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小儿术后深、浅麻醉下气管导管拔除探讨

2015-10-05 14: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比较小儿术后深、浅麻醉下气管导管拔除的影响。方法:选取治疗的4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深麻醉下拔管,对照组在浅麻醉下拔管,比较两组心率、血压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儿拔管时与拔管后心率和血压变化与拔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则心率血压上升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深麻醉下气管导管拔除是可行的,与浅麻比较有更少的并发症,也是安全的。

关键词:小儿;深麻醉;浅麻醉;导管拔除
    患儿“清醒”程度是小儿全身麻醉后拔除气管导管要考虑的因素,即要观察患儿是否可以张嘴、主动呼吸、睁眼、进行肢体活动等,但在浅麻醉状态下拔管可能带来咽喉损伤、喉痉挛等并发症,对患儿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也有较大影响,而在深麻醉状态下拔管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1]。文章分析了深、浅麻醉下气管导管拔除对患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治疗的40例患儿,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4岁;体重5~23 kg,平均14 kg;ASA分级1~2级。患儿所施手术包括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全身烧(烫)伤手术、耳鼻喉手术、髋部及股骨手术。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深麻醉下拔管,对照组在浅麻醉下拔管,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麻醉及拔管方法:患儿于术前4~6 h禁饮食,进入手术室前肌注氯胺酮和阿托品,剂量分别为3~5 mg/kg和0.01~0.02 mg/kg。进入手术室后用芬太尼、咪唑地西泮和维库溴铵作常规麻醉诱导并行气管插管,插管后用麻醉机进行呼吸控制,根据患儿年龄将压力控制在10~16 mm Hg(1 mm Hg=0.1333 kPa),吸呼时比为1:2,呼吸频率维持在14~24次/min,术中麻醉深度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维持。观察组患儿于恢复自主呼吸,脱氧观察5 min,出现吞咽反射,呼吸频度在8次/min以上,潮气量在5 ml/kg以上时作气管导管拔除;对照组患儿于恢复自主呼吸,出现明显的咳嗽、吞咽反射后作气管导管拔除。

1.3  统计学分析:用SPSS 17.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拔管前后数据比较用t检验,两组不良反应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率及血压变化:与拔管前比较,观察组患儿拔管时以及拔管后5 min心率和血压的变化不大(P>0.05),拔管后10 min和20 min测得心率和血压已基本恢复到拔管前水平。而对照组患儿与拔管前比较,拔管时以及拔管后5 min、10 min时的心率和血压上升明显,特别是拔管时上升最快(P<0.05),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拔管前后心率及血压比较(

时间

心率(次/分)

SBP(mm Hg)

DBP(mm Hg)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拔管前

8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