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5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2015-11-05 09: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肝素与不用肝素进行临床双盲对照观察,了解两者TIA、冠心病、脑梗死发病率及全因死亡率。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7例,均为发作性语塞或和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在24 h内恢复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34例病例应用肝素,23例未用肝素,随访1~3年。结果:应用肝素组2例再发TIA,1例因脑出血死亡,未用肝素组4例再发TIA,1例出现脑梗,1例因脑梗死亡,1例因胃癌出血死亡。两组均未见有冠心病发生。结论:通过以上作用机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微栓子起到很好干预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分子肝素钠;脑梗死;死亡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 min,多在1 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 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我国TIA的人群患病率为每年180/10万,但经过治疗后仍有部分发展为脑梗死,部分继续复发。为此将治疗TIA病例进行随访观察,是否降低再发率、脑梗死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对以后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病例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55±3)岁,均按照神经病学第6版诊断标准进行筛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57例,其中肝素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46~78岁,平均(64±4)岁,高血压病34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13例。另一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8~83岁,平均(62±5)岁,高血压病19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16例。头颅CT未见异常或虽有梗死灶但非责任病灶。
1.2  治疗方法:33例应用肝素常规治疗8 d,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尼莫地平及胞二磷胆碱等,23例未用肝素,其余治疗相同。
2 结果
  应用肝素组2例出现脑梗,其中1例因脑出血死亡,未用肝素组4例再发,1例出现脑梗,1例因脑梗死亡。两组均未见有冠心病发生。
3 讨论
  据报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约有1/2~3/4患者在3年内发展成脑梗死,经过治疗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终止发作,或发作减少者占79.6%,不能自动停止发作者仅占20.3%。实际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不严重,但如不及时治疗,一旦进展成脑梗死,对家庭及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后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即将发生卒中的一个急危先兆,其发作频率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迅速控制TIA,减少及预防复发,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是防治的重要原则,导致TIA的微栓子学说已经取得公认,抗凝治疗在TIA的缓解和预防上取得明显的效果[1]。因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进行全面干预治疗,终止和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脑梗的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微栓子学说目前被认为是TIA的重要病因和发病机制之一,即微血栓形成,血流分层平流现象可使某一来源微栓子反复带到同一血管分支,形成微栓塞并反射性刺激小动脉痉挛,导致脑部区域性缺血,反复地刻板地出现症状,栓塞处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刺激可分泌大量溶栓酶,使小栓子溶解,临床症状缓解。微栓子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狭窄处附壁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2]。国外资料提示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抗凝治疗仅用于心源性TIA。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在TIA,椎-基地动脉TIA或经抗血小板治疗症状仍频繁发作的患者可选用抗凝治疗[3]。所以抗凝治疗在TIA的治疗上是有效的。有学者认为,TIA急性期应积极正规抗凝治疗,使脱落栓子的血管内膜溃疡面在抗凝基础上得到修复并不再形成微栓子,达到减少TIA再发及预防脑梗死的目的[4]。因此针对其发病机制选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病因治疗,配合抑制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等治疗。低分子肝素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因其有与普通肝素相比的抗凝优势,故近年来已用于临床多系统疾病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具有以下特点[5-6]:①分子量小,抗凝血因子Xa作用较强而抗Ⅱa作用较弱,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高;②有促进纤溶作用;③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作用而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其他功能;④对血小板数量和聚集影响较弱,无需连续的实验室监测;⑤低分子肝素具有保护动脉内皮作用[7]。主要通过以上作用机制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微栓子起到很好干预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较安全。经过临床随访观察应用肝素与未用肝素进行比较,结果应用肝素钠治疗后通过随访结果91%未在发作,仅5.5%再发TIA,其中1例随访后1年因大量脑出血死亡占3%,无冠心病情况。未用肝素治疗后结果显示74%未在发作,17%再发,其中1例因随访后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占4%,未发现有冠心病事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以后临床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余汉取,钟光彩.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8):99.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1.
[3] 姜文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医生杂志,2008,15(2):49.
[4] 戚晓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管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7(3):210.
[5] Barrowcliffe TW.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J].Br J Haematol,1995,90(1):17.
[6] Green D,Hirsh J,Heit J,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a critical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J].Pharmacol Rew,1994,46(1):89.
[7] 李  京,范慧红,徐康森.低分子肝素药用现状及质量标准概况[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25(1):5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