于颈髓2例,胸髓1例,病灶呈点状、片状;均行诱发电位检查:视诱发电位(VEP)异常7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2例,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1例。
1.4  误诊情况:均误诊为脑梗死。MS误诊分析:未按正常诊断思维步骤进行诊断:神经科疾病正常的诊断思维是: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病因诊断,该组都忽视了病因诊断,脑血管疾病一般都有明显的病因,而该组均无明显的危险因素。
2 未充分认识MS临床的特殊性
  ①MS的发病年龄为10~59岁,高峰发病年龄为20~40岁,脑血管疾病发病多在50岁以上,该组患者发病年龄均在MS的高峰发病年龄;②MS相对独特的表现:发作性搔痒、Lhermitte征、核间性眼肌麻痹[2];脑梗死一般都不会有上述症状。
  未能充分运用辅助检查:MRI是诊断MS最好的方法,脑室旁、胼胝体是MS多见的部位,脑梗死的MRI病灶多在脑白质、皮质、基底节、分水岭等部位,很少累及胼胝体;MS的视觉诱发电位可有异常,而脑梗死的视觉诱发电位正常[3-4]
3 参考文献
[1] Poser CM,Party DW,Scheinberg L,et al.New diagnost ic crit eria of multiple sclerosis:guidelines for reseach protocols[J].Ann Neurol,1983,13(1):227.
[2] 王新德,魏岗之.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70.
[3]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45.
[4] 张念察,高勇安,杨小平.脱髓鞘性疾病的CT和MRI诊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